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孤獨管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作者:王浩一 出版社:有鹿文化(2018年初版)
一言以敝之「孤獨,是一生最核心的課題。」
青春期的孤獨是舵手,從童年擺渡到成人,在舒適之根與流浪翅膀間拔河,醞釀出「誰的青春不迷茫」「青春的底蘊是孤獨,還是孤獨彌漫了整個青春」這樣的詞句,總是想以熱鬧填滿時空,卻發現,孤獨如水,滲透每一個縫隙。
中年之後,孤獨有了顏色,深夜獨酌的黑色孤獨,午後獨酌的白色孤獨,唏噓淚水與恬靜舒適,都是人生刻意選擇的孤獨。此時,孤獨近似文青。
變老後的孤獨,有了淒涼的色彩,手中的權力早已悄悄流逝,時間一下多了起來,能察覺的還能創造別樣的色彩,無意識的,一點一滴被孤獨塞滿所有細胞,無力反彈。也許,寫作與藝術會是延緩老化的好方法。
既然孤獨無所不在,能與它和平共處甚至管理孤獨,成為一種能力。「從思考進入孤獨,再由閱讀離開孤獨」「一個人旅行,培養自在與詩心」如此便能在孤獨裡進出自如,管理孤獨。
身邊不少長輩一生為家奉獻,當子女長成感受到孤獨後,不知如何度日,沒有消遣、沒有朋友、無法獨處,竟日是煎熬,龍應台女士在《青春迷惘後的十三件事》一文中提到要「學會玩,培養幾個終身的嗜好。否則,有一天你退休了或者工作被人工智慧拿走了,你就一無所有,是一口乾涸龜裂的池塘。世界上最窮的人,是一個不會玩、沒有嗜好的人。當你老的時候,就是一個最讓人不喜歡的孤獨老人,因為你像一支乾燥的掃把一樣,徹底無趣。」簡直就是真理。
作者退休後,採取的方式是保持自律,生活簡約、思想博雜。同時在生活中運用梅迪奇效應(註1),把不相干的東西找到新關係,再自問自己應該貢獻什麼?同時,以詩心(註2)管理時間。
此書談到這裡,是我認定的精華區,極適合將退休、已退休著翻閱,英國的「現在去教書」運動,瑞士的「時間銀行」計畫,日本人的「一生二生(在一生中經歷兩個不同意義的生命)」態度,都給了作者很多想法,而退休者讀書會,也是選項之一。
推薦這本書,我輩中人應讀書單之一。
註1:梅迪奇效應-十五世紀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梅迪奇銀行家族,資助了眾多範疇的創作家,如雕刻家、科學家、詩人、畫家、建築師與金融家等,讓他們彼此交會學習,引發的化學效應打破了不同文化的框架與界線,合力創造的新觀念世界,後人稱為文藝復興。
註2:詩心-《華嚴經》「莫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avatar-img
62會員
349內容數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箏。女子生活學 的其他內容
五十歲的你我,重新出發之前,以孤獨沈澱出智慧,成為曖曖內含光的優質人才吧。
全書分三個主軸討論:語文科、歷史科、數學科。 語文科 - 通往所有科目的工具 文學是人類在不同時代、環境下創造出來的文化遺產,與其一味依循血緣追求正統的遺產,不如以本國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類共同的經驗,學會賞味和思考文學作品中的人文元素。文化涵養是沒有國籍的,認識文學的本質,反而更能體會人文的力量。
這本書非常適合想精進文學寫作能力的人,以及對寫作困擾的學生,同時,也解決了我的疑惑。 開宗明義即説了坊間補習班指導考試作文高分的主要秘訣~
好想找同伴一起讀《一人公司起步的思維與挑戰》,這是一本需要邊讀邊實踐的書,有七位同伴舉手表示願意共同研讀,實際上線五位,連我組成六人共讀小組。 為了怕有負擔,更為了能夠親身實踐,215頁的書分三次六週讀完,今晚第一次,時間一小時,從剛開始彼此不熟悉,到結束時的半熟,個人覺得是個美好的夜晚。
知道倉央嘉措是因為《步步驚心》,覺得詩詞優美,深情至極。 借這本書是因為剛好看到,剛好想一覽一代詩僧的故事。 讀了它反而對西藏活佛轉世的故事有興趣,想當歷史繼續研讀下去。 無論如何,這本書顛覆了我原本的想像。
這不是我會主動想要看的書,剛好時間有限,剛好它出現在我眼前,又剛好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限定閱讀範圍,所以我打開了這本書。 作者是公司業務高階主管,同時也是兩位孩子的媽媽,這麼剛好女兒原廠配備就聰穎有主見並帶點過動,這背景在現代社會並不獨特,獨特的是作者看待事物的思維與行動。
五十歲的你我,重新出發之前,以孤獨沈澱出智慧,成為曖曖內含光的優質人才吧。
全書分三個主軸討論:語文科、歷史科、數學科。 語文科 - 通往所有科目的工具 文學是人類在不同時代、環境下創造出來的文化遺產,與其一味依循血緣追求正統的遺產,不如以本國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類共同的經驗,學會賞味和思考文學作品中的人文元素。文化涵養是沒有國籍的,認識文學的本質,反而更能體會人文的力量。
這本書非常適合想精進文學寫作能力的人,以及對寫作困擾的學生,同時,也解決了我的疑惑。 開宗明義即説了坊間補習班指導考試作文高分的主要秘訣~
好想找同伴一起讀《一人公司起步的思維與挑戰》,這是一本需要邊讀邊實踐的書,有七位同伴舉手表示願意共同研讀,實際上線五位,連我組成六人共讀小組。 為了怕有負擔,更為了能夠親身實踐,215頁的書分三次六週讀完,今晚第一次,時間一小時,從剛開始彼此不熟悉,到結束時的半熟,個人覺得是個美好的夜晚。
知道倉央嘉措是因為《步步驚心》,覺得詩詞優美,深情至極。 借這本書是因為剛好看到,剛好想一覽一代詩僧的故事。 讀了它反而對西藏活佛轉世的故事有興趣,想當歷史繼續研讀下去。 無論如何,這本書顛覆了我原本的想像。
