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政治哲學與社會觀察

    政治哲學從古希臘時代就是一門相當重要的學科,即使到了今天仍有許多知識份子或學者希望透過政治哲學的引道來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或尋找一種行動的可能。政治哲學的過程往往是歷史性的,透過閱讀歷史上不同時空的重要政治哲學經典來逐漸習慣哲學性的思考政治與社會。然而,政治哲學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會有這樣一種想法不斷被提起:那些身處在不同時空下所得出來的哲學結果往往是與自身所面臨的時空格格不論,或應無法應證其實踐結果好壞而使人心中忐忑不安。在這樣的困境之下,知識份子或學者往往對政治哲學產生兩種對立的態度:要嘛一切以政治哲學所引導之結論為是,執迷的相信烏托邦的存在只是尚未被人驗證而已,或者則是拋棄那些偉大卻虛幻的玄想,停留在事實描述與各種問卷調查的數據之中。以上兩種態度使得政治哲學被關進了同好者們的象牙塔,成為一種不為世俗人所道之宗教。這樣的情況不禁令人想問,政治哲學所學為何?有可能實踐嗎,抑或真的只是一種玄想?
    這裡必須先為政治哲學的性質先下個定義:首先,政治哲學是一種「思想工具」,是用來使複雜的政治或社會現象能夠被清楚的理解,並且積極地建構出「理想上」的社會行動方針。
    有了這樣的定義之後就可以接著推想工具是為了要應用於對象之上,而工具的使用往往也必須是對象而定,就如同沒有人會拿西瓜刀切奇異果一樣。於是便可知曉政治哲學的應用往往是要看現實的政治社會情況而定。除了熟習古今各種政治哲學之外,同時也要對自身所處的政治社會環境具備適當的觀察能力。例如,要將政治哲學應用到當前國內的政治生態時,勢必要先對其歷史和各政治勢力之結構分部有一定的理解,才有可能找到一個合乎實踐的理想方針執行。
    另一方面,對於那些捨棄政治哲學的社會觀察家或學者來說,他們想用一己的視野來認識或評判整體巨大的政治社會環境,就像徒手掰榴槤一樣,往往會落得以為見林實則見樹的下場,所做的預測要不是不準確,不然就是陷入可有可無的尷尬之中。
    歷史上優秀的政治思想家,往往都是先博通了各種政治哲學經典,然後跳入凡塵,對是間的巨大變遷或微小現象展開超越現象本身的推理,或給予新的意義。因此,一位政治哲學學徒不僅僅只是熱愛知識而已,他更要熱愛他所身處的現實,以及現實背後的歷史。作為台灣政治思想的學徒,不只要精熟古今政治思想,更要適度的關注現實政治,發掘台灣人實踐其政治權力的軌跡,方可得一適於台灣脈絡之政治哲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豐原社會科學高等專門學校校長兼近代東亞研究部門主任 豊原社会科学高等専門学校校長と現在東アジア主任研究員 president of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in Fengyuan and chef researcher of East Asian Studies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豐原社會科學高等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