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可能會有一些突如其來的靈感,希望能設計出實體商品拿去網路或店面上賣,有時候也不一定是為了發大財,只是希望能見到自己的 idea 付諸實現。
但我們都會擔心虧本、擔心沒人買、擔心市場反應不佳;或者有些人也曾經有很好的想法,也確實把它們設計成商品了,銷售卻一直不如預期又不知道原因...。
我今年就讀台大資管系大四,前陣子在台大管理學院接觸到了管理學中的「行銷管理」,發現我們其實可以在砸重本、把想法變成實體產品之前,就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及流程,來預測產品在市場的表現;更重要的是,藉由這套流程,我們也能找到消費者最喜歡的產品特徵與元素,少繞很多彎路。
這套流程我們在管理學中稱作「行銷研究」,已經發明 30 年以上,但是在國內不但很少人用,更少人教;因此我好奇,把「行銷研究」的流程學起來後,用這套流程設計自己的產品,效果會如何?
我原本也不是行銷研究專長的學生,更沒有用行銷研究做過任何產品設計,但藉由這次機緣,我們決定從零開始,邊做邊學;最後我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成功的用完整的「行銷研究」流程設計出我們的第一系列的產品。
以下就是我的行銷研究與產品設計學習之路:一個月,從零開始,我相信你也可以!
Step 1 - 市場觀察:找到我們要滿足的市場需求
「市場不變的法則就是,永遠都有尚未被滿足的需求。」
好的行銷與產品設計,往往源自於好的市場觀察,而市場觀察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到未被滿足的需求」;任何東西只要是人們可能想要的、需要的、必須的,但是市場上目前還不存在相關的服務或商品,它就是商機。
要觀察到「未被滿足的需求」,可以是逛商店時看到一個貨架上的商品差強人意、或是跟朋友聊天時的抱怨、家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與困擾等等,都是挖掘需求的地方。
而「Mimir行銷」這次的帆布袋設計,最早的市場觀察是來自我的樂團;他們建中、北一女在校生聊天時,提到近年的校慶紀念品風格、字樣、設計都跟學生想要的不一樣,而且紀念商品也缺乏創意及美感,只是把學校的 LOGO 印在商品上而已。
「好希望可以有除了學校之外的廠商,設計出真的有美感的高中校園商品。」
就是這樣的一段對話,成為我們「未被滿足的需求」,也就是商機。
Step 2 - 市場調查:暸解目標市場真正的樣貌
「行銷沒有專家,因為唯一的專家是市場的消費者。」
隨著市場觀察的結果,找到了我們要滿足的需求,有這些需求的消費者就成為我們的「目標市場」;例如「Mimir行銷」這次經過市場觀察後,選定的目標市場便是「建中、北一女的高中生」。
下一步就是藉由「市場調查」,來更深入暸解自己選定的目標。
「市場調查」是最常被產品設計者忽略的重要環節,有太多設計者會預設自己「很清楚消費者想要什麼」,以為自己設計出來的東西大家一定都會買單;但其實最後都只是照著自己的想法在「憑感覺」而已。
簡單來說,就是誤以為「自己想法=消費者的需求」,這樣做出來的設計或行銷是很難是成功的。
事實上,消費者對於目標市場的暸解永遠比我們多,因此建議,不管自己原本對市場或消費者的經驗有多豐富,即使你非常專精這個領域、哪怕是自己的故鄉、母校,都必須要先假設:「我對目標市場一無所知!」這才有辦法客觀的進行質性研究,暸解消費者真實的想法,得到更貼近事實的結果。
例如這次「Mimir行銷」選擇設計建中、北一女的校園周邊產品,即便我們都是畢業不久的校友,還是要當作自己對於建中、北一女文化一無所知,完整進行市場調查。
市場調查一共有三大方法:
- 深度訪談:對於目標市場的一些用戶,進行(通常)一對一的詳細對談,用來得知消費者對於市場的「個人經驗」或是「內心感受」。
- 焦點群體訪談:從目標市場中選擇 5-8 人為一群體,讓受訪者用團體討論的方式,整理出訪談的答案;適合用來得知消費者可能在意的元素、產品特徵、還有願付價格。
- 問卷調查:設計條列式的固定題目,讓目標市場中大量的消費者填寫,以取得足以用統計法或大數據法分析的數據。
三種方法各有利弊,因此我們通常不會只用一種方法來做市場調查,會把上面三種方法相互組合進行;以這次「Mimir新創」的例子,我們最後選擇用「問卷調查 → 焦點群體訪談」的組合。
「問卷調查」的內容很簡單,就是對建中、北一女學生的消費習慣做初步暸解,以選擇他們可能感興趣的商品種類,而第一次問卷的結果是:「學生購買意願較高的校園商品,包括手機殼、水壺、帆布袋、抱枕。」
接著做「焦點群體訪談」,各針對一組建中生、一組北一女學生做了 1 小時的訪談。主要詢問大家買一個校園商品時,會影響購買意願的元素或特徵,以及他們對於各產品的願付價格。
在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家其實很少購買手機殼與抱枕,對水壺也沒有太大的興趣,反而是非常希望有「屬於自己學校的帆布袋」,拿來裝書用。
