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老師有個小樂趣是,探查、好奇孩子們逐漸成熟的臉龐下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也因為孩子,讓我永遠「成為最真實的自己」。
今天下午在一場師訓的讀書會中,和老師們進行了一個延伸討論,談到了原生家庭、父母的觀念、社會價值觀等對自己成長歷程與內在的影響。當然,這些影響與潛移默化,絕對是現在的「我們」與這世界所有、與自己互動的一部分,可是那是真實的你自己嗎?
長這麼大,從教育的領域中,我學會了一個很重要的事,那就是「覺察自己」。因為學生、因為家長、因為教育,我開始覺察自己的一切。覺察自己的生命歷程、覺察自己生活、覺察身邊周遭的人與我、覺察我的家庭與我。這些覺察,偶爾帶著一些複雜的情緒、一些不願承認的傷痛或失落、一些莫名其妙的喜悅,以及一些永遠存在的愛,不過,所有的覺察,最終帶來的是一個「漸漸清楚」的自己,所以能放下,所以很感恩。
當我清楚的感受到這個內在歷程的探索與反思,為我帶來的力量,我曾經告訴自己,我想要盡我所能,在我教學的路上,成為一個真正的「教育人」。我希望讓與我相遇的每一個孩子、老師、朋友,都能打開那扇「看見自己」、「知道自己」的門。讓每一個人真正「成為自己」,就是我的任務,就是我對地球最大的幫助。很難,但我想要全力以赴,很難,但我知道一定有路。
在我欣賞的眾多教育模型之中,「達文西」這個「人」,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模型。他無時不刻的提醒著我,每個「沒被教育」過的孩子都是「達文西」。哈!這麼說來,有些諷刺,所以我才時刻提醒自己,怎麼樣讓孩子「保持」原本就是「達文西」的可能。於是,每學期,我都會從不同角度切入和孩子們進行一次「達文西專題」,找回自己的「達文西」。
大家都知道,達文西是個「天才」,藝術、數學、科學、建築、醫學、語文、發明…樣樣精通。我認為,能夠成就達文西的生命歷程就是他的「童年」。他的童年,簡單來說,就是個在草裡吃土、玩昆蟲、亂塗鴉、放風箏、抓小魚的一般「正常」小孩。達文西的童年,最棒的老師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裡蘊藏的一切,都是達文西的好奇、都是達文西的學習。而
他的父親延續家族傳統,是一個十分忙碌的法律公證人,雖然平時住在城裡,幾乎沒有時間陪伴達文西的成長,但這個爸爸和現在的父母一樣,永遠竭盡全力栽培自己的孩子。
某天,爸爸從都市返鄉,在路旁看見達文西正在描繪一片片葉子以及小昆蟲,他欣喜若狂,認為這孩子將來絕對能成為一個藝術家,所以他決定好好栽培這孩子的藝術天份。下次返家時,爸爸帶回來一大組的繪畫器具,但,達文西竟然不畫畫了!他開始用木條搭起一座做的小木城,爸爸轉個念一想,或許這孩子未來會是個厲害的建築師呀!所以決定陪他走向建築師之路。下次再返家時,爸爸帶回了許多美麗的建築模型與玩具,但這次達文西已不搭木頭了,他竟然開始學起動物叫、學小鳥飛、甚至學鱒魚逆流而上(好啦,這是蔣公)。一個月後,爸爸帶著一些表演的道具再度返家,結果,達文西又開始拿著畫筆,到處寫生、塗鴉。這次,不管爸爸再怎麼正向、心臟再怎麼強、為孩子準備了再多的資源,爸爸一次次的期待落空,開始對達文西失望了,他想,或許達文西就像一般孩子,只會到處「玩樂」。
這天,爸爸兩手空空的從城裡返家,遠遠的,就看到達文西在草地上放風箏。風箏上,畫著一隻栩栩如生的美麗大鳥,展翅翱翔。流水潺潺的小河旁,多了一個轉動著的小水車,拍打、翻滾著河水,水車的輪軸上,正繫著綿延的風箏線。達文西開心的大喊:「爸爸,你看!我做的風箏和水車」。
好,達文西的小故事到這告一段落,所有細節純屬虛構,但故事大意,絕對真實。來到課堂上,一次的討論,讓我印象深刻。
「你們覺得達文西為什麼能成為達文西?」這是我每次在與孩子閱讀完各種版本的達文西童年時,會問的一個關鍵問題。
「他有好奇心」、「他有超級厲害的觀察力」、「他很細心」、「他很有耐心」、「他很喜歡大自然」、「他會專心在自己喜歡的事上」、「他不怕髒(痾…這回應的孩子本身有點潔癖)」「他不怕蟲」「他很勇敢」…(孩子們陸續還有幾十個達文西的優點大轟炸)。
然後,我又會問,「如果,我有時光機,老師把你們丟到一個跟達文西一樣的年代,沒有手機、沒有電視,只有大自然的時代,那請問你們會像達文西一樣,每天好奇、探索大自然嗎?」大家不約而同的點著頭,紛紛表示「會」,「沒手機當然只能這樣啊」、「我超愛大自然」有些森林系的孩子們甚至表明了自己。
「所以,達文西的這些特質,難道你們沒有嗎?想想更小的你們,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好奇、觀察、耐心…這些特質,你們沒有嗎?」「或許,擁有手機、網路、科技的我們,會比達文西更厲害喔!因為我們能探索、好奇的世界更廣、更大、甚至連外太空都可以去了耶!」全班似乎陷入了一陣思考,於是靜默。
「哇噻!那你們每一個人是不是也有可能『根本』就是達文西!」我用一個超級震驚表情及語氣,表達了我內心對我眼前「每一個達文西」的肯定與無比讚嘆😳。就在這時,一個值得我永遠牢記心中的聲音傳來…
「老師,可是我們沒有達文西的爸爸」女孩有些無奈的說,全班如同找到知音般的鼓譟,而我安靜了幾秒。這句話的出現,讓這個討論,轉入了另一個更深的議題,「沒錯,我們的爸爸都不是達文西的爸爸,但是這不代表我們不能擁有或保有和達文西一樣的特質…」
課堂中,我與孩子們討論持續,但我想停在這句「我們沒有達文西的爸爸」這個想法上。
孩子們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
究竟達文西的爸爸,和每一個愛著孩子的我們,差別在哪?
達文西的爸爸,做「對」了哪些事,成就了「達文西」?
達文西的爸爸又有著什麼樣的特質?
孩子們內在的「達文西」,需要的是一個怎樣的「父母」、「老師」?
這些問題,我不想說得太清楚,留給每一個閱讀到這篇文章的你思考。在孩子們都可以透過達文西的故事,觀看到「自己原有的真實」時,身為父母、老師、每一個大孩子的我們,是時候都該「覺察自己」了。
值得欣慰的是,討論結束,沒有一個孩子想要跟達文西交換爸爸(與爸爸們擊掌!🙌)。
也感謝一直默默支持著我的「我的達文西爸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