文/李冠皇 KK Lee
學生行為管理和輔導,是每位在校的教職員工之責任。
優秀的老師,不僅能在教學課堂上講課,同時也在育人培德上,都有一套引領學生品格素養提升的方法。學生行為管理,不會只是學務處老師們的責任,學校規章制度的執行力,有賴每一位教職工同仁的協助,學生在校園的每個角落,都能時刻被提醒、關照,也能夠名符其實地回應,我們都是在教學現場的「教」「育」工作者。
新世代的孩子,接收訊息快速、紛亂,更需要有良好的品格,來回應這多元豐富的世界。這幾年和學生互動的經驗累積,我覺得最少,要引導學生五個正確的品格觀,內外兼修地學會如何做人,擁有建全人格,是畢生和他人良好互動的寶貴基石。
一、服裝儀容
青少年朋友,喜歡裝扮自己引起他人注意,在服儀上花了些心思。學生自知不能化妝、戴耳飾、染髮,走進校園深怕被老師登記,無論課堂上、課間在學校各角落,有上課的、督導的老師都在登記和提醒,學生就能養成習慣,在校內不攀比、不作怪,專住在學習課業上。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全校每一位任課老師,看到學生穿便服,就不讓學生進教室,請學生到學務處借衣服、整理好服裝,再進教室上課學習。學生清楚罰則和要求,時間久了,學生就能習慣也配合校規政策。
二、出口成「髒」
青少年說髒話,很多根本是無意義的發話,把髒話當做語助詞、感嘆詞。在教室裡,無論上課、下課,學生說髒話,每位老師都應提醒、輔導,協助學生改掉這個壞習慣。和同儕說一樣的話,代表我們是一夥的,代表我們彼此相互認同,這是我們理解的青少年思維模式。老師們更應該介入引導,轉化成正向的慣用語,來替代髒話,仍是相互認同的方式之一。
三、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係對電子用品的依賴,學生有不同需求,如打遊戲、追劇、聊天等。十年前,全世界因著科技變革,行動學習以無所不在的學習作為號召,十年後,很多學校開始推動,回歸紙本書的課堂教學,就能看出順應人性的學習,才是回到根本之源。當電子產品讓學生學習,卻不能正確使用,老師就應該介入和提醒,加強學生自控力,區分學習時段和休閒時段,在電腦上的不同使用狀態。
四、誠實不欺
考試作弊、有錯不敢承認,大概是青少年最常見的不誠實行為。考試,是對該學習階段的評量,驗證學生所學。但對學生來說,可能來自家長、老師的期待,為了拿高分而作弊,涉及學術不誠信,需要嚴肅處理。另一種是,學生不能勇敢承認錯誤,同樣也是來自害怕被父母責備、讓老師有壞印象等,更多的需要老師們透過引導,誠實且勇敢面對自己,才是為人之道。
五、惜福感恩
惜福感恩從物質上來說,談的是有沒有珍惜食物,午餐的大量廚餘、學校水電浪類等,這些都關係珍惜資源、響應環保的課題。就精神方面來說,孩子擁有的一切,是不是能飲水思源地感恩父母、家庭給的所有資源。這些都是每位老師,在課堂上除了學科知識外,應該也必須教給孩子的。
這五件事情,看來像是學務工作同仁的宣導事項,確實需要每位班導師、授課老師,在教學現場的第一線,照看著學校裡的每位學生。學務處工作團隊,也將做為最強有力的後盾,協助老師們後段的輔導跟蹤、懲處程序等。當每位老師都不厭其煩地和學生談話、要求,耳濡目染地知道學校在品格素養的要求,校園正向文化就能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