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紀錄片【零到一歲 第一集:愛】的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Netflix的紀錄片【零到一歲】實在是教了我太多!
關於第一集〖愛〗的整理,我最喜歡的是生育改革行動聯盟分享的。直接貼超連結給大家談跳過去。
因為已經有人寫得太好了,就不做重點整理,我想分享討論的,是關於「面無表情實驗」的實驗,我引用生育改革的文字:
【讓母親停止與孩子互動兩分鐘。嬰兒會感到疑惑、試著發笑、哭泣,無效後改以吃手或其他方式安撫自己。這是嬰兒展現天生社交能力的表現,當關係中斷時,嬰兒和成人一樣都會產生情緒壓力。
另外,父母較少積極照顧的孩子,海馬迴會有不同變化,海馬迴功用很多,其中一項是學習和控制悲傷。這個結果反應出,當父母不讓自己成為寶寶依賴的角色時,寶寶必須優先處理自己的壓力,因為 寶寶從父母身上得到的信號,是先照顧好自己的安全與舒適,而不是到處探索的興致。】
我有看到一些分享,針對上述的影片內容,有出現這樣的解釋:「讓孩子自己安撫自己事件令成年人心痛的事」,以及「父母較少積極照顧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過大的壓力,是一種負面的狀況」。
但是這跟我接收到的資訊真的不太一樣,讓我不經想到果然一切都要從詮釋學說起啊....(又哲學系上身...)
分享一下我的看法:寶寶真的很早就有自我安撫自己的能力!這真的好厲害唷!嬰兒到底有沒有自我安撫的能力,這一直是專家意見分歧的議題,經過這個實驗,很簡單的就能證明是有的啊!我超開心能夠得到這個證實的!
還有,專家根本沒有辦法說因為需要優先處理自己的壓力,這樣對孩子在發展上有什麼負面影響,他只是陳述研究的發現而已。
老公和我一起看這一集,我們看完的第一個心得是:「以後如果要吵說誰比較會顧小孩,就先去做腦部杏仁核掃描,比大小決勝負!」(自以為超科學的了吧)但是我們再認真討論一下,影片也沒有說媽媽或爸爸的杏仁核大小是「好父母」的指標,他只是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愈多,爸爸的杏仁核,也能長到原本的四倍大!所以他的結論是:父愛是天生的,這個章節很多都是純發現、但是指出好壞的分享啊!
另外我也認為,不論是『先照顧好自己的安全與舒適』的寶寶,還是『到處有興趣的探索』的寶寶,這兩種人格特質,在某些場合是優點,在某些場合也是缺點,所以根本沒辦法直接說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吧?!
再來就是海馬迴本身的功能,其中的「學習」,不也是孩子很需要的能力嗎?如果海馬迴發展得比較好,不也是在說孩子的學習能力比較好嗎?
當然,我寫這些不是要建議大家當冷漠的父母,因為紀錄片裡面根本沒有出現「冷漠父母」的研究,他只是研究「比較不積極回應小孩的家長」,也就是說,這個不積極的狀況,從影片裡面,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了解他完整的意義,是孩子一個小時內叫了十次媽媽,但媽媽只有回答四次嗎?還是回答十次了、但有六次的回答並沒有回應到孩子想表達的?這個部分,要把專家針對這個研究的整篇相關論文看完才能回答啊!
這時候想插播宣傳RIE嬰幼兒教養。
RIE認為在與孩子一對一相處的時間,像是:餵奶、換尿布、穿脫衣服、洗澡時,照顧者應該要百分之百的投入,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給予孩子超級專心的回應。這樣真的就很夠了!我們生活的育兒日常裡,常常是邊餵奶邊滑手機幫孩子買尿布、換尿布時速戰速決只差沒有按碼表比賽,我也曾經這樣當媽媽,但發現我也沒省下更多的時間,改變成RIE的方式之後,一切慢下來,反而關係更好。其實只要有固定完整一對一的時間,寶寶很能自己玩耍,因為被回應的需求都有專門的時間滿足了!
之前我有收到回應,認為RIE這種較養方式根本是沒帶過小孩在說的風涼話....我很想解釋一下,RIE是傳承匈牙利Pikler醫生的學派,而Pikler醫生強調要在特定親密時光、一對一專心做法,用在以一打八的育幼院裡,寶寶各個都長大成為富有安全依附關係的孩子。如果一個主要照顧者,用這種方式能同時照顧八個寶寶,一路到他們三歲以上,那真的不是RIE的教養方式太不切實際,而是我們沒有真心試過,還不知道他的厲害呀!
