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2/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親密關係不是因為結果而存在:《雙薪家庭進化論》

2月中的時候,或者書店邀請我跟剛就任立委的婉諭,兩人一起談談遠流出版的新書《雙薪家庭進化論》。
作者花了五年的時間、訪談了一百多對伴侶,為伴侶關係裡會遇到的難題,建構出一個理論架構。這個架構假定伴侶們都會依序遇到「三次轉變」:
  1. 第一次轉變讓原本各自獨力工作與生活的兩個人,開始必須相互依賴。著重於如何解決眼前的難題。
  2. 第二次轉變的任務是相互個體化(reciprocal individuation)。
  3. 第三次轉變的任務是,以過去的成就為基礎,進行自我改造,同時為未來進行開拓。

按照書裡的架構,我跟我伴侶現在走到哪?

按照這本書三階段轉變論的架構,我跟我伴侶大概在第二次轉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根據作者的建議,我們要互相成為對方的「安全堡壘」,協助對方進行「個體化」的人生發展,鼓勵並且督促對方進行更深入、更廣泛的職涯探索。
這個說法對我來說並不新奇,我一直主張,無論是親子關係或伴侶關係,親密關係在「維持」的面向上並沒有差異,都是要有意識地下功夫去投入的。作者在書裡也提到佛洛姆的主張,認為愛需要堅持跟努力。
我在教育現場有時也會看見,彷彿天賦的親子之間的愛,仍會被大人的行為不經意地磨損,最後形成連相愛相殺都稱不上的、幾乎只有恨與折磨的關係。
回到我們家的狀況裡,因為我跟我伴侶都是助人工作者,也很熟悉這一套理論的關係,在面對第二次轉變時,我們缺少的其實不是作者提醒的合作態度,而是現實條件上的限制。比方說,當我的伴侶想要投入新的職業探索時,我們有沒有足夠的週轉金、有沒有照顧長輩的負擔等等困難。
這其實也是在說,有沒有這種轉變的選擇,當然需要許多努力與意識,但也需要許多運氣。有些人是有意識但沒運氣,但有些人是有運氣但沒意識。
除此之外,本書的研究對象雖然是全球大城市裡營生的中產階級為主,受訪者也大致上具備了性別平權的意識,但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仍然難以擺脫。
就像婉諭剛得到新的立委工作之後第一次傳訊給我時……
天啊立委傳訊息給我,是要給我什麼關於建立國家的、有如浩瀚大海一般的重任嗎?
結果還是叫我做教育啊(講得很嫌棄一樣,但其實沒有啦)。
女人就算當上了立委,下班了也還是媽媽啊。

書中提倡的溝通與分析方式

面對這三個轉變,作者整理了許多心理學上的研究與建議,我覺得對許多人來說應該是很有用的。
比方說,作者提到妨礙溝通的「末日四騎士」這個概念,說到輕蔑、批評、防衛、漠視四種妨礙溝通的態度,會破壞溝通的品質,進而傷害親密關係。
又比方說,作者提到伴侶之間容易陷入利益交換的模式,而不是合作的模式。利益交換的模式是零和的模式,你得到就是我失去,我洗了碗你就佔了便宜,會使用妥協、退讓這些詞,這很容易讓人覺得委屈跟不滿;但合作的模式會用「我們的利益」來思考,假如我們都不想洗碗,那要怎麼辦呢?那有沒有讓彼此都滿意的方法?能不能買個洗碗機?有很多人跟我說洗碗機拯救了他們的婚姻,我也覺得洗碗機搞不好是成效最好的婚姻諮商師。
效果絕對比你全家出遊好
我雖然是個教育工作者,但最近兩年不知不覺也開始協助伴侶們(主要是媽媽們)去發展改善伴侶關係的方法,作者在書中提供的方法,有些我也會建議給向我尋求協助的伴侶們。但如同作者所說的,最困難也最重要的,恐怕是想要轉變的誠意,以及向彼此坦誠表述想法的態度。
然而,如果對方真的沒有和你一起面對的意願呢?我從中段開始,就一直等著作者給我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某一頁,作者說(大意):「假如你們的價值觀非常不和的話,那就早點分手吧。」
呃,該說是好答案嗎?
除此之外,瞭解這些理論跟實作之間還是會有很大的距離。人會偷懶或逃避,這時如果有目標明確的教練或者共享理論架構的同溫層,在實作上就會有人一起前進,應該會比較有動力。像是如果有一個讀書會,讀完之後,在讀書會的成員裡找到願意一起努力實踐的朋友,固定每個月或每兩週聚會一次,討論實作的經驗,那就比較會持續。
其實,這種友善、鼓勵的同溫層,也是一種提供安全堡壘的親密關係。

愛是做的過程

說到目標,好像有一個終點的感覺。
不過作者一再強調,重要的是過程而不只是結果。親密關係不是因為結果而存在,而是在實作裡累積。
所以,我們如果精準一點說,面對這三次轉變,我們要關注的不是最後有沒有達成預設的某個目標、不是目標導向地只去看這件事的結果,而應該把更多目光放在追求目標的過程裡。
比方說,在我跟父母們談話的經驗裡,有很多伴侶都有性生活的問題。這個問題很複雜,但無論如何,對親密關係有益的,絕不是最後有沒有做到愛、有沒有射精、有沒有高潮,而是這對伴侶是如何一起面對這個困境,如何坦承地面對彼此的困難、如何共同承擔、如何支持對方去探索自己的性經驗跟價值觀,這個過程才是讓親密關係得以維護的養分。
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關鍵不在於你們做了什麼,而在於你們怎麼做這些事」。
愛不只是原因,也不只是結果,更是做的過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