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深入追蹤行業動態的人多少都知道,其實迪士尼是隱身在娛樂產業版圖裡的科技公司,而Sony則是自詡用科技產業的方法論,在娛樂行業裡打造生意。本文將Sony與Disney對照,剖析過去十年來前者的策略轉變。
Chihwen Hsieh
任職於知名消費性電子企業多年,從事商業分析與策略相關工作,融合產業前瞻分析、商業洞察、策略規劃至經營執行的經驗,對產業生態系統經營有深入探討與深厚見解。目前就讀政大EMBA高階經營班,專注於文化創意、科技創新與資通訊創業等領域,並著有「典範轉移下企業因應策略之研究:以產業生態加速器為例」論文,梳理科技產業等知名企業過去20年的策略變遷。
Sony + Disney = ?
Sony在「生態系」方面,目前其實是相對比較隱性的;是一般消費者還是多以比較顯性的「消費性硬體」這部分來理解Sony這個品牌。就像許多人如果沒有研究過如下圖所示的迪士尼(Disney)生態系,就很可能會以為他們只會「經營遊樂場」。
Disney的「加值活動體系」(Value Activities System)。
更不用懷疑的,是Steve Jobs與這兩個品牌的淵源,加上當時美國欲奪回產業龍頭等時空背景因素,後來的Apple其實可以說是結合了兩家的魂與本;甚至
還有傳聞,曾經出現過裝有macOS的VAIO筆電原型。
事實上,Apple與Sony的淵源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開始;而在1999年Apple著名的「Think Different」產品發表會上,Jobs提到Sony與其創辦人盛田昭夫都是Apple靈感的來源、也希望當天發表的產品能讓盛田昭夫欣賞。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
Apple(後PC時代) = Sony(行動裝置)+ Disney(生態系)
Sony的轉變
最近Sony的轉型,在歷經2012年上任的
平井一夫讓年年虧損的體質轉為獲利,到2018上任的
吉田憲一郎持續改變公司體質,讓來自內容、軟體、服務、以及訂閱部門的持續性營收(Recurring Revenue)比重變得更高。
最近Sony的一連串表現,像是終端產品、直接面對消費者(DTC)的線上服務、事業版圖與財務表現等等,都讓外界認為「Sony回來了」,而Sony確實也開始呈現出另一種體態與樣貌。
當然,日前的2020年CES消費電子展中,Vision-S概念車這個「美麗的誤會」(令人誤會Sony要跨足汽車市場)所展現的自駕車關鍵技術,更讓這家公司的未來更充滿想像空間。別忘了,對於現代人來說,車子是一個家庭的「第二客廳」、也是娛樂產業角逐的戰場。
Sony從2009-2018年的財務資訊,但並沒有關於自駕車的資料;因為展示的關鍵技術都歸屬「影像感測器」(image sensors)業務。
非典型的消費性電子公司
在CES 2020中,Sony持續強調、並自詡為一家「技術根基深厚的創意娛樂公司」(Creative Entertainment Company with a Solid Foundation of Technology);要滿足這個精神,對應的硬體只是載體、也只能說是整個邏輯中「最後一哩路」(Last mile)的佈建。
對於投資人,Sony則是以「更貼近用戶」的宗旨,改用「最後一吋」(last one inch)的說法,來溝通終端消費電子硬體如何滲透並緊貼用戶需求、以及與DTC服務之間的關聯性。
正因為Sony不是典型的消費性電子硬體公司,所以更要從這個觀點去看待它在產品方面的思維。只有當筆電、手機等硬體產品,可以與後台、雲端娛樂事業相呼應時,這個產品線才有存續的意義。
VAIO與Xperia的共同點
當初,Sony其實也是基於類似的理由,才果斷的捨棄了「VAIO」筆電這個產品線。即使是VAIO本身的命名,都已經隱約帶出了他們早期將筆電視為日常娛樂主要入口的觀點。
這也是Xperia手機產品線目前仍在虧損,但Sony還是不願放掉的原因;因為這個產品線在整個娛樂產業的基礎上,仍然是重要的行動載體。同樣的,手機同業華為在通路策略方面,也都積極的在推展「華為行動服務」(Huawei Mobile Service,HMS)這個生態系。
科技產業的事,如果都只能從硬體技術、製造角度來解讀,就真的會漏掉很多關鍵資訊跟契機;就像大家並不會只因為VAIO,就說「Sony是一家電腦公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