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5/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來自保守主義的嘲諷─《小丑》

《小丑》背後的意識形態,是對於現代西方兩三百年來,推翻了封建王朝之後,建立以議會選舉和官僚統治機器為主的政治運作體制的嘲諷,而且很明顯這樣的攻擊,不是來自更基進的後現代主義或社會主義,而是來自古典的傳統保守主義。對於自由主義、人文主義建構現代社會的支柱,保守主義是非常不信任的,包括公民自發的體制外社會運動、媒體輿論監督、專業政府官僚、無財產限制的普選,在《小丑》裡不是起不了作用,就是製造更多的混亂。
《小丑》主要批判的目標,首先是西方政治體制落實人權和直接民主之後,卻引發非理性的暴民政治。高譚市的抗爭沒有明確的訴求,也沒有什麼理性的策略,就是亂成一團。保守主義脫胎自法國大革命後,對於恐怖暴民統治的反省,對於直接的民主、民權完全不信任。小丑在地鐵殺人之後,掀起的抗爭風潮只是仇富而已。雖然高譚市存在貧富不均、公共服務效能不佳的問題,但是因為一起暴力犯罪而上街?這是暗示當代的社運抗爭,其實是非理性因素導致的嗎?抗議民眾根本不曉得自己幹嘛上街,只是被煽動起情緒而已。
電影裡面批判的還包括現代化政府各種機能,警察、心理諮詢、精神醫療、社會福利制度都嚴重失能,無法發揮作用,連收個垃圾都做不到,電影一開始就是清潔人員罷工的新聞,整個高譚市變成一個垃圾坑,髒臭難忍,宣稱民主普選的政府,連基本的環境清潔都無法維持,遑論給民眾帶來安定的生活。
小丑自身的遭遇也是來自一連串政府體制失敗,首先讓他被有虐待傾向的母親和繼父領養,拯救出來之後也沒有好好照顧,讓他在精神醫療機構和監獄進進出出。免費的心理諮詢和藥物治療也於事無補,不能根本解決他的問題,甚至連這樣聊勝於無的「服務」,最後還因為經費不足被中止了。現代社會為了人權和人道主義,將罪犯當成可治療的病人,以精神醫療取代監禁,甚至對於病人也試圖用人道方式對待,但是一點用都沒有,沒有充分的資源去支持,人權和人道主義也是泡影。
《小丑》呼應了保守主義屢屢喜歡提及「家庭價值」,認為當代許多社會問題,包括貧窮、犯罪、失業、暴力、精神病…等,都來自公部門想要奪佔了家庭發揮功能,卻根本不能取代,甚至越弄越糟,所有的悲劇都來自「缺席的父親」和「無能的母親」,是同樣的道理。要解決社會問題,保守主義認為「回歸家庭」才是答案,所以「小丑」雖然被母親虐待,卻一直和她「相依為命」,又想認Thomas Wayne,卻一再被拒絕,就算是十惡不赦的歹徒,也都是渴望家庭的,但是現代社會卻破壞了這樣的功能,想讓國家機器的職能取代,只是製造更多問題而已。
電視、喜劇和脫口秀等媒體娛樂在《小丑》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是有其意圖的。站立式喜劇、相聲甚至小丑的雜耍表演,來自中世紀的平民劇場,類似我們現在還偶爾可見的野台戲,在歐洲封建時代,也有諷刺時政、批判體制的色彩,其後逐漸演化成當代西方的各種戲劇和影視娛樂表演形式。在《小丑》中都變成助長暴民混亂的催化濟,原本針貶時政的功能蕩然無存,但是在言論自由之後,不但沒有了藝術價值,反而變成煽動、擴散暴亂的工具。
《小丑》上映時,正逢香港反送中抗爭時如火如荼,在中國也無法上映。《小丑》對於社運抗爭的描寫其實是負面的,蒙面上街、自發抗議「沒有大台」、地鐵追逐、槍擊殺人、襲警……等容易聯想到香港抗爭的情節,只突顯了群眾運動的無序和不理性。中國如果要抹黑香港抗爭應該讓它上映,再發動宣傳機器去「暗示」高譚市暴民和香港「勇武」的相似性,難怪《小丑》上映之後,香港人不太希望拿電影情節和他們的抗爭對做太多類比
對於當代民主體制造成的混亂,《小丑》沒有給出什麼答案或出路,最後的救贖就是「小丑」。所有超級英雄影視作品中,既有政府體制永遠是無能,國家的警察、軍隊、情報單位、治安機關拿小丑、企鵝先生、雷克斯路瑟這些壞人,或惡魔黨、酷斯拉之類的怪獸、怪物永遠沒輒,除了誤事之外一無是處,能打倒他們的永遠是體制外的英雄。而一般民眾只有被屠殺的份,偶爾還會被壞人誤導而仇恨好人。
總之,別期待這些脫胎自中世紀封建騎士故事的英雄或反英雄電影,會去再現什麼人民草根力量,這實在太無聊了,票房也不可能太好,人民終究還是需要英雄來拯救的,不管是騎士、王子還是羅賓漢甚至是「小丑」這樣的盜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