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教室》:浪潮一捲,誰能倖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不要穿白襯衫,因為我不想穿白襯衫。
當惡魔的浪潮襲來時,你有辦法堅定的說不,並且保持人的獨立自主性嗎?
《惡魔教室》(The Wave)是一部2008年的德國電影,改編自1967年的美國真實發生的學校實驗。主角文格爾老師為了幫助學生認識何為獨裁,他在自己任教的班級上展開一場法西斯主義的獨裁教學實驗。
影片一開始給觀眾的感覺,只是一種娛樂性質的實驗,充斥著歡樂並帶點嚴肅的氛圍在前進,然而從中期開始,許多事情開始腐敗變質,至此才發現人的內心居然是如此軟弱與邪惡。為了讓同學體驗的法西斯主義,文格爾老師在一開始使用了紀律性來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獨有的團體,這種團體形成的同時也會抹殺個人的獨特性,可以發現學生在生活中的稱呼,逐漸從「我」轉變成「我們」
接著,當群體形成,文格爾老師與這個團體開始排除異己,只要不跟上這波風潮的人,不遵守規定的人都會被打成異類。人是很害怕被異化的生物,有些人選擇服從並逐漸享受那種群體帶來的歸屬感,沉浸於其中無法自拔,也有人像其中的女學生一樣,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脫離了這個群體,堅守著自己個體的獨立性。
在最後事態擴大開始無法收拾,彷彿整個學校都被這股浪潮淹沒,文格爾老師終於決定停止實驗並解散「浪潮」這個團體,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辦法一刀兩斷的脫離這股歸屬感的甜頭,突然響亮的槍聲貫徹整個禮堂,故事於此戛然而止。
《惡魔教室》整部電影帶給觀眾的是一種爆炸性心理層面的飛躍,從一開始的玩鬧般的法西斯主義的體驗,到最後事情變質與墮落。當看到裡面的學生那整齊的踏步,那由入無人之境的自信與群體認同感,事後回想,其實當下我們的心情也隨著那些學生產生的歸屬感開始雀躍。
這種歸屬感的渴求是很要命的,飲彈自盡的那個學生家境優渥,但因為平常缺乏著旁人關心,缺乏著自己生存的地方,他無比渴望著有一群團體接納他,於是他加入了惡魔教室,從此再也沒有出來。在尋求歸屬感這件事情,不代表我們就必須排除異己,也不代表我們需要捨棄自己的獨特性並無條件的遵從規則。電影中展現出來的法西斯主義般的浪潮,是極為恐怖並令人無法自拔的。並且讓人感受到,在我們經過長時間換取來的民主,居然是如此輕易的能夠被推翻被顛覆,文格爾只是個老師卻能夠帶起這些波瀾,如果換成一個有權有勢的人呢?
你們意識到,剛才這裡發生了什麼事嗎?
這是文格爾老師在解散浪潮時說的一句話,他點醒了這群學生也點醒了自己更點醒了觀眾,當我們深陷權力的漩渦,當我們的團體足夠強大,強大到我們使用滔天般的力量去迫害那些我們口中異化的人時,我們都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惡魔,做了我們可能原本一輩子都不願做的事。
然而,最後那聲槍響打醒了眾人,卻打不醒開槍的自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0會員
74內容數
緒語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緒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男女主角文鋼太與高文英身上可以看到兩種形式的人,文鋼太被內心的道德所束縛,他就像是用鎖鍊自縛手腳,把自己跟世上所有的道德價值綁成一體,然後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而不是自己心中想做的事。 高文英正好相反,他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她缺乏同情心,憐憫心在她身上早已消失無蹤,她利用自己的財富與能力,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英文譯名:《It’s okay to not be okay》非常厲害,編劇對於心理疾病是有做過功課的。對於精神病患者來說,除了病識感以外,旁人常常對他們說:「你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這一點很多時候是一種負擔。 「不好也沒有關係」這種與病共存面對它的姿態或許才是最好的態度。
從男女主角文鋼太與高文英身上可以看到兩種形式的人,文鋼太被內心的道德所束縛,他就像是用鎖鍊自縛手腳,把自己跟世上所有的道德價值綁成一體,然後去做那些「應該」做的事而不是自己心中想做的事。 高文英正好相反,他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一切,她缺乏同情心,憐憫心在她身上早已消失無蹤,她利用自己的財富與能力,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英文譯名:《It’s okay to not be okay》非常厲害,編劇對於心理疾病是有做過功課的。對於精神病患者來說,除了病識感以外,旁人常常對他們說:「你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這一點很多時候是一種負擔。 「不好也沒有關係」這種與病共存面對它的姿態或許才是最好的態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李爾森在台上講述著自己的理念,火藥味瀰漫整間教室,卻不料伍白封的提問打破了這個僵局......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啊,老實說,今天我真的做了個超級奇怪的夢,鏡頭一直跟在我後面。
Thumbnail
   時間一天又一天的過去,所有的人都在不斷向前,而我卻還像個小孩一樣,整天打架、搞怪、翹課,在所有老師眼裡是無藥可救的壞學生,在同儕眼裡是個無惡不做的流氓,但在張盈枋眼裡⋯⋯   這一節是李爾森的國文課,全班都沉浸模擬考的題本中,只剩下筆尖和紙張的摩擦聲,而我也不例外,努力的在答案卷上作
Thumbnail
我覺得這部電影能跟《滯留生》做一個比對。滯留生是,什麼才是最正確的師生關係,失控教室則是,什麼才是最糟糕的師生關係。電影會讓有志於做老師的人,感到心灰意冷,甚至接近絕望,不在對教育這種事有任何好感。就像看完《巴比倫》會對於電影工作者的崇尚,完全破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學長靠著牆壁,身上穿著我的背心,和白色短褲...
