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深入奇蹟12 ---剎那與永恆,生命史中的偶然與必然

關於生命,達爾文的演化論雖然提供人們一個思考的方向,但是演化論中的變異沒有遠見,演化論只能以「後見之明」解釋生命軌跡的轉變,既無法解釋生命的源起,也無法預測生命的未來。
這個理論上的缺陷,自然成為許多科學家想要探詢的空間。
眾所週知,從上個世紀的五零年代開始,因為DNA 的結構被發現,基因、蛋白質、遺傳,隨著生命化學(biochemistry)的蓬勃發展,成爲生科界的熱門關鍵詞,
不過,就像生活中的許多現象一樣,「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栽柳柳卻成蔭」,真正的「分子生物學」之父,其實不是生物學家、也不是化學家,而是一位物理學家 薛丁格。
在物理學界,薛丁格是與愛因斯坦齊名的天才,1926 年時提出著名的薛丁格方程式,打下了量子力學的基礎,並以此於1933年贏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後來因為對量子力學的發展產生質疑,毅然選擇離開物理學界,隱居在愛爾蘭的都柏林。
離開學界主流的薛丁格,並未放棄對自然現象的探索。在都柏林,他仍舊孤獨而執著地繼續從事知識上的探索,並且在二戰的硝煙中,發表了生命是什麼 的一系列演講。這些講稿後來在1944年出版,點燃了許多科學人試圖以物理和化學語言解讀生命現象的研究熱情,最終發現了DNA的雙螺旋結構。
但,到底生命是什麼? DNA 是一切生命現象的答案嗎? 基因體的相關研究讓許多科學家認為基因體事實上依舊無法預測未來。而只能反映出歷史上曾經出現的考驗。
因此,有些科學家開始嘗試以新的角度檢視生命。其中,「生命的躍升」的作者尼克連恩就是以「能量」為核心角度出發,透過十個「關鍵事件」,敘述這些事件如何一步一步改變生命世界的運作,以及地球的樣貌。在這種角度下,生命不會如達爾文所說,僅由緩慢、微小的變異慢慢堆積而成,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後,循著一條極為獨特的軌跡,發展出今天多彩多姿的生命形式。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曬書天,好奇地。 文圖連播,播出新識界。 紅柿子在這方小天地不只曬書,也曬心得。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