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畢設週記#2|大家都好嚴格(;´༎ຶД༎ຶ`)|學期間15週

距離上篇週記大概過了三個月了,嗯嗯。會拖這麼久才寫下一篇,一方面是沒有寫稿的壓力,另一方面就是我也還搞不清楚我到底在幹嘛啦,尬。 好的,就麻煩大家跟我一起裝忙,邊釐清我的思緒ㄅ。 GOGO!
搗亂後賣萌的碰  嗯,沒關係,這伎倆我吃(;´༎ຶД༎ຶ`)
搗亂後賣萌的碰  嗯,沒關係,這伎倆我吃(;´༎ຶД༎ຶ`)

議題
我的議題鎖定在極簡主義上,但到底什麼是極簡主義呢? 是東西很少、只有100件物品?穿著樸素不購物?還是簡單生活?這三個月來不斷反覆思索,我想探討並傳達的「極簡」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在閱讀資料時,看到有人這麼敘述極簡。 這邊先感謝我們熹到處幫我留意有意思的資訊(愛心)
有時極簡並不是極簡,它更像是一種「選擇主義」,指的是盡可能地把困難的抉擇從生活中排除,把多出來的精力與時間,專注在你所愛的事物上。 ——內文出處
把這段文字再更簡明扼要的敘述,再加上過往資訊的累積,有自我意識的選擇,這就是我對極簡的理解及認知。 因為大家家中客廳都有電視,所以我也要放;因為大家都說進口食物高級又好吃,所以我也要吃;因為大家都說最近流行什麼衣服很顯瘦、很好看,所以我也要穿。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所以跟著一起做的我,並沒有哪裡不對。 的確沒有什麼不對,但你真的需要一台一口氣吞噬掉你好幾個小時的電視嗎?你真的想吃用不人道手法灌出來的珍餚鵝肝?即使它只是塊脂肪肝?你真的需要一堆很顯瘦的衣服嗎?即便你已經瘦得像根竹竿?(不是我)

真的需要這些東西來填充生活嗎?而它只能是這種形式嗎?
這成了我對畢設的提問,或許會覺得極簡這議題很虛無縹緲,它只是一種生活型態跟個人選擇而已,怎麼做設計? 但我想說的是,設計並不單純依靠創造出新的物件去改變現況,有時候,虛的觀念反而更能支撐論述,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嗯,但我還在尋找。)
另外還有件事想說,就算大家都自稱是極簡主義者,但每個人認定的標準都不太一樣,難免會出現極端的例子。像是日本的佐佐木典士和緩莉舞(※註一),他們的房間實在是超級令人印象深刻,可能會讓非接觸者直接連結,並認為極簡主義者的生活空間就該長成這副模樣。我認為這只是每個人對家理想的樣子有不同想像罷了,並不能以單一極端案例來概括整體,也不該用狹隘的定義來框限。但在非接觸者的眼裡看來,或許會覺得「欸奇怪!不是都是極簡嗎?怎麼差這麼多?你是不是在唬弄我?」用一句通俗一點的話來形容他們眼中的極簡主義者們,大概就是「貴圈真亂」ㄅ。 嗯,這邊就先不提當我拋出極簡這議題後,得到的回覆竟是「極簡?你打耳洞戴耳環?戴圍巾??」時到底有多ㄊㄇ衝擊了。
看ㄉ我只想吸貓。(正解
註一※ 緩莉舞(ゆるりまい),日本漫畫家,其作品《少物好生活》翻拍成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漫畫原型即為作者本身。 每集片長不長,設定平易近人也可讓人深思,是部會讓我想再次回味的日劇。
Program
極簡主義的核心概念為剔除生活中的多餘事物,專注於生活要務;而民生主義中也提及食衣住行育樂為人民的六大基本需求。
若從生活面向來討論極簡,消費行為會是很重要的切入點,所以我試圖將設計著重於住跟商的部分。會選住宅作為輔助項目是因為它會是體現理想生活型態的媒介之一,還有,就是,我想做住宅。
台灣人的消費文化與經濟發展有密切的關聯性,1970至1990年間經濟起飛,民間不再受生存、溫飽等問題所困擾。除了基礎民生用品外,其餘收入所得則用於支付娛樂消遣及提升生活品質,如購買性能更好之家電、更注重食材品質等。此時的消費依據不再只限於生存等理性需求,開始傾向感性需求,如為展現個人特質開始購買更多更好看的服飾配件。漸漸地,消費重點從生存需要轉變成欲望的滿足,相信大家都曾有過為了買某樣東西而縮減自己伙食費的經驗。
所以我的商業模式想要回歸於單純的生存需求,左思右想的結果是——市場
現今普遍盛行的大型賣場滿足人們在單點位置完成所有任務(如購買食材、生活用品等),其便利性不容小覷。但連鎖量販店因成本及整體效益之考量,選擇大量購入產品、壓低成本,其營業模式對在地商店產生衝擊,且忽略各地農特產的特色。 我認為的市場應該是連結在地居民、地區和時令食材。再加上接觸環保議題的原因,所以推廣在地農就變成我商業行為的目標之一了(?)。
最後
好的,我決定還是慢慢補齊論述好ㄌ,不然看的人痛苦,打不出字、整理不好論述和設計的我也很痛苦,大家都超級痛苦(;´༎ຶД༎ຶ`)(;´༎ຶД༎ຶ`)
如果看到最後有任何想法ㄉ話,歡迎跟我說說,霸脫ㄌஇ௰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