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理解精神症狀後的痛苦與渴望,而非質疑症狀帶來的矛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那一長串瘋言瘋語的外貌加上憤怒至極的情感與姿勢,總是讓人退避三舍,不敢靠近。就這樣經過了十幾年,他總是被妻子與孩子認為是個有情緒障礙及暴力傾向的先生與爸爸。但真的是這樣嗎?
雖然只是一次名為心理衡鑑,但評估也從來不單純只是評估,所以大部分我會多留些時間或在過程中,隨意跟個案或家屬談一些生活事件,看看能不能從中稍微理解發生了什麼。
當一個人走進醫療機構,正提醒著我們,他是一個生病的人,我們往往會聚焦在他的症狀,幻聽、妄想、失眠、頭痛、過度換氣、心悸......,透過症狀的總和,讓我們能歸類到哪個精神疾患類別,如常聽見的精神病(困擾) (psychosis) 與精神官能症 (neurosis) 就是一種簡易區分。
正值50幾歲的他,習慣說著台語,說話不太清楚且嗓門大,也許是戴著口罩,也許是音調的關係,但仔細聽還是能聽懂。在心理評估室裡,女兒開頭說,我有一個生氣的爸爸,接下來談著爸爸的種種時,沒有任何表情變化,且從頭到尾,只想靠著牆站在旁邊看著,就只是看著父親。母親不時會拉女兒的衣角,似乎在制止著什麼。家人們總是看著這位父親,時而為了錢、時而"莫名"地生氣,甚至亂摔自己的東西,沒有人敢靠近他。10幾年,這已經是習慣的家庭影像了,似海洋中浮起的一座孤島,即使海洋再險惡,也不願上岸的一座島嶼。
理解症狀後的痛苦與渴望,而非質疑症狀帶來的矛盾。
我們總是習慣去尋找問題或將注意力放在最明顯的問題而忽視了其他可能性。
看見容易憤怒,急於緩和情緒。看見情緒低落,急於給予正向。看見什麼,而給予什麼,是我們習慣的思考方式但我們忘記了看見與給予之間的距離,如舞台上表演者與席地而坐觀眾之間的距離,正是這樣的距離,讓我們得以看見對方更多、看見全貌,這樣的距離,可以乘載許多對話,讓對話有更多空間得以流動,彼此不再只是直線性的互動。
敘事治療裡,提到當我們把眼光轉移到「故事何以這樣說出」的脈絡,必然會注意到支撐故事的所有情境背景。
「你現在心情如何?」
「他就一直跟我要錢。」
「誰跟你要錢?」
「他的姪子。」
.....................
「一直會聽到他在跟我要錢。我做事的(務農),又賺沒多少,哪有可能還他錢。」他生氣地說。
.....................
原來年輕時的他,曾在台北工作,交往對象因為他沒有錢而不願意跟他結婚。工作上認識一個要好的朋友,現在朋友的姪子在跟自己要錢,要了好幾年了,但認為自己應該沒有欠他錢,只在台北見過這人一面,直到現在都沒有遇過他,他不知道為什麼他常聽到被他要錢的聲音。漸漸地,語氣與表情變得柔和,不像剛剛帶著憤怒的表情,但也多了一份不安,原來生氣背後是擔心與害怕。這些對話,妻子與女兒都不知道,他們才意識到,有時丈夫(父親)會自言自語。有時候自言自語後,就會生氣、摔東西。
最後,他離開了,再次敲門,雖然妻子在旁表情不好意思地拉著他的手,他語氣和緩地問了一句話:「我是不是可以不要理他 (指幻聽) 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K會員
166內容數
《聽聽心理說的話 PSYCHOLOGY LISTENING》 「人生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而是等著被經驗的現實。」 心理非心裡,卻也說進您的心裡。這裡有一篇篇的生命經驗、心理治療的看見與心理學知識,轉換為療癒性的文字。當您看了,希望能讓您安住當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聽心理沙龍 的其他內容
人是主體,而非疾病或情緒。也許可以試著不以這個人有憂鬱症來陪伴,而是以這個人「怎麼了」來陪伴他。後者的陪伴會更有想像力且更貼近對方。
人是主體,而非疾病或情緒。也許可以試著不以這個人有憂鬱症來陪伴,而是以這個人「怎麼了」來陪伴他。後者的陪伴會更有想像力且更貼近對方。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我們最討厭情緒化的人,尤其在辦公室裡。 「情緒化」常常都是在說感性的人,而理性的人通常不會有這種標籤,因為理性的人可以分辨事情就是事情,不會把情緒帶到事情裡面。 「情緒化」通常是指一個人容易受到情緒影響,並且經常在做事或判斷時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情緒化的人可能會因為情緒波動而做出衝動的決定,或
