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16年的雜學校,有一個參展攤位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他們自己用木工在展場裡搭建了一個很大的迴廊空間,然後用在地的職人手作編織纏繞了整個展場的牆面,一群年輕人一絲不苟的布展到了半夜。因為早已超過規定的布展時間,我好奇的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搞剛」?我永遠忘不了的是他們的回答:「因為這個很重要!」
他們就是三峽的
甘樂文創。十幾年前,在「地方創生」一詞尚未萌生前,
林峻丞就以返鄉青年之姿回到家鄉三峽。他先是替家業「茶山房」重新打造品牌,而後獨立創辦「甘樂文創」,先後改造三峽老街旁的兩處空間;也因為開始在在地深耕,看見弱勢孩童的問題,他又無償打造「
小草書屋」,陪伴200多位的孩子成長,解決它們教育與認同的問題,成為他們口中的「峻哥」。
雜學校六年來每一次都有許多像這樣有理想的「峻哥」,來自不同地方的社會創新參展,在歷屆將近一千六百個單位佔了非常高的比例(接近三成)。
雖然乍看很多都跟我們所認知的「教育」沒有直接的相關(或是有很小一部分),但對我來說他們所做的事對大眾來說充滿著教育意涵。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抱持一個理念到相對資源稀少的地方做他們認為有價值的事,令人驚訝的是,到最後他們都跟我說其實很多問題都來自於「教育」。
這幾年也因為雜學校結識了很多地方青年,常常到不同地方找他們玩,後來在2019年國發會發起的地方創生元年時,開始了更多的討論與交流,過程中我們也開始找到可以屬於雜學校切入貢獻的角度。於是有了這個「普列斯計畫」。
「普列斯製造」聽起來很神秘?
其實來自於英文的「
Placemaking」的譯音,我們希望用本校的Style來命名,取代被過度轟炸導致於標籤化的「地方創生」一詞。而原意上也有些許的不同,希望透過「地方製作」這樣比較實作的精神,透過城市設計的哲學,由下而上探索靈感與創新。
雜學校真的很「雜」,其實早在兩年前就跟好幾個地方有不同的串連,認識我的人都知道多年來我一直很想在不同的地方辦理微型的雜學校,一方面聚集在地的文化展現地方的風貌,另一方面也可以搭一個屬於地方的舞台讓更多地方的年輕創新有更多的機會鏈接社會大眾。
這次就選在一直有互動合作與在地資源的兩個地方作為計畫的實踐場域:宜蘭的南澳鎮與高雄的前草(前鎮草衙),一個作為山海景緻路線的代表,另一個則是都會裡發展相對弱勢的在地。
「108課綱」與「地方學」的契機
在我們實地查訪了當地看到不同地方的現況,發現一個普遍共同的問題,就是在傳統的體制教育裡,沒有提供孩子培養對於在地意識與文化認同的的思維,學校還是停留在以往圍牆內的學習為主,學生與當地居民與生態文化鮮少有互動,少了很多在地情感的連結,但這卻是未來地方要永續經營非常重要的養分。
因為我們人一輩子都在找尋認同,而只有這樣的情感連結與文化認同才能讓更多的下一代願意為在地找尋出路,而不是照著主流社會價值認為的有出息就是要往大城市找尋工作與機會。
108課綱上路後,從過去「每個學校教的都一樣,每個學生都上相同的課」的部定課程思維,改變成「每個學校都不一樣,學生可視個別程度及地方特色來選課」的校訂課程架構,給了我們一個思考地方與教育的改變契機。
當我們理解108課綱的「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 面向的核心素養都離不開跟真實世界鏈結的邏輯,孩子完成基礎教育時,能在所在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成功地回應情境的要求與挑戰,完成生活任務並獲致美好的理想結果,所應具備的核心素養。
從高雄旗山的溪州國小推動「12年國教課綱的地方學」的經驗給了我們很多理論的根據與啟發:他們認為「地方學」主要的特色是把大自然、地方與社會生活的知識,視為無法分離的統一,認為未來基本教育除了要建構國民核心素養,為進一步符合社會文化脈絡,推動「住民核心素養」,針對某個行政區域的歷史、地理、社會、 文化做討論,與社區總體營造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實踐社區意識的社會素養養成融合地方內涵學習的「地方學」課程內容。
這次我們也與高雄前草區
Only實驗教育的創辦人蕭典義老師,以及深耕在南澳的
籿苗教育發展協會(小人一號)一起發掘聚集更多的在地青年團體或是有意要做此命題的教育/社會創新夥伴,在這計畫期間共同做更多與社區教育與學校機構的連結,以他們為本體的產業與文化發展出一套可以轉譯鏈結到更多在地的學校機構或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與課程等。
一方面讓新創們能找到自己屬於教育的發展方向,更希望共同找出可以讓他們持續創造收入的永續經營模式;另一方面與在地社區學校與親師生發展一套屬於社區自身發展特色的「地方學」,讓學校與社區有更多的關係相互結合,落實學校社區與特色化的小小典範,期盼能影響更多的地方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教育發展路徑。
具體來說我們希望讓這些原本與教育可能無關的在地青年創新夥伴,提供自己在做的內容與場景脈絡給空白課程時間鼓勵學生走入社區,加強與社區互動,進一步連接在地學校與老師需求做課程設計與研發。透過不同的社區活動以及一年一度的雜學校在地版讓學習者的互動對象不應僅侷限在學校場域,以達到讓學生對於在地意識的思維更加深厚與強烈。
茶籽堂在南澳朝陽社區發起的「籽弟兵計畫」|Photo credit: 茶籽堂官方網站
另外,我們也會邀請雜學校的教育科技加速器的新創們,如何運用他們的科技創新應用,帶入解決地方教育與學習場景,與在地的社群共找出能運用新科技賦能解決教育發展問題。
透過社區教學場域傳達在地認同與文化傳承。弭平城鄉教育數位落差,實現更彈性的課程設計打破現有教學場域的框架,亦或是透過推動XR技術普及化,遠距教學等等,達到不限制空間場域的多元學習, 並產出實際案例最為各地區的參考,以回應教育的公共性。
如果你的出現是認為要幫助我、教育我,那麼請你回去。如果你將把我的經驗看成你生存的一部分,那麼或許我們可以一起努力。—玉山魂
這是好友「鄉下創業學」的作者
游智維常跟我講的一段話,在想這個計畫的過程也常常戰戰兢兢地告誡自己,而這次的計畫可能又是一場前往未知的冒險,跟著我們一起找出另一個從地方出發的教育創新路徑吧!
校長在此宣佈:「2021普列斯計畫,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