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唸書時,往往會看到有些同學勤於畫重點和做筆記,往往整本課本都是螢光筆畫過的痕跡,而老師講的話也可以一字一句騰下來到筆記本中,這樣的複印式學習法在學校時,往往可以在強調記憶大於理解的考試中獲得不錯的成績,但在職場上,這樣的直線式邏輯可能就不太行得通了。
Angelina 是部門當中最年輕的員工,從國外留學回來沒多久,藉由以前實習主管的推薦進到業界知名的行銷公司,她也懷抱著一股熱忱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能力和公司給的舞台好好發揮。在工作上,她不但每天都是最早到公司,整組最晚離開,每當老闆交代什麼事情,她都認真地寫在筆記本裡,像是個好學生一樣,把老闆的話每句都當金句摘錄。
有次,老闆交代她接下來會有客戶年度的員工大會,需要預先場勘、訂場地也要去敲燈光、音響廠商和主持人的時間,後來因為客戶還沒敲定員工大會時間,Angelina 雖然心裡記得這件事,但卻沒有預先去聯繫場地,想著反正客戶都還沒確認日期,那就再說吧,先處理手上的其他事情。沒想到,老闆在兩週後問她進度如何?有沒有去看過場地?推薦哪些場地?協力廠商在年初的時間可以配合嗎?她支支吾吾地答不出來,只勉強說了:「客戶還沒確認日期,所以我還沒去看過場地。」老闆聽了勃然大怒,不客氣地說:「明明知道年底和年初都是企業尾牙和春酒旺季檔期,這件事情怎麼沒有提早處理完呢?拖到現在要去找,可能客戶喜歡的場地都沒有檔期了,更不用說是那些紅牌主持人了。」Angelina心裡覺得很不是滋味,想說客戶一直遲遲沒敲定日期,老闆也沒說這個很急呀,現在怎麼就不一樣了呢?
在職場上,有許多時候因為任務和專案牽涉的層面多又廣,往往不是一個人的決策可以拍板定案,更多時候是透過一次次提案討論、打槍、再提案、再打槍、再次提案這樣循環折衝的過程,才得以統合多方意見,討論出預算、時間和構想都可執行的方案。其中,時間會是很重要的變因,無論是決策的迅速與否或是專案的期程,都跟在學校裡按表操課的上課、下課、補習和考試規律很不一樣。考試砸鍋了,只有影響到自己,但專案砸鍋了,往往會把整個團隊的信譽賠下去。
但有許多職場初階工作人,往往還帶著在學校的習氣,把老闆當老師,以為老闆說過的話,如果沒繼續提起,應該就是忘記了也不用放在心上,彷彿像是老師說要小考卻沒考,學生就賺到一次的感覺。或者是,老闆給的作業期限沒放在心上,以為拖個幾個小時或半天,甚至是隔天交應該都還好吧?學校的作業簿不都可以補交嗎?這樣的觀念往往會害慘許多職場人,讓無法被信任或不負責任的標籤黏在自己身上,需要靠往後更加倍的努力,才得以重建不小心被弄壞的印象。
或許,面對跟學校不一樣的職場,我們可以學著理解幾件事:
1. 盡量與老闆保有一致的時間感:了解老闆對於事情輕重緩急的排序,通常也可以體現特定客戶或專案在老闆心中的價值。老闆主動交代的事情不但要放在心上,更要盡快釐清方向、動手執行並確實回報,若是要等到老闆再開口問,通常就是老闆開始急了,若是還在狀況外或是根本沒有著手進行,也就難怪老闆會不高興了。 2. 建立與老闆溝通的習慣與默契:主管與下屬之間的互信,往往會需要靠日常工作一個個任務和專案累積,無論小到一個日常的業務報告,或是接收到任務後的後續追蹤和回報,當主管對於下屬的工作進度理解更多,安全感和信任感通常也會隨之提升。定時回報工作進度,看似像是微不足道的步驟,卻是疊起個人信任的墊腳石,也可以大大減少主管因為無法涉入工作過程而在往後受到「驚嚇」的機會。 3. 不懂不需要裝懂,工作是用來表現不是用來逞強:在學校時,我們往往會把欣羨目光放在那些看起來無所不知的學霸身上,好像什麼都懂,什麼都會,以為這才是人生勝利組的樣態。但在職場上,因為業務繁雜,專業分工是很常見的模式,就連同一個單位,往往每個人都有自己專門執掌和擅長的業務範圍,而沒有一個人可以知道所有的事情。在職場上,每個人的薪資數字背後都代表著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完成一件工作或專案耗費的人力和時間愈多,也會同時墊高成本。因此,與其自己矇著頭摸索嘗試找出最佳解,倒不如多多請教同事或前輩,把其他人當作自己的導航,試著用手邊有的資源找出最佳路徑,也省去因為認知錯誤走錯路,到時候還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導回可行的解決途徑。
在漫漫職涯旅程中,任何階段的職人,都可透過理解主管的期望、學會尋求協助和可用資源,找到自己的職涯導航最佳路徑,才有機會讓努力放在對的地方成為加分項,也讓自己的能力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