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不能取代,成為家長的夥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原報導於:2018-02-05
編採:錢佳玥 責任編輯:鄭珮辰
小人小學兒童環境教育平台從2017年兒童節當天上傳第一隻宣傳影片,到同年七月正式開課,再到十月參展雜學校展覽也僅僅半年的時間。雖然是兒童環境教育平台,但是小人小學做的事情絕不僅是讓孩子體驗大自然這麼簡單,平台創辦人陳子倢表示,她希望可以透過小人小學這種親子共學的教學模式,幫助家長更認識自己的孩子。

我們真正溝通的對象是父母

在小人小學的課堂中,除了老師和孩子之外,還有一個特別的群體—父母。這些爸爸媽媽們並不只是陪孩子來上課,在小人小學的課堂上,他們才是孩子們真正的「老師」。陳子倢認為家庭環境是一個人學習的啟蒙之處,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基本單位。但台灣目前有高達74%的雙薪家庭,這些家庭的父母可能一天跟自己孩子相處說話的時間不超過兩小時。缺少與孩子溝通的父母,只能透過學校老師的這種第三方的反饋來認識自己的孩子,但這或許並不是孩子真實的那一面。而孩子們也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可能出現「沒有安全感」、「情緒易崩潰」等問題。
為了改善這一問題,陳子倢創辦了小人小學,課程主要面向3-10歲的小朋友。學校上課的「教室」分佈在台灣368鄉鎮中的某個農地、森林和溪流上,透過親自感受、親身體驗發展孩子的五感探索能力,讓他們在觸摸中感知生命。更特別的是,在同一課堂上,每個孩子會有自己的客製化任務,也就是在同一個環境下,每個孩子其實都在接受不一樣的課程。而這個任務的安排,是根據課程前平台老師一對一向家長瞭解孩子的情況後,針對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徵所設定的。
此外,小人小學的課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親子共學。小人小學的每一堂課程都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家長不能像日常一樣把孩子「丟包」給一般學校或補習班,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完成預定任務。陳子倢說:「小人小學真正溝通的對象其實是父母。在教育中,孩子、老師和父母是三環相扣缺一不可的關係。雖然在課堂上會每三個家庭安排一位負責老師,但他們其實是家長的夥伴,在課堂上家長才是孩子的老師。」
在小人小學的課堂上,孩子和父母一起找茶葉、學習茶葉知識(圖/小人小學)

「趕鴨子上架」創辦小人小學

年僅25歲的陳子倢並不是幼兒教育相關科系出身。學設計專業的她,在創辦小人小學之前,曾是一些國高中生命教育課程的兼任老師。在課後家訪中,陳子倢發現有些孩子性格上的不足很大程度來源於他們家庭的影響。但因為這些學生已經是國、高中生,性格已基本養成,要改變相對不容易,這時候的陳子倢感到有些無力,於是萌生了從更小年齡段的孩子開始改變這些問題的想法。再加上之後又參與了世界公民島的「有任務的旅行」計畫,帶著高中生一起探索農業、生態等議題,並拍成微電影的過程,又啟發她把大自然作為孩子學習的「教室」的想法。
陳子倢坦言,小人小學這個教育模式其實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和醞釀。但真正決定建立這個教育平台,有點像是「趕鴨子上架」。那時候陳子倢正好面臨工作的轉換期,在進入下一份工作之前,她用環島旅行把自己心中的理想教育模式想得更清楚。「與其跟著別人做事,還不如自己出來開辦公司。」陳子倢說,於是就憑著一股傻勁,在沒有同事、沒有資源、什麼都缺的情況下,在2017年的兒童節發布了第一隻宣傳影片,開始實踐自己對於教育的這份想像。
小人小學X雜學校的特別家長日:我的孩子是外星人嗎?由小人小學創辦人陳子倢(左一)和小人小學的友好家庭 Mom & Dad (左三、左四)、雜學校校長蘇仰志(右一)、有機思維創辦人王永呈(左二)一起和大家分享「家庭環境」、「自然環境」與「家的重要性」。(圖/小人小學)

