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老媽到底在想什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家老爸對我而言很難溝通,例如家裏堆了一堆他收藏的雜物(喜歡到二手市場收集別人家裏清出來的雜物),每次買東西就把冰箱全佔滿,跟他說不要一次買那麼多(沒有用),溝通時也都有聽沒有做,下次還是照著他的想法去做,像是固執老人,為了溝通,我還看了《正念溝通》,但每次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老是不歡而散,看到這本書就立刻覺得終於有可以了解老人家在想什麼的書可以解救我?
雖然看了也不能解燃眉之急,但是知道他們的想法,誤解變少,可以多點體諒與寬容。
作者佐藤真一是大阪大學研究所的教授,研究臨床生死學、老人行為學等領域,他說當自己也步入花甲之年才發現,高齡者就是自豪又自憐的矛盾體,行為才會讓人又氣又好笑。
這本書是用簡單文字和漫畫組合的形式,一篇接著一篇,很快就可以讀完,就像書的封面介紹,是一本讓你笑中有淚的高齡心理學,對於家中老人家的問題求解,可以看是什麼問題,直接翻到那一章節,方便閱讀。
例如我家問題之一雜物堆到變成垃圾場,我家雖然還未至垃圾場但是雜物實在太多,作者說會發生這個問題是當老人家一次次先拿再說,其實已沒有精神和體力整理堆積如山的雜物,解決的最快方法是陪他們一起慢慢整理。(謎之音:沒有心情與耐心陪他們慢慢整理,依然無解,但有時會把一些東西偷偷拿去回收,發現他們也不 會發現 XD)
下面節錄一些書中提到老人家的症頭和解法:
父母記不住數位儀器的使用方法,幫長輩買東西時,要盡量選按鈕少、字樣大的產品。
不肯丟掉老舊的東西例如不肯把冷氣換成變頻空調,認為還可以用,作者認為只要父母親覺得用的順手,就尊重父母的選擇。
父母只記得對他們有利的事其實不是有意,而是高齡所致,人老了,記憶會消除,所以要適時的將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父母遇到一點小事就發火是因為他們頻頻做不好事,屢屢受挫,不斷累積壓力,對自己的的蒼老各種能力衰退,感到難受,所以遇到不好的時機就忍不住發火,要平時關心爸媽,減輕他們的壓力。
父母說話誇大其辭的原因之一,在於「希望自己受到矚目」。假如爸媽說的是誰受了重傷或誇大其他負面消息,可能就代表他們很寂寞。
家人要等別注意的是父母年老後,是否變的非常惹人厭。原因可能在於想要誇示自身力量的心態,為了展現自身的影響力,於是說出暨多餘又惹人厭的話。即使對父母惹人厭的言行感到憤怒,還以顏色也是大忌。我們可對父母說句尊重的話,或是附和就好。
父母老是吃甜食是因為味覺衰退,對鹹味感覺不太出來,許多甜食只要些微的咀嚼力就可以吃,只要幫父母選擇對身體不會有太大負擔的點心,讓父母感受美味的甜食。
父母動不動就喊這裏痛、那裏痛,從某方面來看,老爸、老媽誠實說出身體不舒服還比較讓人放心。我們要傾聽父母說哪裡痛,以免遺漏疾病的訊號。
這本書沒有高深的心理學論述,簡單的圖文讓我們了解老人家症頭背後的原因,就像推薦序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說的「別急著解決問題,先試著了解各種行為的原因」,畢竟大人的生理與心理,遠比單純的孩子要複雜許多,不是單靠耐心與溫柔就可以讀懂。
本書藉由各種案例和各種解決的小撇步,讓我們可以理解年老父母、長輩的想法與困擾,並提供建議,讓我們由理解來想出相處之法,也了解自己老了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先理解再找辦法,希望自己老了不要也變成年輕人眼中的固執老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61內容數