最後再跳回Netflix,我覺得第一集看完,最大的收穫是:用你自己最舒服、快樂、自在的方式和孩子相處,當父母是一條學習的路,我們學習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我們溝通的方式,即便我們會猜錯,會做錯,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我們和孩子的相處,在用心與愛的前提下,會愈來愈好。
希望你們跟我一樣看完覺得做自己好自在!
最後,不論你的家庭需不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今晚、一家好睏。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還記得跳跳糖小時後,當時我不知道孩子有自己天然生理時鐘,每天晚上八點讓爸爸幫孩子洗完澡、然後準備由媽媽奶睡。 這個節奏在跳跳糖三個月以內都還過得不錯,但是好景不常,跳跳糖開始在傍晚六七點時情緒暴躁、非常愛哭,過了三個月後夜奶次數漸漸像是坐計程車走高速公路班一直不段逼逼往上加
科學家發現 #母乳 的成分也有早晚的不同。 早上的母乳有提神功能, 晚上的母乳有鎮定、催眠作用, 因此嬰兒在媽媽親餵母乳的養育下,會逐漸養成正常的規律作息。換句話說,母乳寶寶更容易睡過夜,同時親餵母乳寶寶更容易作息固定唷!
寶寶的作息其實完全沒有魔法,是寶寶天生內建的賀爾蒙系統,生理時鐘掌管睡眠和清醒寶寶約莫在9-12週之後,會漸漸發展出自己的,我們只是把這個天然作息回歸給孩子,並且協助他們穩定而已。
我還記得自己在懷孕的時候,跟月嫂第一次碰面,我就問她:「阿姨,你知道怎麼讓嬰兒睡過夜嗎?」對於還沒出生的小孩,除了健康以外,是不是能夠睡過夜,從一開始就是我超級關心的! 這麼在意寶寶是不是睡過夜,卻還是找不到方法,不只找不到,還完全迷路,最後導致跳跳糖三個月之後一個晚上平均夜奶七次,真是不堪回首啊
睡前儀式並不是寶寶哄睡的儀式! 睡前儀式結束後,寶寶還是清醒的,並不會昏昏欲睡,三個月以上的寶寶,都有自行入睡的能力,一但孩子理解自己是可以自行入睡的,寶寶自己會在嬰兒床裡,按照自己的節奏,逐漸入睡,並不是因為睡前儀式做了什麼,讓孩子感到想睡覺的,讓孩子想睡的,是寶寶體內的褪黑激素的催眠效果啊!
以前常聽有小孩的朋友們說:『真希望早上小孩可以睡晚一點啊!』自己當了父母後,假日賴床的人生瞬間就被跳跳糖徵收了!所以我現在都跟單身的朋友說:請千萬享受現在的賴床時光!!!
我還記得跳跳糖小時後,當時我不知道孩子有自己天然生理時鐘,每天晚上八點讓爸爸幫孩子洗完澡、然後準備由媽媽奶睡。 這個節奏在跳跳糖三個月以內都還過得不錯,但是好景不常,跳跳糖開始在傍晚六七點時情緒暴躁、非常愛哭,過了三個月後夜奶次數漸漸像是坐計程車走高速公路班一直不段逼逼往上加
科學家發現 #母乳 的成分也有早晚的不同。 早上的母乳有提神功能, 晚上的母乳有鎮定、催眠作用, 因此嬰兒在媽媽親餵母乳的養育下,會逐漸養成正常的規律作息。換句話說,母乳寶寶更容易睡過夜,同時親餵母乳寶寶更容易作息固定唷!
寶寶的作息其實完全沒有魔法,是寶寶天生內建的賀爾蒙系統,生理時鐘掌管睡眠和清醒寶寶約莫在9-12週之後,會漸漸發展出自己的,我們只是把這個天然作息回歸給孩子,並且協助他們穩定而已。
我還記得自己在懷孕的時候,跟月嫂第一次碰面,我就問她:「阿姨,你知道怎麼讓嬰兒睡過夜嗎?」對於還沒出生的小孩,除了健康以外,是不是能夠睡過夜,從一開始就是我超級關心的! 這麼在意寶寶是不是睡過夜,卻還是找不到方法,不只找不到,還完全迷路,最後導致跳跳糖三個月之後一個晚上平均夜奶七次,真是不堪回首啊
睡前儀式並不是寶寶哄睡的儀式! 睡前儀式結束後,寶寶還是清醒的,並不會昏昏欲睡,三個月以上的寶寶,都有自行入睡的能力,一但孩子理解自己是可以自行入睡的,寶寶自己會在嬰兒床裡,按照自己的節奏,逐漸入睡,並不是因為睡前儀式做了什麼,讓孩子感到想睡覺的,讓孩子想睡的,是寶寶體內的褪黑激素的催眠效果啊!