「焦點群體訪談」過程其實非常好玩!就像是帶團康遊戲一樣,卻能整理出非常非常多有用的資訊,這些資訊無論是 Step 3 拿來設計研究變因,還是 Step 4 拿來當成藝術設計的參考,甚至是安排未來的銷售與廣告方法都非常有用;最重要的是「焦點群體訪談」讓我們確定了我們要設計的商品,也就是帆布袋。
總結「市場調查」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行銷專家博恩·崔西的名言概括:
「行銷最重要的步驟,就是『問』。」
Step 3 - 導入科學方法:讓數學演算法與統計模型告訴你產品設計的細節、訂價、與特徵
「商品的成敗,其實往往在商品設計出來之前就決定了;如果產品根本不是消費者想要的樣子,再多的廣告、包裝、銷售手法都不會有用,這就是為什麼要用科學方法做產品設計。」
行銷研究中有非常多的科學方法及演算法可以使用,來讓我們知道消費者喜歡怎樣的產品具體細節、訂價、與特徵。
我們這次選擇使用「正交聯合分析法」,是研究多重變因的一種統計方法,它是根據全部的商品設計元素的排列組合,經過一次多人的問卷填答之後(建中北一女各約 100 人填答),從填答的數據做演算法與統計模型。
自學「正交聯合分析法」這類的科學方法其實並不困難,網路上的資料跟範例很多,去各大書店的商業書櫃購買「行銷研究」的教學書裡面都敘述的非常清楚(也都有中譯版)。
最後,我們藉由「正交聯合分析法」與 200 位學生的填答數據,整理出了所有消費者喜歡的產品規格、特徵、價位、與設計元素。例如:
北一女的學生:希望人物穿著學校運動服、配合藝能科上課發生的故事劇情、以及 “TFG” 的英文字樣、插畫風格與黑白主體、350 元售價...等等。
建中的學生:希望人物可以穿著制服,與「翻牆」行為有關,平面風格、彩色插畫、誇張詼諧、與「翻牆」的相關標語配合「建國中學」字樣,希望是「翻牆」過程發生的趣事、375元售價...等等(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那麼愛翻牆)。
Step 4 - 產品設計:使用藝術來整合出消費者心中的理想產品
「行銷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沒有美感,就沒有行銷。」
最後,我們與請來的平面設計師開了一次會議,將我們從 Step 1-Step 3 整理出來的各種設計元素與產品特徵,交給他做藝術上的整合;設計師看到我們提出的設計元素之後非常驚訝。
他說:「第一次看到業主給他如此完整、又明確的設計元素與方向!」從風格、標語、顏色、到插圖內容都已經用行銷研究整理出來了,設計師只要把這些元素做整合並實際畫出即可。
換句話說,行銷研究的流程,也能讓我們與設計師、合作夥伴間的溝通變的如此順暢與簡單!原本預計要花掉整週的設計討論時間,非常順利地在 2 天內就完成了四張設計圖;經過第二次的開會與圖片細修之後,我們便完成了帆布袋的外型設計。
至於帆布袋硬體方面更是簡單,規格、底色、材質、大小、功能(如拉鍊、內袋)也都在 Step 3 的「正交聯合分析法」完成後,有了非常具體的結果,直接把需求教給廠商就搞定了,花不到一個下午的時間!
到這邊大家應該會好奇:「我們最後設計出來的帆布袋如何?」
來給大家看看產品照片吧!!!
可以仔細觀察帆布袋設計圖樣的每個細節,從標語、畫風、顏色、人物穿著、人物劇情、背景場景、字體、語言、標點符號...等等,都是我們藉由 Step 1-Step 3 的科學流程,也就是這些元素是利用統計演算法「算」出來的,一點都不誇張!
當然,要與 Step 4 的產品設計、藝術結合,才有又美、又符合消費者期待的好產品。(所以科學、藝術缺一不可啊!!)
最後,這次帆布袋的專案在一個月內熱賣600多件,不但獲得超高的顧客滿意度,也順利賺進了六位數的營業額。 帆布袋現在還能在蝦皮買到呦,購買連結 : https://shopee.tw/product/261923800/3633881444?smtt=0.0.9
Now, it's your turn
最後我想說,「行銷研究」以及「產品設計」的正確流程其實不只一種,不僅限於上面我使用的方法,事實上,設計不同規模、不同成本的商品,適合的流程都會稍微不太一樣,究竟還有哪些流程就一言難盡了;但不變的規則就是一定可以利用行銷管理的科學流程,讓我們設計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而且最重要的是,這些流程,是可以自學的!
這門課程由前任微軟中華區CEO蔡恩全、知名教授李家同等人推薦,是有關各種管理學的知識及經驗分享,除了行銷與產品設計之外,你還能學到如何做良好的銷售管理、顧客關係、品牌經營...等等,藉由管理學的科學方法,我相信我們都能有更好的效率,做出更好的人生決策。
其實「管理學」的各類知識,在台灣都有類似的問題:很少人會、更少人教。而我的課程就想解決這個問題,因為不論你現在過得如何,你都值得過得更好!
希望這篇文章,跟我的課程都能對你有幫助,也讓我們一起成為自己人生的決策者。
更多與行銷、管理、經營、群體角色...等難題的解答,都在我的《人生管理學:把自己當成公司經營》線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