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7/0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惡魔教室》:浪潮一捲,誰能倖免?

我不要穿白襯衫,因為我不想穿白襯衫。
當惡魔的浪潮襲來時,你有辦法堅定的說不,並且保持人的獨立自主性嗎?
《惡魔教室》(The Wave)是一部2008年的德國電影,改編自1967年的美國真實發生的學校實驗。主角文格爾老師為了幫助學生認識何為獨裁,他在自己任教的班級上展開一場法西斯主義的獨裁教學實驗。
影片一開始給觀眾的感覺,只是一種娛樂性質的實驗,充斥著歡樂並帶點嚴肅的氛圍在前進,然而從中期開始,許多事情開始腐敗變質,至此才發現人的內心居然是如此軟弱與邪惡。為了讓同學體驗的法西斯主義,文格爾老師在一開始使用了紀律性來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有的團體,這種團體形成的同時也會抹殺個人的獨特性,可以發現學生在生活中的稱呼,逐漸從「我」轉變成「我們」
接著,當群體形成,文格爾老師與這個團體開始排除異己,只要不跟上這波風潮的人,不遵守規定的人都會被打成異類。人是很害怕被異化的生物,有些人選擇服從並逐漸享受那種群體帶來的歸屬感,沉浸於其中無法自拔,也有人像其中的女學生一樣,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脫離了這個群體,堅守著自己個體的獨立性。
在最後事態擴大開始無法收拾,彷彿整個學校都被這股浪潮淹沒,文格爾老師終於決定停止實驗並解散「浪潮」這個團體,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一刀兩斷的脫離這股歸屬感的甜頭,突然響亮的槍聲貫徹整個禮堂,故事於此戛然而止。
《惡魔教室》整部電影帶給觀眾的是一種爆炸性心理層面的飛躍,從一開始的玩鬧般的法西斯主義的體驗,到最後事情變質與墮落。當看到裡面的學生那整齊的踏步,那由入無人之境的自信與群體認同感,事後回想,其實當下我們的心情也隨著那些學生產生的歸屬感開始雀躍。
這種歸屬感的渴求是很要命的,飲彈自盡的那個學生家境優渥,但因為平常缺乏著旁人關心,缺乏著自己生存的地方,他無比渴望著有一群團體接納他,於是他加入了惡魔教室,從此再也沒有出來。在尋求歸屬感這件事情,不代表我們就必須排除異己,也不代表我們需要捨棄自己的獨特性並無條件的遵從規則。電影中展現出來的法西斯主義般的浪潮,是極為恐怖並令人無法自拔的。並且讓人感受到,在我們經過長時間換取來的民主,居然是如此輕易的能夠被推翻被顛覆,文格爾只是個老師卻能夠帶起這些波瀾,如果換成一個有權有勢的人呢?
你們意識到,剛才這裡發生了什麼事嗎?
這是文格爾老師在解散浪潮時說的一句話,他點醒了這群學生也點醒了自己更點醒了觀眾,當我們深陷權力的漩渦,當我們的團體足夠強大,強大到我們使用滔天般的力量去迫害那些我們口中異化的人時,我們都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惡魔,做了我們可能原本一輩子都不願做的事。
然而,最後那聲槍響打醒了眾人,卻打不醒開槍的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