Thumbnail
  承接上一回,我的父親確診輕度失智。   照X光,他的大腦前額葉部分萎縮。那個部位主要是掌管情緒和語言的部分,難怪就覺得他有的時候好像抓不太到別人說話的語意,或答非所問之類的,但這種類型的失智,初期是很難被察覺出來的,我們一開始也以為他沒仔細聽人家在講話,也從來沒想過居然是這樣。   會發現是
Thumbnail
老一輩男人情感內斂,對自己的孩子儘管用生命在疼惜,卻相當拙於表達,讓人分辨不出是關心還是生氣。尤其對女兒,偶爾看老妻不順眼隨口就罵,女兒做錯事,再不順眼再生氣,也只是繃著臉不說話,十足老派情懷。 有一位爸爸,做水電工程起家,四十九歲那決定退休,跟妻子一起經營雜貨店,夫妻倆更是利用餘閒做志工。這
Thumbnail
亞斯先生對外是客氣有禮的紳士,對家人則是自我中心的固執老爹常跟一般人有不同觀點,即使夫妻多年你仍搞不懂他到底在想什麼(因為他自己也沒意識啦)常常雙標說一套做一套(這是因為理智與情感不連線,他理智時多追求CP值,情緒中時則比小孩還盧,標準不同且本人無自覺),讓人不知道怎麼跟他相處
一名中年五十歲的男子四處找人搭訕,打聽對方的病況,藉以訴說自己的問題。在與他一問一答的對話中,我感覺到自己的病態。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
從小,阿三的父親的管教十分嚴厲,自從他使用毒品逃避生活的不愉快後, 因幻覺、思考鬆散、妄念、暴力行為,已數次住院接受藥物、電療療程。 阿三說:「我很糟糕,我爸就是看不起我,我恨他。」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他把我逼瘋,看著我發瘋後又站在道德的至高點,指責我的情緒不穩定。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我一直都是被逼瘋的那個,且換來我爸對我的評價就是:「脾氣很不好......」。他說過很多,但我已經忘了大部分。只記得阿公告別式時,我獨自坐在外面摺蓮花。旁邊來了一位叔叔,他說是我爸的朋友來和我搭話:「妳爸說妳是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我們最討厭情緒化的人,尤其在辦公室裡。 「情緒化」常常都是在說感性的人,而理性的人通常不會有這種標籤,因為理性的人可以分辨事情就是事情,不會把情緒帶到事情裡面。 「情緒化」通常是指一個人容易受到情緒影響,並且經常在做事或判斷時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情緒化的人可能會因為情緒波動而做出衝動的決定,或
Thumbnail
  承接上一回,我的父親確診輕度失智。   照X光,他的大腦前額葉部分萎縮。那個部位主要是掌管情緒和語言的部分,難怪就覺得他有的時候好像抓不太到別人說話的語意,或答非所問之類的,但這種類型的失智,初期是很難被察覺出來的,我們一開始也以為他沒仔細聽人家在講話,也從來沒想過居然是這樣。   會發現是
Thumbnail
老一輩男人情感內斂,對自己的孩子儘管用生命在疼惜,卻相當拙於表達,讓人分辨不出是關心還是生氣。尤其對女兒,偶爾看老妻不順眼隨口就罵,女兒做錯事,再不順眼再生氣,也只是繃著臉不說話,十足老派情懷。 有一位爸爸,做水電工程起家,四十九歲那決定退休,跟妻子一起經營雜貨店,夫妻倆更是利用餘閒做志工。這
Thumbnail
亞斯先生對外是客氣有禮的紳士,對家人則是自我中心的固執老爹常跟一般人有不同觀點,即使夫妻多年你仍搞不懂他到底在想什麼(因為他自己也沒意識啦)常常雙標說一套做一套(這是因為理智與情感不連線,他理智時多追求CP值,情緒中時則比小孩還盧,標準不同且本人無自覺),讓人不知道怎麼跟他相處
一名中年五十歲的男子四處找人搭訕,打聽對方的病況,藉以訴說自己的問題。在與他一問一答的對話中,我感覺到自己的病態。
Thumbnail
「父親怎麼好像變了一個人…?」身為上班族的李先生最近返家之後,發現父親經常記不得當天發生過的事情,需要反覆地詢問同樣問題;獨自出門時也開始會在熟悉的環境迷路;情緒還變得焦躁、總是無來由地發脾氣。李先生的父親還未滿六十五歲,卻沒想到就醫之後被診斷確認為「早發型(年輕型)失智症」。
從小,阿三的父親的管教十分嚴厲,自從他使用毒品逃避生活的不愉快後, 因幻覺、思考鬆散、妄念、暴力行為,已數次住院接受藥物、電療療程。 阿三說:「我很糟糕,我爸就是看不起我,我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