創新回饋偏鄉,讓孩子在影像中認識「家鄉美」

小人小學所有盈利的10%會回饋給偏鄉的國小生。這些回饋並不是單純為了提高偏鄉地區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品質。而是希望偏鄉的孩子更加認可自己的家鄉和尊榮自己。陳子倢提到,現在很多偏鄉地區的家長並不喜歡自己的孩子留在當地繼續務農,但如果連父母都沒有辦法尊榮自己的職業,讓孩子怎麼尊榮你?
為了幫助改善偏鄉面臨的這一問題,小人小學平台和各個偏鄉的國小校長合作,讓偏鄉的孩子學習拍攝影片的技巧,然後來紀錄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並在一些影像志工的協助下舉辦影展。不僅能讓當地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家鄉美」,更期待這些合作的國小學校裡的菜園可以成為未來小人小學課程的教學基地,而學校學生則會成為課程的小老師。在育成孩子的同時,這樣的合作也是一個育成農家老師的過程。
教育從來不是只是老師對學生,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同樣重要;教育也從來不是只教授知識,性格的養成同樣關鍵,小人小學用創新方式,重新喚起父母對於陪伴孩子的重視,而且爲這份陪伴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建議上的支持,成為家長的好夥伴。
小人小學的展覽中設計《我喜歡我自己》的活動,讓孩子畫出最喜歡自己的一個五官部位,並貼在展區的牆上。(圖/小人小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學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技職3.0是台灣第一家關注技職議題的非營利組織,從2014年12月網站與粉絲團上線距今已成立有三年多的時間。技職3.0創辦人黃偉翔也曾是高職生,因為過去技職教育的消息不常被主流媒體關注,而且一般大眾也對其有很深的偏見。
與LIS 線上教學平台是一個政府立案之公益性社團法人(NPO),成立於2013年7月,今年已經是二度參與雜學校的展覽。平台打碎現有國高中的理化課程內容,以科學史的順序重新排列課綱,並將科學家發現科學原理的過程製作成故事影片在網絡平台播放。
廣達文教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成立至今,基金會一直以林百里董事長提出的「文化均富、科技均享」為最終努力目標。期待在財富無法均分的時代,能夠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同樣的文化資源,也可以讓每個人都輕鬆地接觸科技,享受科技為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啟萌教育在2016年3月成立,2017年8月甫創立位在復興北路上的實體學校。關於第一次參與雜學校展覽,創辦人Alice(侯采彤)表示,她是一個從機械系畢業的女生,在就學期間擁有豐富的教具製作、機構設計和出國交換經歷,讓她開始思考自身的專才與「教育」之間的關聯,進而產生了很不一樣的想法。
學苑的創辦者賴岳林(Raymond Lai)曾經是美國矽谷的一位電腦工程師,同時也對教育有熱誠的他發現像微軟、Facebook 這樣大型的電腦科技公司或平台,他們的創辦人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創業並且獲得成功,這說明很多發達國家的孩子在更小的年齡就接觸了程式語言,並且具備一定的編程能力。
在苗栗縣鳴鳳古道的獅潭鄉,佇立著藍色小屋生態教室,緊鄰著新店溪、與翠綠的山林為舞,藍色小屋的主人李業興從小在苗栗長大,某次機緣下毅然辭去了12年的保險工作,重新回到滋養他的故鄉,推廣環境教育,並發展獨特的生態桌遊「蜥蜴大冒險」。
技職3.0是台灣第一家關注技職議題的非營利組織,從2014年12月網站與粉絲團上線距今已成立有三年多的時間。技職3.0創辦人黃偉翔也曾是高職生,因為過去技職教育的消息不常被主流媒體關注,而且一般大眾也對其有很深的偏見。
與LIS 線上教學平台是一個政府立案之公益性社團法人(NPO),成立於2013年7月,今年已經是二度參與雜學校的展覽。平台打碎現有國高中的理化課程內容,以科學史的順序重新排列課綱,並將科學家發現科學原理的過程製作成故事影片在網絡平台播放。
廣達文教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性組織,成立至今,基金會一直以林百里董事長提出的「文化均富、科技均享」為最終努力目標。期待在財富無法均分的時代,能夠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同樣的文化資源,也可以讓每個人都輕鬆地接觸科技,享受科技為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啟萌教育在2016年3月成立,2017年8月甫創立位在復興北路上的實體學校。關於第一次參與雜學校展覽,創辦人Alice(侯采彤)表示,她是一個從機械系畢業的女生,在就學期間擁有豐富的教具製作、機構設計和出國交換經歷,讓她開始思考自身的專才與「教育」之間的關聯,進而產生了很不一樣的想法。
學苑的創辦者賴岳林(Raymond Lai)曾經是美國矽谷的一位電腦工程師,同時也對教育有熱誠的他發現像微軟、Facebook 這樣大型的電腦科技公司或平台,他們的創辦人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創業並且獲得成功,這說明很多發達國家的孩子在更小的年齡就接觸了程式語言,並且具備一定的編程能力。