這不是我會主動想要看的書,剛好時間有限,剛好它出現在我眼前,又剛好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限定閱讀範圍,所以我打開了這本書。 作者是公司業務高階主管,同時也是兩位孩子的媽媽,這麼剛好女兒原廠配備就聰穎有主見並帶點過動,這背景在現代社會並不獨特,獨特的是作者看待事物的思維與行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孤獨常常被視為一種消極的狀態,令人感到孤立無援。然而,孤獨也能夠成為個人成長的契機。這段獨處的時光,可以成為自我反省、自我探索和自我提升的寶貴機會。本文將探討孤獨的本質、孤獨如何影響個人成長,以及如何利用孤獨來塑造更加成熟的自我。
Thumbnail
在一場作者親臨的講座上,買了一本書,名為《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有位校長發問:如何讓國中生也關心這話題;因為他們學校早就有在辦關懷老人的活動了,比如到安養中心表演樂器⋯⋯但是,如何讓國中生多多認識這個 issue?孤獨,是一個客觀現象。 寂寞,lonely 是一種因為孤獨而產生的心情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散步 上了年紀,對孤獨的喜愛就成為一種真正、自然的本能了。因為年紀到了。 一切因素都有助於對孤獨的偏好。最強烈的欲望和衝動已經冷淡下來,很少或基本不再產生影響了。且因經年積累的人生歷練與學識涵養,使一個人達到某種自我滿足的境界。並逐漸消解與他人交往的欲望。此時,無數的幻象和愚蠢行為都消失不見了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中年自省,面對趨利世界的困境與真相。名人的故事提供了啟發與答案。村上春樹提倡誠實面對自己,而福樓拜主張存在之難仍須保持淳樸的心。馬爾克斯則強調獨善其心。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中,陪伴自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這篇文章分享了維尼一個人獨處的經歷,從初期的社恐、排斥到後來的喜悅、享受。推薦找一天一個人到處亂逛,並鼓勵大家抽空陪伴自己。
Thumbnail
人生,一路直到晚年,能夠陪我們走到底的,應該是"獨立" ! 「青少年」時,極力擺脱父母,走出去「獨立」。 「中年」時,「獨立扛下所有責任 」,並且努力堅強前行。 而「晚年」時、更須自己一個人「獨立」,設法不給親人增加壓力 ,以免徒增自己的煩惱。努力修心養性,照顧好自己。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孤獨常常被視為一種消極的狀態,令人感到孤立無援。然而,孤獨也能夠成為個人成長的契機。這段獨處的時光,可以成為自我反省、自我探索和自我提升的寶貴機會。本文將探討孤獨的本質、孤獨如何影響個人成長,以及如何利用孤獨來塑造更加成熟的自我。
Thumbnail
在一場作者親臨的講座上,買了一本書,名為《如果孤獨死將是大多數人的未來》。有位校長發問:如何讓國中生也關心這話題;因為他們學校早就有在辦關懷老人的活動了,比如到安養中心表演樂器⋯⋯但是,如何讓國中生多多認識這個 issue?孤獨,是一個客觀現象。 寂寞,lonely 是一種因為孤獨而產生的心情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散步 上了年紀,對孤獨的喜愛就成為一種真正、自然的本能了。因為年紀到了。 一切因素都有助於對孤獨的偏好。最強烈的欲望和衝動已經冷淡下來,很少或基本不再產生影響了。且因經年積累的人生歷練與學識涵養,使一個人達到某種自我滿足的境界。並逐漸消解與他人交往的欲望。此時,無數的幻象和愚蠢行為都消失不見了
Thumbnail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經歷,也都會有孤獨的感覺,但是透過孤獨,我們才能更深刻地體驗自己的情感世界,也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當我們學會單獨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我們也會更懂得珍惜身邊的人和事物,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多彩。
Thumbnail
中年自省,面對趨利世界的困境與真相。名人的故事提供了啟發與答案。村上春樹提倡誠實面對自己,而福樓拜主張存在之難仍須保持淳樸的心。馬爾克斯則強調獨善其心。
Thumbnail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對孤獨的感悟,從恐懼孤獨到學會獨立。文章提出兩種方式來感受生命的完滿:對生命的愛和對彼此的愛。最後,提供了冥想練習,幫助讀者探索自己對孤獨的感受,並鼓勵他們勇敢地獨立或與他人同行,以克服對孤獨的恐懼。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中,陪伴自己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這篇文章分享了維尼一個人獨處的經歷,從初期的社恐、排斥到後來的喜悅、享受。推薦找一天一個人到處亂逛,並鼓勵大家抽空陪伴自己。
Thumbnail
人生,一路直到晚年,能夠陪我們走到底的,應該是"獨立" ! 「青少年」時,極力擺脱父母,走出去「獨立」。 「中年」時,「獨立扛下所有責任 」,並且努力堅強前行。 而「晚年」時、更須自己一個人「獨立」,設法不給親人增加壓力 ,以免徒增自己的煩惱。努力修心養性,照顧好自己。
Thumbnail
孤獨是修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透過獨處,可以專注觀照身心,反省自己,達到心靈平靜的境界。本文介紹了許多佛經中有關孤獨修行的內容,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身心靈上的安寧。佛經中經常強調欲求智慧,必須獨處靜坐思維。如《雜阿含經》:聞法己,我當獨靜處,專心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