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知乎@昂哥
- 1 -
思考與學習
⑴主動學習
這個學習指的不是單純的看書,所有新的知識入賬都可以稱為學習。老師求著你學習的日子從畢業那天起就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在職場,不要再想著有人會主動教你東西,事情就這麼多,能做就做,不能做就換個人做。
為什麼職場喜歡外向活潑的新人,因為他們會主動向你請教,主動領任務,主動承擔事情。這就是區別,有些新人一來就坐在那一語不發,好吧,也可能是性格原因吧。但是啥話都不說,難道等著別人過去教你如何向別人問好嗎? ⑵主動思考
新人最要命的地方是他會經常、突然甩一大堆問題給你,問你怎麼做。這時候真是心中一萬隻草泥馬。我以前的電腦用戶名就是“奔騰的草泥馬”,後來因為要經常出去演示ppt就改了。
新人最缺乏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很多新人龜速成長的原因。別讓你的老闆做問答題,而應該讓他做選擇題,即使你的選項不是最優的選擇,老闆也能看出你是思考過的。
獨立思考的另外一個好處是,你會對你這道題印象深刻,下一次再做就不會重複出錯了。相反,不懂得思考的人,一個簡單的問題,三番兩次、一而再再而三地問,腦袋有坑啊。 ⑶學會總結
也叫反思復盤,每過一段時間就要對之前做的事情進行總結。總結不是歸納你做了什麼事情,而是回顧整個事情背後的邏輯,為什麼當時會這樣做,為什麼老闆要求這樣做。這種事情想多了,慢慢地你就會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維框架。
用喬希·維茨金的話“讓時間慢下來”,你有了框架之後,有些事情你不用思考,憑直覺就知道應該怎麼做,就好像你永遠不用去想釦子應該怎麼扣一樣,你的時間自然會比別人過得慢得多!
有些人被稱為有10年工作經驗的應屆生,原因就是不懂得總結。不懂得複盤,只知道做手頭上的事情,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就算工作了10年,也只是應屆生的思維水平。
- 2 -
交際圈
⑴學會區分
畢業後需要快速修煉的就是辨別善惡的能力。每年都有大學生被騙入傳銷組織的案子發生,就是因為延續了學校裡的世界觀,認為人都是好的。
現在即使是在學校裡也不干淨,但相對社會而言,那裡還是個相對乾淨的圈子。但出來社會就不一樣了,人心險惡,在利益面前血緣之親都顯得蒼白,更何況只是同事、同窗、陌生人。
剛出來社會無依無靠的時候最容易相信人,別人稍微對你好一點,你就把他當成朋友,啥話都跟他說,殊不知你掏心掏肺講的東西,卻是別人茶餘飯後聊天的話題。
我們村子裡曾經就有個做財務的大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老闆讓她簽了個單子,結果惹了一堆官司,後面好像還進了監獄,家里花了很多錢才弄出來,從此一蹶不振。
⑵主動聯繫
職場和學校最大的區別就是,再也沒有人會理你、會管你,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去爭取,交際圈也一樣。我們已經不再像學生那樣可以任性地保持高傲的姿態,等著別人來聯繫你。
職場大多數人之間的關係是弱連接,就是我知道你叫什麼,長什麼樣,做什麼,其他一概不知,除了工作上的聯繫就不會再有其他任何交集。不僅同事如此,就連同學也是一樣,許久不聯繫,就算以前關係再要好,現在人家結婚也未必會告訴你。
剛開始我們可能會懊惱一陣,我當你是朋友為什麼你這種事情都不告訴我!但這種事情不會減少,只會越來越多,最終成為常態。
我們應該做的是反思我們之間這段關係,自己有沒有主動去維護,有沒有主動和別人相處,機會都是主動爭取的,關係也是。 ⑶學會展示 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在畢業那天就已經壽終正寢,如果不懂得展示自己,默默無聞只會被邊緣化,沒有人會認得你。
為什麼有些人混得春風得意,就是他會在該展示的時候展示自己,誰都想和優秀的人交朋友,自然而然就會混得很開。
這裡面存在一個倖存者偏差問題,你會認識的人都是那些懂得展示的人,而優秀但不會展示的人你就認識不到。
兩性關係也是如此,為什麼優秀且專一的人很多都單著,而渣男綠茶婊的對象換了一個又一個,道理是一樣的,只是他們比其他人更懂得展示自己而已。
- 3 -
管理
⑴自我管理
①情緒管理