112/12/12離開公職,開始了第三人生,對於這一刻,我做了大量的準備。 然而,當真正開始時,發現自己仍在探索人生的方向。 在第三人生所經歷的事情比25年公職遇到的事還精彩(更多的挑戰與機會) 希望這個實驗紀錄能成為想轉職或退休的人參考。 每個人都的第三人生都是獨一無二,你想要怎樣的第三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第三人生實驗室 的其他內容
Cindy McGovern博士曾在美國大學教過溝通的課程,本書的主論就是「不管你做什麼工作,你每天都在銷售」,就像作者在大學教書時,也是在「銷售」。
這本書的文字很淺顯,因為是徐豫分享她自身在家工作的親身經驗,有句話說若是你不明白的工作,最快的就是找到一個已在那個產業成功的範例手把手教學,徐豫分享的這本書就是這樣的工具
書的作家掛名小川系,但在後記說明,這本書是每月一次由編輯和寫手宮木小姐到小川系家中作客,談天說笑下誕生的產品,由宮木小姐彙整成文稿,小川系表示委託他人執筆,是因為自己執筆,觀點會變得狹隘,希望讀者能從本書中找到活得更愉快更輕鬆的靈感。  小川系的文字,就算是日常生活的日記,會覺得有溫馨的療癒感,
英文書名直接指出了本書重點:『外部有序、內部平靜。』  為了改善自己住家雜物太多的情況,看了N本書,目前連自己的房間都還在努力中。
藉由本書對各種習慣的闡述不只可以了解他人更可以了解自己,邊看書邊思考自己的習慣是否是不良習慣,調整思考的習慣,也可看出身邊是否有不良習慣的人,讓自己避開地雷區。
我對書中很有感的一段是「愛書人如果重視的是別人的讚賞及肯定,就變成不斷追逐數量、速度及難度,反而造成自己的壓力,原本閱讀的美好消失了,反而有情緒困擾,又不能大方談論或讓身邊的人知道。」
Cindy McGovern博士曾在美國大學教過溝通的課程,本書的主論就是「不管你做什麼工作,你每天都在銷售」,就像作者在大學教書時,也是在「銷售」。
這本書的文字很淺顯,因為是徐豫分享她自身在家工作的親身經驗,有句話說若是你不明白的工作,最快的就是找到一個已在那個產業成功的範例手把手教學,徐豫分享的這本書就是這樣的工具
書的作家掛名小川系,但在後記說明,這本書是每月一次由編輯和寫手宮木小姐到小川系家中作客,談天說笑下誕生的產品,由宮木小姐彙整成文稿,小川系表示委託他人執筆,是因為自己執筆,觀點會變得狹隘,希望讀者能從本書中找到活得更愉快更輕鬆的靈感。  小川系的文字,就算是日常生活的日記,會覺得有溫馨的療癒感,
英文書名直接指出了本書重點:『外部有序、內部平靜。』  為了改善自己住家雜物太多的情況,看了N本書,目前連自己的房間都還在努力中。
藉由本書對各種習慣的闡述不只可以了解他人更可以了解自己,邊看書邊思考自己的習慣是否是不良習慣,調整思考的習慣,也可看出身邊是否有不良習慣的人,讓自己避開地雷區。
我對書中很有感的一段是「愛書人如果重視的是別人的讚賞及肯定,就變成不斷追逐數量、速度及難度,反而造成自己的壓力,原本閱讀的美好消失了,反而有情緒困擾,又不能大方談論或讓身邊的人知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幫爸爸處理事情,討論到為什麼爸爸不想學著用銀行的手機APP,可以省去出門、到現場排隊的路程和時間。當下我說了一句政治不正確的話 ∶「爸,你這樣真的有點老人家喔,不想嘗試新的事物嗎?很方便,不考慮一下?」我爸立刻強調,他不是現在才習慣用手寫匯款,從年輕到老他都是如此。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最近忙著打包。過多的物品讓我著實頭疼,五分之四的物品,都是我爹我娘的收藏!我這輩子根本還沒開始買! 兩位老人家經歷過二戰、太平洋戰爭,所以平日的飲食穿著相當節儉。 但人性就是如此:如果你壓抑了某種衝動,那股動能會轉化成另一種形式,而且爆發得更猛烈…… 紗爸就是如此。他這一生拼命買故宮的複製畫、
Thumbnail
如果逐漸年老的父母,因為怕打攪、麻煩子女,就自己主動表示以後要去住養老院。這個父母會想自己要去養老院,他不要麻煩子女;或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是救好了,也怕自己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他已經被傷心了,做子女的自己要檢討。要去檢視正常老人不講