以前常聽有小孩的朋友們說:『真希望早上小孩可以睡晚一點啊!』自己當了父母後,假日賴床的人生瞬間就被跳跳糖徵收了!所以我現在都跟單身的朋友說:請千萬享受現在的賴床時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Thumbnail
昨晚一夜好眠,一直睡到天快亮了才被窗外的雨聲吵醒,這雨來又快又急,此時打開窗戶迎面而來的是一陣混有雨水味道的涼風,望向窗外的雨滴仍然滴滴答答的響個不停,好吧!就不要再賴床了,起床分享一下兒童教育的一些看法吧~ 現代人因為育兒觀念較為先進,從懷孕初期就開始注意營養均衡,要補充葉酸及孕婦維生素等等,也
Thumbnail
昨天看到超級歪的「反出生主義」影片,非常喜歡,但在肯定出生那part,尼采有個觀點,是「父母不論孩子有無缺陷,都一定會愛他。」 ​ 在我看來,根本就是活在美好家庭裡的人才講得出來,說「愛」很容易,誰都會說。 ​ 但有愛又怎樣?重點是你有做出任何讓孩子感到「被愛」的行動嗎?
Thumbnail
父母親要孜孜不倦的擁抱寶寶,這樣有助於寶寶的發育成長。透過擁抱,可以增進語言認知發展,促進社交能力,減少哭的次數,促進身長,以及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
Thumbnail
許多人都說過,陪伴小孩長大,也是療癒自己的成長歷程。但這療癒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照顧小孩勞力辛苦不說,心理上孩子也尚未發展出和成人一樣的大腦認知。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新手家長在面對各種問題時,期待得到即時有效的答案,但也許所有答案都在孩子身上。從親餵的吸吮習慣到睡眠訓練,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家長也有自己的底線和需求。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體悟和成長。
Thumbnail
昨晚一夜好眠,一直睡到天快亮了才被窗外的雨聲吵醒,這雨來又快又急,此時打開窗戶迎面而來的是一陣混有雨水味道的涼風,望向窗外的雨滴仍然滴滴答答的響個不停,好吧!就不要再賴床了,起床分享一下兒童教育的一些看法吧~ 現代人因為育兒觀念較為先進,從懷孕初期就開始注意營養均衡,要補充葉酸及孕婦維生素等等,也
Thumbnail
昨天看到超級歪的「反出生主義」影片,非常喜歡,但在肯定出生那part,尼采有個觀點,是「父母不論孩子有無缺陷,都一定會愛他。」 ​ 在我看來,根本就是活在美好家庭裡的人才講得出來,說「愛」很容易,誰都會說。 ​ 但有愛又怎樣?重點是你有做出任何讓孩子感到「被愛」的行動嗎?
Thumbnail
父母親要孜孜不倦的擁抱寶寶,這樣有助於寶寶的發育成長。透過擁抱,可以增進語言認知發展,促進社交能力,減少哭的次數,促進身長,以及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
Thumbnail
  嬰幼兒在哭泣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和換尿布,他也需要被接納的感受、和照顧者在一起的喜悅、安全感、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人產生正向關係,也需要感官的刺激使自身成長,所以在餵食及換尿布洗澡穿衣時,應該多跟嬰幼兒正向互動,投以「母性照顧」,可以溫柔擁抱,告訴孩子我們現在在做甚麼,輕柔觸摸孩子的身體部位告訴他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眼界決定孩子的世界 前言 對幼童來說不存在怕不怕?難不難?要不要等問題,有這些問題的是他的父母或者照顧他的人。而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照書教或者照網養,其實就是自我設限,把自己心智關閉起來,只看到或聽到自己認同的內容。例如,幼童喝奶,初當父親時,只知幼童須定時餵食,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休假回
Thumbnail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瞭解到孩童情緒發展在華人文化中的重要性,討論了父母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以及溝通問題對於孩子健康的影響。文章指出情緒教育在華人文化中的關注度逐漸增加,並提供了一個10個月的線上練習課程。
Thumbnail
許多人都會批評獨生子女多半嬌生慣養,而且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關係上也相對比較不適應。然而,真的是如此嗎?至少以我自己養育一個孩子的經驗來看,我觀察到的狀況顯然與上述情況相反。我的孩子不僅比他人更具同理心,而且學習主動性很高,人際關係也表現良好,所以到底獨生子女跟自私自利及社會適應能力是否有關
Thumbnail
許多人都說過,陪伴小孩長大,也是療癒自己的成長歷程。但這療癒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照顧小孩勞力辛苦不說,心理上孩子也尚未發展出和成人一樣的大腦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