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倫:人的生存紋理是醫者與病人共同置身的地基──讀《談病說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手術室裡,醫師們圍繞在手術檯邊,專注在手術巾覆蓋下露出的手術部位,以精細的外科手術,排除或修補人體器官運行上的障礙。這樣的場景,即使是戲劇演出,總是令我讚嘆醫學知識與技術的成就。現代醫學可說是人類智性能力累積發展的巔峰代表之一。我不難想像,自己若是一名學識與技術皆備的外科醫師,會多麼自豪於作為現代醫學的一員。
然而現代醫學知識技術所面對的並非未經琢磨的鑽石,等待精細雕琢來映射光采。現代醫學所面對的,且之所以獲得意義與價值地位的,是在生、老、病、死過程中的「人」。醫學,其實是由生、老、病、死之人所召喚之人類智性能力的匯集之地。醫學並非只發生在醫院之中,而是發生在人對人的照顧之中。更精確地說,是發生在人類之智性能力與生存紋理的交接介面。因此,醫學必然是一種人文科學。
醫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其實正是凱博文教授一直以來對醫師與醫學教育發出的提醒。提醒意謂著遺忘。由於人們傾向將康復視為面對疾病的勝利,於是醫學成了武器,醫師成為戰士,終極目標則是戰勝「病魔」。如此,醫學成為與「病魔」的周旋,就經常與人的生存紋理擦身而過。凱博文教授將病症(disease)與病痛(illness)區分,來讓在生活中的受苦之人顯影,來讓醫學重新記起,照顧而非戰鬥,才是其本身的任務。
《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這本書中,凱博文教授主要以慢性病患者,而非急重症患者的故事來呈顯生病之人的生存紋理。的確,在慢性病的情況下,病人更重要的是「帶病而活」,而非痊癒。不過,即便是要即刻處理的急重症,人的生存紋理仍舊是醫師與病人共同置身的地基,左右著醫學臨床事件的決策。美國范德比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醫學哲學與醫療倫理學榮譽教授李察.詹納(Richard M. Zaner)認為,正是在急重症的情況下,讓臨床事件中相關的各種醫療人員與病人及親屬相互交談,聆聽彼此,才是讓病痛的生存紋理得以顯現的方式,也是解開醫學倫理困局,重回倫理作為的方法。詹納教授的見解與凱博文的思考相互交映。在《談病說痛》中,凱博文教授也提到:「醫師要努力進入病苦的領域,與病人同在,病人要主動打開生活的領域供醫師與自己共同探索。醫師就這樣當作是道德見證,不作裁判,也不作操縱,病人是主動共事者,而不是被動接受者;兩人都在這樣的經驗中一起學習,一起轉變」。透過本書,凱博文教授讓我們看到,生存紋理並非抽象的哲學理論,而是病痛所發生的生活世界;了解病人生命中的病痛,才能完整了解疾病,才能了解醫學照顧的精髓。
在本書英文原著出版十八年後,凱博文教授的另一本書《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同樣表明醫學面對生存紋理的本質:「現實生活裡,偉大的英雄和邪惡的魔鬼都不存在,大多數人會慢慢了解到,生存之所以是個嚴肅的課題,是因為日常生活中所直接面臨的試鍊」。然而在今日,醫學的人文性卻更加隱蔽了:「時至今日,我們對於真實的了解愈來越糢糊,所謂具有專業技術的專家們引導我們過著一種膚淺、沒有靈魂,並且否定真實道德重要性的生活模式,其中最破壞人性價值的例子便是醫療化:平常不愉快和喪親的痛苦,變成了臨床上的憂鬱症;日常生活中憂慮和擔心,變成了焦慮症;而政治暴力後的精神傷害,則被稱之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凱博文所說的「真實」,就是生存的紋理。醫學對於自己人文性的遺忘,輕則經常性地陷入醫療倫理困局,重則以技術執行取代道德生活,失落在人類智性成就的迷宮之中。然而當生物醫學(biomedicine)一詞成為現代醫學的主要標幟,就表明現代醫學專注於生物性而非人文性。面對醫學人文失憶的情況,我們要自問的是,不管是《談病說痛》一書出版十八年後,或是三十年後的今天,醫學教育是否仍像凱博文所說的:「醫師學習到的是把病症(disease)看得比病痛(illness)重要,醫師需要的是生物學的知識,不必去懂病痛在心理社會和文化方面的關聯」?