突然想起在廣州找實習單位的一次面試,那時候要去一家連鎖超市面試實習生的崗位。當然這次我是準備用來練練手的,即使錄取了我也不會去幹。面試進行到後半段,HR讓我說一個自己的缺點,機會來了,我就說自己脾氣很暴躁,結果意料之中地被刷了,哈哈哈。
在職場,收斂自己的鋒芒很必要,公司不是你家,也不是學校,不是想撒氣就能撒氣的地方。情緒都表現在臉上不僅會讓人覺得你的情商很低,而且還會讓你這個人容易看透,就容易被一些有小心思的人利用。
做到將人與事分開,對事不對人,不卑不亢。
一個人的成就大小,更多是取決於情商而不是智商,因為大多數人智商水平都差不多,差別大的反而是情商。 ②健康管理
人類的身體在25歲之後就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你剛出來工作身體就已經在往下走了。如果沒有保持健康的意識,可能不用多久,身體這副機器就會在化驗單上給你敲警鐘。
在學校的時候你想怎麼揮霍就怎麼揮霍,吃零食、不運動、暴飲暴食、熬夜、醉酒等等。但出來工作了就不一樣了,就算已經工作的人,很多也依然沒有這種意識,依舊保持著以前的作風,所以就會有一些新的名詞,啤酒肚、三高、脂肪肝、痛風、猝死、癌症... ③走出舒適區
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人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和習慣性的行為模式,人會在這種狀態或模式中感到舒適。在這個區域裡,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穩定、能夠掌控、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或者不習慣。
回顧一下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你會發現,真正在學習、在成長的時候都是讓我們覺得特別難受的時候。畢業後很多人之所以迷茫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不像學校裡一樣每天的課程都是安排好的。
是走出舒適區去學習、去奮鬥、去嘗試還是宅著睡覺、玩遊戲、看小說、刷抖音,將決定了今後不同的人生軌跡。
⑵規劃管理
①職業規劃
前面也說了,很多人目前都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狀態。沒有規劃的人生的可怕之處在於:歲月流逝了,積累的東西卻一直只有那麼多,機會成本越來越高,沉默成本越來越大,最後連自己都慌了。
我剛畢業的時候,就跟一些職場老鳥談過我的顧慮,他們會說:小王,你還年輕,不用著急。
如果我不想這些事情,等哪天他們不再認為我年輕的時候,我剩下的是什麼,我如何贍養我的父母,如何讓我的家庭過上體面的生活,子女的教育又如何解決,每每想到這些事情都會讓我輾轉反側。
後來怎樣,沒人教,一有機會我就去請教別人,去了解一些成功人士的致富之路,也看了上百本書,漸漸參悟了一些人生的道理,自己的規劃也漸漸清晰。當然也做了一些小的嘗試,不能說很成功,但是不實踐一下你永遠不知道真理是長什麼樣的。 ②金錢規劃
大部分人的學生時代都不會有金錢這塊的規劃,過著月初外面吃,月中食堂吃,月底宿舍煮泡麵的生活,每個月都抓襟見肘還規劃個屁。
但工作後就不一樣,有了經濟來源,但很多人腦袋裡依舊沒有關於金錢的規劃,要么依舊月光,要么不斷往銀行里存錢,也不知道做些什麼好。
我的金錢規劃是花出去的每一分錢都要有價值,存起來的錢要對得起機會成本。簡單點說,我去炒股虧了幾萬塊錢,但在那段時間學到的東西我覺得值這個錢,這一單就不虧,也沒什麼好遺憾的,後面我會掙回來的。
反過來,同樣一部手機,我就沒覺得蘋果比小米好在哪裡,如果讓我多花幾千塊錢買蘋果的手機我就會覺得特別難受。
而存起來的錢,這部分必須占我總收入的一部分,而且要比我花出去得到的回報更多,畢竟是我是放棄了花錢買經驗的機會成本換來的。這部分存起來的錢作為我創業的準備資金。萬一某一天碰到個好機會結果沒有錢就糟糕了,永遠不要讓自己餓著肚子找食物,很可能你找到食物的時候,已經沒有力氣吃下它。
③時間規劃
關於時間規劃最經典的就是那句時間花在哪,你的成就就在哪。當然我說的不只是這句話包含的內容,這裡引進我經常用的結果思維和時間成本。