在苗栗縣鳴鳳古道的獅潭鄉,佇立著藍色小屋生態教室,緊鄰著新店溪、與翠綠的山林為舞,藍色小屋的主人李業興從小在苗栗長大,某次機緣下毅然辭去了12年的保險工作,重新回到滋養他的故鄉,推廣環境教育,並發展獨特的生態桌遊「蜥蜴大冒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認識海君老師對小語的特殊教育教學方法,如何幫助小語突破認字與書寫的困難,以及發現其豐富的創造力與想像力。特殊教育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與耐心,更需要創意和靈活性。這篇文章看見了教育的深遠影響和無限可能。
現在的我對於家教的定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而是每個學生在學習成長道路上的陪伴者。學生學得好不好不完全是我能掌控的事情,但只要學生願意繼續上課,我願意繼續嘗試找尋能讓孩子覺得學英文相當有趣的方法,繼續陪伴學生學習與成長。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被同事安排到一家兒少家園採訪,園方院長大陣仗的請來三對被稱為「家父母」的夫妻來與我對談,他們都是兒少家園的專業輔導員。
前言:這是一間特別的學校,以音樂🎵與餐廚🧑‍🍳為主。 故事主人翁:小一 🟢🟢小一生長在一個特別的家庭,有一個可愛的妹妹-小二,跟7個喜歡小孩的哥哥姐姐住在一起,但他們卻都沒有血緣關系。原來這兩個小孩是領養的,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小一性格內向,不願意開口說話,小二活潑開朗,是小一的好玩伴
Thumbnail
一個學期一次的親師座談會&家長日又來了,但說實在的,我是到了都市才知道有這種活動。印象中,以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平日都非常忙碌,學校也不會舉辦什麼親師座談會這種活動,因為家長壓根不會想出席。所以,那時候老師們一個學期或學年會安排時間,在課後去拜訪學生家中做家庭訪問,好好瞭解學生平常在家的生活習慣。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只要家長真心想陪伴孩子,不管多忙碌,相信一定可以找到方法,而且,孩子也一定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愛,這將會是他們長大後面對挑戰與困境的力量。
Thumbnail
孩子上了高中, 進入嶄新的學業階段, 『學習』的專業內容驟增,這是孩子和學科老師之間的事,家長通常已難介入。 『自我蛻變』 是孩子自己內在與外在的事,家長也無力介入。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那麼,與家長聯絡時, 到底最大的意義為何? 大概就是透過一起聊聊這個寶貝主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認識海君老師對小語的特殊教育教學方法,如何幫助小語突破認字與書寫的困難,以及發現其豐富的創造力與想像力。特殊教育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與耐心,更需要創意和靈活性。這篇文章看見了教育的深遠影響和無限可能。
現在的我對於家教的定義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而是每個學生在學習成長道路上的陪伴者。學生學得好不好不完全是我能掌控的事情,但只要學生願意繼續上課,我願意繼續嘗試找尋能讓孩子覺得學英文相當有趣的方法,繼續陪伴學生學習與成長。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被同事安排到一家兒少家園採訪,園方院長大陣仗的請來三對被稱為「家父母」的夫妻來與我對談,他們都是兒少家園的專業輔導員。
前言:這是一間特別的學校,以音樂🎵與餐廚🧑‍🍳為主。 故事主人翁:小一 🟢🟢小一生長在一個特別的家庭,有一個可愛的妹妹-小二,跟7個喜歡小孩的哥哥姐姐住在一起,但他們卻都沒有血緣關系。原來這兩個小孩是領養的,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小一性格內向,不願意開口說話,小二活潑開朗,是小一的好玩伴
Thumbnail
一個學期一次的親師座談會&家長日又來了,但說實在的,我是到了都市才知道有這種活動。印象中,以前小時候,家裡的長輩平日都非常忙碌,學校也不會舉辦什麼親師座談會這種活動,因為家長壓根不會想出席。所以,那時候老師們一個學期或學年會安排時間,在課後去拜訪學生家中做家庭訪問,好好瞭解學生平常在家的生活習慣。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只要家長真心想陪伴孩子,不管多忙碌,相信一定可以找到方法,而且,孩子也一定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愛,這將會是他們長大後面對挑戰與困境的力量。
Thumbnail
孩子上了高中, 進入嶄新的學業階段, 『學習』的專業內容驟增,這是孩子和學科老師之間的事,家長通常已難介入。 『自我蛻變』 是孩子自己內在與外在的事,家長也無力介入。 #導師的修煉 之 與家長好好溝通 那麼,與家長聯絡時, 到底最大的意義為何? 大概就是透過一起聊聊這個寶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