雖然凱博文教授希望在醫學教育加入心理社會與文化方面的識見,我不認為這是指要將另一種知識,如心理學,加到醫學裡來作為補充。做為一位臨床心理學家,我必須誠實地說,加入臨床領域的心理學、心理治療學與臨床心理學,大多時並沒有帶來人文性,反而把生存紋理的呼喊心理技術化。因此,凱博文教授藉本書帶來的提議是:要在根本上對醫學重新定位。在我看來,凱博文教授的提醒,不只對醫學,對心理學來說也同樣必要。醫學與心理學,都有必要認識自身為一人文科學。
因此,即便困難我們也必要回到凱博文在本書最後一章〈以病痛意涵為中心的醫學教育及實踐〉中所寫的:「我們必須將醫學看作是匯聚了生物科學、臨床科學,還有醫療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三大知識的源流」,這正是醫學作為一種人文科學、人文醫學(human medicine)的呼籲。否則,在迎來新冠肺炎之生理與心理創傷的二〇二〇年,當醫學與心理學被更加地賦予重任,卻極可能也是我們再度見證生存紋理之遺忘的道德危機之時。
文: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談病說痛:在受苦經驗中看見療癒》
The Illness Narratives: Suffering, Hea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作者:凱博文(Arthur Kleinman, M.D.)
譯者:卓惠 【2020,全新翻譯】
★ 哈佛醫學院引領醫學和人類學對話的凱博文醫師,最經典的醫學人文著作。
★ 以跨文化視野,對病痛經驗作最深刻的觀察與敘說。
★ 直搗病者最深切、說不出的感受,喚起了每個人病痛經驗。
★ 對照當今醫護體制,不僅歷久彌新,更是一聲敲醒醫護初心的警鐘。
【延伸閱讀】
《照護的靈魂:哈佛醫師寫給失智妻子的情書》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
《道德的重量:不安年代中的希望與救贖》凱博文(Arthur Kleinman)著
《醫院裡的哲學家》李察.詹納(Richard Zaner)著
《醫院裡的危機時刻:醫療與倫理的對話》李察.詹納(Richard Zaner)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沒有什麼比重大疾病更得以讓人聚焦生命經驗與釐清生存的條件了。凱博文強調病人的病痛敘事,目的不在要求病人忠於歷史,而是理解病人如何創造敘事的意義,因其攸關患者的病痛與人生。換言之,醫者聆聽病人敘事的姿態,會影響病人如何訴說病痛,以及醫者聽到的是什麼。這不僅需要醫者的同理心,亦需勇氣。
對抗焦慮,人體有奧祕的調適過程,加上各種實用技巧,以遊戲心情多管齊下,思考會變得友善,心會寧靜,情緒會天天天晴。很多人和我一樣,焦慮的時候會感覺吸不到氣,因為吸不到氣,就變得更焦慮。這時,只要改變一個小小的環節就能影響整體,任何一種改變都會很有幫助,可帶來放鬆的正向效果。
「滾!給我滾!」我的妻子,瓊安,正對著她床邊的陌生人瘋狂地尖叫和拍打。她非常地激動和恐懼。「離開這裡,滾出去!」但那個被她視為陌生人的人是我,與她結縭超過四十年的丈夫。瓊安剛從午睡中醒來。這時是二〇〇九年夏季,地點在麻塞諸塞州的劍橋。我們在住了二十七年的家中臥室裡。
當你向一個曾經有心理疾病的人問,「你是怎麼好起來的?」時,其實你是在問一個哲學問題。如果你願意翻開《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的話,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少年,其實是三十歲出頭的蔡醫師,在異國充滿迷惘的身影。出身某大醫院體系的蔡醫師,受訓期滿之後卻想要離開原本的大醫院,而當被其他大醫院的科主任詢問……
書中,朋城講述到自己第一次不去學校上學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那天早上,他找不到一本簿子。老師和全班同學叮嚀一定要帶,他翻遍了整個房間還是找不到,媽媽跟他說,找不到就不載你去上學,朋城感到很焦急、很無助,他想說這樣下去一定會遲到,索性就躺到床上不起來了,從這次開始之後,朋城開始斷斷續續不去上學,媽媽卻…
每年都需要來一次長途旅行的我,當看到這本《空橋上的少年》的書介的第一個關鍵字:「壯遊」,雖說小說這種形式一向不是我的菜,卻還是忍不住被吸引了。故事開端於蔡醫師的印度之旅啟程,一趟為了摸索出一個有關職涯的答案而出發的旅行。然後與他在台灣的精神科工作環境中最主要的一位病人「朋城」的故事交織發展。
沒有什麼比重大疾病更得以讓人聚焦生命經驗與釐清生存的條件了。凱博文強調病人的病痛敘事,目的不在要求病人忠於歷史,而是理解病人如何創造敘事的意義,因其攸關患者的病痛與人生。換言之,醫者聆聽病人敘事的姿態,會影響病人如何訴說病痛,以及醫者聽到的是什麼。這不僅需要醫者的同理心,亦需勇氣。