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先問問自己,我現在做這件事能得到什麼益處,這個就是結果思維。用結果來衡量做一件事情的意義,這樣可以為你篩選出真正有意義事情,讓自己抵制住誘惑,將時間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我的手機裡沒有任何一款遊戲,也沒有微博抖音這些層次低又浪費時間的軟件,原因就是結果思維,有時間做這些沒意義的事情,真不如去睡一覺。
另一個就是時間成本,做個簡單計算,比如你一個月的工資是5000塊錢,一個月工作22天,每天8小時,那麼你每個小時的單價就是28.4元,這個就是你的時間成本。
拿租房子來說,現在的應屆生也基本都可以拿到5000塊錢的工資,而他們大多數都住在距離公司2個小時遠的地方,假設在公司附近租個房子的價格是3000元,而2個小時外的房子是1000元,每個月花費的時間是4x22=88小時,每小時28.4元,也就是說你在這段路上花費的時間成本是2499元,和現在居住的1000塊的房子加在一起的成本已經超過了在公司附近找房子的價格。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在公司附近居住,不是他們傻,而是他們比你有規劃。當然前提是你在這4個小時裡沒有任何產出,而且選擇在公司附近居住的人要能合理利用這節省下來的時間,如果是用在玩手機上的話,那還真不如住遠點,因為你這4小時的產出沒有高於你的時間成本。 ⑶腦袋管理
①填裝知識
畢業後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是自學,已經不是學生時代那種按部就班填鴨式的學習。
這就需要我們制定一個好的學習策略並且去堅持,培養成習慣。
我最高興的是從畢業到現在一直堅持看書。除了有事情要忙之外,比如現在在寫公眾號,基本上我的空餘時間都在看書。讀書已經成為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鴉片,如果兩天不翻書就會感覺心裡空空的。 ②過濾垃圾信息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識量已經超出了人類能學習的最大範疇,所以就要對知識進行篩選,簡單點說對你有用的知識才叫知識,對你沒用的知識就是垃圾信息。比如考古知識對我來說就是垃圾信息,但對於歷史學家來說就是知識。
在學校你無法選擇填裝的知識,因為很多沒用的知識都要考試,即使你知道那些東西沒有,依然要去背,特別是帶有中國特色又及其無聊的課程(maogai,makesizhuyi),你應該知道我說什麼。
但出了校園就不一樣,你可以選擇適合你的知識進行填裝,只填裝對你有用的東西,你需要弄明白的就是自己的喜好。比如我家裡100多本書的知識範圍都是:市場營銷、運營、心理學、管理學、財務、創業、經濟學、投資。
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接收了這個信息就無法接收那個信息,所以就有了信息麻木這個詞。15年前電視廣告的效果特別好,但如今廣告的效果越來越差,不是廣告質量降低了,而是受眾已經對麻木了,需要接收的信息太多了。
選擇性地去過濾你接收到的信息,比如微信上的騰訊新聞天天給我推送垃圾信息,後來我就直接在後台關閉了它的推送。
③獨立思考
人云亦云,三人成虎這些詞都是在說那些沒有自己主見的人。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不是說你要與眾不同,而是對於同樣的東西,你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過程,要有自己的見解。
不同人對於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不同的,這個跟他們的成長以及三觀有很大關係。你要做的是別讓別人的觀點影響了自己的判斷,保持自己腦袋的獨立性,探尋事情背後的邏輯和原因再做判斷,久而久之就會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框架。
職場新人會覺得別人說的都非常有道理,是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思維框架。每個人都有這個階段,這個階段可以多吸收一些觀點,然後過段時間進行複盤,思考事情背後的邏輯,等你慢慢建立起了框架之後,你會發現其實那些人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