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法門涵蓋兩則心要
往內,圓修智慧、淨覺解脫,即自利。
向外,普門示現,悲濟救拔,即利他。
法門一共有七種 - 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
自利,即修持一己的耳根圓通,圓滿覺慧。
觀音法門的特性,即是聞,用耳朵、耳根聞聲。
收攝心意,反聞聲音的自性,以及一切萬法的自性。
萬法的自性即是空性,皆是因緣生,因緣滅。
- 心經:照見五蘊皆空法門。
- 法華經、普門品:持名法門。
方法簡單,隨時都可以念觀世音菩薩,不出聲也可以。
利他,即普門品示現,救苦救難,廣修悲濟。
- 六字大明咒
- 白衣大士神咒
- 延命十句觀音經:出自於高玉觀音經。
- 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咒、大悲懺)
- 準提咒(另一體系的修持系統)
基礎的耳根訓練
該聽什麼聲音呢?
- 靜態的,可以依自己選擇環境。
鳥的聲音、細微的雨聲、聽水。
- 將耳朵變成吸音板,吸音板自身是安靜、沒有聲音的。聲音到了這裡,自然不見了。為什麼不見了?因為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只是了了分明,心理不給它回應,那麼,便是一個真正會用功、會修行的人!
兩者是初步修行音聲法門,可以入淺定,可以避煩惱,但尚不能開智慧,不能得圓通。
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
第一個層次:觀無聲之聲。周遭聲音一概不復聽聞。
禪定之中,有一種境界,名為光音無限,出現於禪定初期,未入真正的禪定前,此時,會見到柔和和清靜的光明,會聽見一種平穩悅耳的聲音,他是由內視即內聽的功能與宇宙頻率的交感所得的反應。
第二個層次: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反聞聞自性」,完全放下耳根,向內聽聞「自性的聲音」。自性無形無體,所以也無聲可聞。意思是,甚至連宇宙之聲都不要去聽它了。
放下一切有形、無形,可以讓我們依靠、參與、捉摸、把持,定名為我的東西。當進入了「聞自性」的層次,行者在時間與空間中,卻又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執著,也超越了另一種「將時間與空間當成自我」的微細執取。
如此,耳根圓通的重點,是破執,契入空性,破除生命萬相的執著,而自在解脫於一切情境中。
體解生命的元素
五蘊(色、受、想、行、識)
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第六意識 - 和五識同時並現
第六意識所賦予的分別,或是從記憶中,給它一個標示、記憶或名詞。
單獨運作
- 夢中,與當前的外界、外境並沒有關係
精神疾病,精神錯亂的時候,僅只是意識混亂之後,所產生的虛晃幻象。
- 禪定中,五官全放下了,五根也不用了,維細行蘊的狀態。
第七意識
把第八意識當成我,將八識所藏的種子,視為自己。自我的執著。
我們從入胎開始,為什麼而入胎呢?是由無始的無明煩惱,形成第八識,第七識便將之視為自我的本體而引發妄想的變動與連續。這即是「無明緣行」。
第八意識
阿賴耶識,不斷在變化、更動、形成中,類似於說,這個人是從過去來的,但已不是過去那個人,有了新的質與量的遞傳、流變。
心經中的時空觀 - 從空間上分析
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
- 從時間上分析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有:一切都視為具體的存在、視為實存的有。
- 時空整合的我的生命
五蘊
心經中的解脫觀
小乘:解脫輪迴。
斷無明,無明一斷,則老死永斷,輪迴永斷。
有無明,無明盡。有老死,老死盡。
大乘:覺醒有情。
連生死也是虛幻色心的起滅來去。不惑於生死,自然也無懼於生死。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無老死盡。
在於生死中,恆保安定,恆住清涼。
學習的過程中,大抵可劃分為四類階梯 - 並不特別了解,也不特別認識觀世音。
- 略略認識觀世音,也了解、學習了一點佛法佛理。
- 進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以及《楞嚴經》的「反聞聞自性」的階段。放下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
- 融入眾生和婆娑苦難中,和光同塵。於經驗人間各式各樣坎坷磨難,受苦受難的同時,也救苦救難,救悲撫濟。
但是,必須提醒的是,要避免傲慢心!
書名: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作者:聖嚴法師口述,梁寒衣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