對抗焦慮,人體有奧祕的調適過程,加上各種實用技巧,以遊戲心情多管齊下,思考會變得友善,心會寧靜,情緒會天天天晴。很多人和我一樣,焦慮的時候會感覺吸不到氣,因為吸不到氣,就變得更焦慮。這時,只要改變一個小小的環節就能影響整體,任何一種改變都會很有幫助,可帶來放鬆的正向效果。
「滾!給我滾!」我的妻子,瓊安,正對著她床邊的陌生人瘋狂地尖叫和拍打。她非常地激動和恐懼。「離開這裡,滾出去!」但那個被她視為陌生人的人是我,與她結縭超過四十年的丈夫。瓊安剛從午睡中醒來。這時是二〇〇九年夏季,地點在麻塞諸塞州的劍橋。我們在住了二十七年的家中臥室裡。
當你向一個曾經有心理疾病的人問,「你是怎麼好起來的?」時,其實你是在問一個哲學問題。如果你願意翻開《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的話,映入眼簾的第一個少年,其實是三十歲出頭的蔡醫師,在異國充滿迷惘的身影。出身某大醫院體系的蔡醫師,受訓期滿之後卻想要離開原本的大醫院,而當被其他大醫院的科主任詢問……
書中,朋城講述到自己第一次不去學校上學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那天早上,他找不到一本簿子。老師和全班同學叮嚀一定要帶,他翻遍了整個房間還是找不到,媽媽跟他說,找不到就不載你去上學,朋城感到很焦急、很無助,他想說這樣下去一定會遲到,索性就躺到床上不起來了,從這次開始之後,朋城開始斷斷續續不去上學,媽媽卻…
每年都需要來一次長途旅行的我,當看到這本《空橋上的少年》的書介的第一個關鍵字:「壯遊」,雖說小說這種形式一向不是我的菜,卻還是忍不住被吸引了。故事開端於蔡醫師的印度之旅啟程,一趟為了摸索出一個有關職涯的答案而出發的旅行。然後與他在台灣的精神科工作環境中最主要的一位病人「朋城」的故事交織發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當醫學生在醫院實習遇見危急病例,以及面對病患離世,學到了什麼? 我想,同理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對抗天性,內心的衝突便難以避免
Thumbnail
前陣子一則引發網路熱烈討論的新聞報導,台大醫學系未來招生的採計科目將捨棄英文科、改採社會科,為的是要培養具備人文關懷精神的醫師。其實,篩選門檻是一回事,培育養成是另一回事,職場運用及生命實踐又是另一回事。為什麼需要具備人文關懷的醫師呢?具備人文關懷的醫師又是指什麼?
Thumbnail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醫生在面對病童及其家屬時,內心所經歷的情感衝突及壓力。他們的愛與承受的情感痛苦,以及對病童的深切關懷。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Thumbnail
急診的外科和內科的病患到底哪一個會讓我們醫療干擾的多少,我想,運氣真的很重要,因為有時候運氣好,今天一帆風順的一天,而今天不適合上班,在不對時間遇上不對的人,那你一整天都猶如地獄。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Thumbnail
當醫學生在醫院實習遇見危急病例,以及面對病患離世,學到了什麼? 我想,同理是人的天性,當我們對抗天性,內心的衝突便難以避免
Thumbnail
前陣子一則引發網路熱烈討論的新聞報導,台大醫學系未來招生的採計科目將捨棄英文科、改採社會科,為的是要培養具備人文關懷精神的醫師。其實,篩選門檻是一回事,培育養成是另一回事,職場運用及生命實踐又是另一回事。為什麼需要具備人文關懷的醫師呢?具備人文關懷的醫師又是指什麼?
Thumbnail
每年下學期都有一屆剛完成解剖課的學生來上生死學,從完成自大體老師身上學習知識,之後包括一連串生命儀式:縫合大體老師、告別式、到追思大會,乃至到大體老師家屬家訪,與家屬延續與大體老師的關係。無論在心理或社會層面上,都經歷了對自己和他人死亡命運的思考。
Thumbnail
醫生在面對病童及其家屬時,內心所經歷的情感衝突及壓力。他們的愛與承受的情感痛苦,以及對病童的深切關懷。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專業人員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面臨的挑戰。作者以醫療人員和社工為例,探討了他們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責任和困境。這篇文章強調了對專業人員的尊重和理解,並呼籲人們以更寬容的態度看待這些工作。
Thumbnail
急診的外科和內科的病患到底哪一個會讓我們醫療干擾的多少,我想,運氣真的很重要,因為有時候運氣好,今天一帆風順的一天,而今天不適合上班,在不對時間遇上不對的人,那你一整天都猶如地獄。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