Thumbnail
年輕人的心事約莫是薪水太低、房價太高,以及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孝養壓力等等。而老年人的心事跟年輕人的心事互為因果,沒有生產力,帳單幫不上忙,病痛像牽牛花藤綿延不斷,多活一天就多拖累兒女一天。老人心事重重大腦就損傷重重,最後變成憂鬱重重,不僅智力會因此退化,癡呆也很快就報到。 一位八十三歲的老阿嬤
關於食物。 我媽通常會把我們都想吃的東西先拿走,當她之後不想吃了、吃不下了、放到快過期了,才會拿給我們要我們“幫忙吃”。 買給我媽吃的食物,如果她吃了覺得不好吃,就會直接說不好吃,她不要吃了,意思是以後不用給她吃了。 我爸則是相反,他會把他覺得稀有的、我們會想吃的,買來、帶回來給我們吃,
Thumbnail
有一天朋友跟我聊爸媽年紀到且開始老化 有天他回家吃飯發現媽媽煮菜時變得脾氣不好就跟媽媽說不要煮了去外面吃 但是媽媽說食材都買好了只是早上沒睡好,漸漸他觀察爸媽的頭髮已經都半白 也最近聽到媽媽說腰酸背痛才去醫院做檢查回來 他說回想這半年爸媽都是膝蓋及肌力的問題 她跟媽媽說以後晚餐請人送餐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家人二字並沒有帶給父母莫大的權利,在把人傷的體無完膚之後,還要求小孩無怨無悔的愛著自己。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最近幫爸爸處理事情,討論到為什麼爸爸不想學著用銀行的手機APP,可以省去出門、到現場排隊的路程和時間。當下我說了一句政治不正確的話 ∶「爸,你這樣真的有點老人家喔,不想嘗試新的事物嗎?很方便,不考慮一下?」我爸立刻強調,他不是現在才習慣用手寫匯款,從年輕到老他都是如此。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最近忙著打包。過多的物品讓我著實頭疼,五分之四的物品,都是我爹我娘的收藏!我這輩子根本還沒開始買! 兩位老人家經歷過二戰、太平洋戰爭,所以平日的飲食穿著相當節儉。 但人性就是如此:如果你壓抑了某種衝動,那股動能會轉化成另一種形式,而且爆發得更猛烈…… 紗爸就是如此。他這一生拼命買故宮的複製畫、
Thumbnail
如果逐漸年老的父母,因為怕打攪、麻煩子女,就自己主動表示以後要去住養老院。這個父母會想自己要去養老院,他不要麻煩子女;或如果感染瘟疫就算是救好了,也怕自己身體狀況變得相當不好,麻煩子女,就跟子女交代不要搶救。這個年老的人已經有問題,他已經被傷心了,做子女的自己要檢討。要去檢視正常老人不講
Thumbnail
年輕人的心事約莫是薪水太低、房價太高,以及上有父母下有孩子的孝養壓力等等。而老年人的心事跟年輕人的心事互為因果,沒有生產力,帳單幫不上忙,病痛像牽牛花藤綿延不斷,多活一天就多拖累兒女一天。老人心事重重大腦就損傷重重,最後變成憂鬱重重,不僅智力會因此退化,癡呆也很快就報到。 一位八十三歲的老阿嬤
關於食物。 我媽通常會把我們都想吃的東西先拿走,當她之後不想吃了、吃不下了、放到快過期了,才會拿給我們要我們“幫忙吃”。 買給我媽吃的食物,如果她吃了覺得不好吃,就會直接說不好吃,她不要吃了,意思是以後不用給她吃了。 我爸則是相反,他會把他覺得稀有的、我們會想吃的,買來、帶回來給我們吃,
Thumbnail
有一天朋友跟我聊爸媽年紀到且開始老化 有天他回家吃飯發現媽媽煮菜時變得脾氣不好就跟媽媽說不要煮了去外面吃 但是媽媽說食材都買好了只是早上沒睡好,漸漸他觀察爸媽的頭髮已經都半白 也最近聽到媽媽說腰酸背痛才去醫院做檢查回來 他說回想這半年爸媽都是膝蓋及肌力的問題 她跟媽媽說以後晚餐請人送餐來,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家人二字並沒有帶給父母莫大的權利,在把人傷的體無完膚之後,還要求小孩無怨無悔的愛著自己。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