Thumbnail
  我們距離獨裁有多遠?答案是5天。片中描述中學老師文格爾(Jürgen Vogel 飾)在活動周為學生上了一周的獨裁政治。第一天,學生意興闌珊,認為獨裁不過是舊時代納粹獨裁的遺物。但獨裁真的結束了嗎?文格爾請學生發表何謂獨裁?有人說是意識形態、是少數人控制多數人、是有一位偉大的元首、是在失
Thumbnail
前言 最近為了準備「人文素養」的課程,抽空看了兩部1980年代的劇情電影,《Death Poets Society》譯作《春風化雨》、《Rudy》譯作《豪情好傢伙》,兩部寓意都很深刻。 《春風化雨》,講述著一位語文老師如何啟發自己的學生,透過獨立思考找到人生意義,其教學手法衝擊著整所私立菁英男校
Thumbnail
青春期的孩子在學校規定的框框裡奮鬥,就像他們腳上的白布鞋是一個框框。 待成人脫去白布鞋的時候,有多少人也脫去了夢想?又有多少人脫去了勇氣,往大人的世界走去?
Thumbnail
過去在高中擔任導師時,常遇到很多學生的疑難雜症,也不免帶到一些怪咖學生,久經歲月磨練,粹煉成一些金句,只要對症下藥,通常就可以逢凶化吉,再麻煩的學生都可以順利收伏。 針對喜歡奇裝異服、染奇怪髮色的學生:「奇裝異服帶來的不同是怪異,顯示不出你純粹的本質,在我眼裡你已夠獨特,不需再添加無謂的東西。」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李爾森在台上講述著自己的理念,火藥味瀰漫整間教室,卻不料伍白封的提問打破了這個僵局......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啊,老實說,今天我真的做了個超級奇怪的夢,鏡頭一直跟在我後面。
Thumbnail
   時間一天又一天的過去,所有的人都在不斷向前,而我卻還像個小孩一樣,整天打架、搞怪、翹課,在所有老師眼裡是無藥可救的壞學生,在同儕眼裡是個無惡不做的流氓,但在張盈枋眼裡⋯⋯   這一節是李爾森的國文課,全班都沉浸模擬考的題本中,只剩下筆尖和紙張的摩擦聲,而我也不例外,努力的在答案卷上作
Thumbnail
我覺得這部電影能跟《滯留生》做一個比對。滯留生是,什麼才是最正確的師生關係,失控教室則是,什麼才是最糟糕的師生關係。電影會讓有志於做老師的人,感到心灰意冷,甚至接近絕望,不在對教育這種事有任何好感。就像看完《巴比倫》會對於電影工作者的崇尚,完全破滅。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學長靠著牆壁,身上穿著我的背心,和白色短褲...
Thumbnail
  我們距離獨裁有多遠?答案是5天。片中描述中學老師文格爾(Jürgen Vogel 飾)在活動周為學生上了一周的獨裁政治。第一天,學生意興闌珊,認為獨裁不過是舊時代納粹獨裁的遺物。但獨裁真的結束了嗎?文格爾請學生發表何謂獨裁?有人說是意識形態、是少數人控制多數人、是有一位偉大的元首、是在失
Thumbnail
前言 最近為了準備「人文素養」的課程,抽空看了兩部1980年代的劇情電影,《Death Poets Society》譯作《春風化雨》、《Rudy》譯作《豪情好傢伙》,兩部寓意都很深刻。 《春風化雨》,講述著一位語文老師如何啟發自己的學生,透過獨立思考找到人生意義,其教學手法衝擊著整所私立菁英男校
Thumbnail
青春期的孩子在學校規定的框框裡奮鬥,就像他們腳上的白布鞋是一個框框。 待成人脫去白布鞋的時候,有多少人也脫去了夢想?又有多少人脫去了勇氣,往大人的世界走去?
Thumbnail
過去在高中擔任導師時,常遇到很多學生的疑難雜症,也不免帶到一些怪咖學生,久經歲月磨練,粹煉成一些金句,只要對症下藥,通常就可以逢凶化吉,再麻煩的學生都可以順利收伏。 針對喜歡奇裝異服、染奇怪髮色的學生:「奇裝異服帶來的不同是怪異,顯示不出你純粹的本質,在我眼裡你已夠獨特,不需再添加無謂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