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生命、精神、教育的週末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內容刊載於葉筱凡,2021,《成大醫訊》第32卷,頁62-64)
• Friday
上週五(11/6)颱風來臨前,參加由成大STM中心主辦的「船在海上:精神健康座談會」,邀請鏡文學採訪主任胡慕情、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吳易澄主治醫師、成大醫學系畢業目前在精神科診所服務謝佩君精神科醫師、以及成大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與高齡醫學部劉介修主治醫師共同座談,由成大醫學系謝世洲主任主持。
第一次隨著深度報導記者的角度(不是電視或網路媒體),認識幾起與台南、醫學系學生有關的思覺失調者的故事,接著從經歷幾番轉折如今是精神科醫師的個人人生故事,再認識現在在醫學中心服務,對醫療、照護系統有政策願景的醫師分享,都是誠摯與無私的。
座談會由成大醫學系謝主任主持,好像一根發亮的針,靈巧、適切地串起每一個故事、分享裡的感動、理性的論述、和勇敢的提問。某個時刻,我們會相信,如果我們有安全網,無論是社會制度面的或心理支持面的,會知道我們每個人都不孤單,把心安下來後,會多一點勇氣,專注自己的目標,使我們自己的船,不是在海上漂而已,而是真的在航行,朝向自己的目標。
• Saturday
第二天(11/7),順著行事曆,搭高鐵北上參加由教育部與台大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舉辦的「大專院校生命教育跨校工作坊」。兩天一夜,相當扎實的研習內容。
開場由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與我們分享,他所經歷以及與團隊攜手的社區、在宅醫療的「好死」。真實地例示他邊理想也邊實踐的善終。作為一位醫生,他誠實地認知到「醫療是有極限的」、乃至為什麼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死亡適能」(death literacy),再推問:「我們、我們的家人知道彼此要的善終是如何嗎?」這些問題,如果連直視都需要勇氣,那何時會有答案。
接著由台大哲學系孫效智談他所構想的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也從個人經驗出發(母親、太太的離世),身為一個哲學人,是責無旁貸,也是終其一生自然會探問的三大問題: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樣活著、我如何能活出我該活出的生命。要思考這三個問題,需要對人生目的與意義有「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人學探索」、「哲學思考」,所以是五大核心素養。
• Sunday
看見好久不見的台大哲學系王榮麟教授,他從這幾年參與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的經驗來談「從生命教育談未來大學」,未來大學?對,科技改變我們,包括家人關係、溝通、師生關係、上課模式、生活型態、甚至休閒模式,變化何其巨大,在一切都巨大與快速的情況下,大學教師知道未來要如何做我們的工作嗎?
休息後,台大政治系劉康慧老師,從轉換精彩但從未設限的學涯經歷分享,從未想過生命議題的她,如何在台大生命教育中心的團隊裡,學到原來在衝刺研究與教學了路上,只有在與老師與學生一起感受生命議題時,是完全感受溫暖、放鬆、與有意義的。對一個完全離哲學很遠、投身NGO活動的政治系教授來說,生命教育讓她像重新回到學生一樣,開始探問人生問題,她說這是生命的禮物、生命的祝福。
• 交作業的時間來了!
聽完所有課程,該是各校呈現各自生命教育現況與提出創意、計畫的時候了。基本上,三兩所學校一組,大致從地理區域來分。我(STM中心)與成大醫院兩位腫瘤科醫師林鵬展與蔡瑞鴻醫師、以及醫學系助理教授(同時也是急診科醫師)何宗憲、還有護理系顏妙芬教授一組。雖然也有其他醫學大學的老師來參加,但特別由醫師、醫學系、護理系教授、與哲學人組團參加的,成大算是很有自我特色。
作業是回答兩大題、三小題,要創新、要具體作法,還要跨區域合作(只有二十分鐘!)。我與林鵬展、蔡瑞鴻醫師負責第一題(成大目前生命教育有什麼),何宗憲醫師與長榮大學、高醫大學負責如何跨區域合作。我們持著南台灣的熱情,急中生智想出以「高成長生命樹」(高醫、成大、長榮)為slogan的聯合課程,五六個人把海報畫得五顏六色(我問一下何醫師海報可不可以公開XD),上台present時,用芒果代表成大、火龍果代表高醫、檸檬代表長榮,一群人上去「賣水果」,弄得滿堂笑呵呵。
「高成長」小組
右一開始:成大何宗憲醫師、成大蔡瑞鴻醫師、長榮大學護理系凃秀妮講師、成大護理系顏妙芬教授、高醫大陳麗系教授、成大STM中心葉筱凡博後研究員、成大林鵬展醫師
當我跟林鵬展醫師一邊用手機google盤點成大生命教育各處室有哪些資源,一邊畫海報的同時,我忽然發現——原來這三天,我參加的是同一個活動,都與生命、精神、教育有關。
在生命教育的課程地圖裡,星期五的座談活動屬於「靈性修養」與「人學探索」,我和幾位醫師合開的生命倫理學課是「價值思辨」,醫學系裡還有一門公民素養是「價值思辨」的一環或延伸,還有通識中心應用哲學課程是「終極關懷」,林醫師跟我說醫學系還有「醫療專業與生死」的課,那我跟他說STM也有「醫學、科技與社會學程」,其他還有圖書館、博物館各種有形無形、有聲無聲的資源。
我們拿著筆,看著地圖,查手機,思考著:或許資源都有,也都有老師在開課,要如何整合?
生命教育課程地圖
• 生命教育不能等
聽完各校、各區、因學生而有不同屬性的課程設計與未來計畫,加上週五醫師的分享,了解到這些都是跨專業(interprofessional)的交流與互動。此外,也和好久不見、沒想到會碰見的哲學老師、STS-er(科技社會研究者)寒暄打招呼。這句「你為什麼會來?」在會場此起彼落,代表我們都關心,也都需要生命思考。這三天,像冥冥中在這張地圖上旅走,聽了許多故事,邊走邊想,獲得許多關於生命、醫療、哲學、教育的收穫。
#死亡識能:獲取、理解及使用末期照護相關的知識和能力,以及陪伴及照顧末期病人與家屬過程中的生死智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020進入最後一個月,昨天(12/5)由高學醫學大學,跨醫學院、護理學院以及醫學教育及人本化教育研究中心,共同籌辦「在數位醫療中找回『人』:健康照護、科技及教育的反思」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葛林(J. Greene)教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
    昨天在陽明大學有一場生物學哲學演講,講者是中正哲學系陳瑞麟教授,題目:「怎麽樣才算是一個杏鮑菇:以實作個體化為基礎的客觀多元主義」。此講座由「陽明人文社會講座基金」支持,經費來源由清大哲研所楊儒賓教授(哲學家)捐贈,具體活動由陽明人社院規劃,每年邀請一位在人文社會領域有卓越成就的講者給予演講。今年由
    去年(2019),生物學哲學家貝圖(Tudor M. Baetu)在劍橋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生物學的機制》(Mechanisms in Molecular of Biology)。雖然只有六十五頁,但讀起來哲學質量不輕,也算是新機制論最近有的新發展。 有別於以往新機制論者總是將機制假說和實驗的關係視
    當前科學哲學的國際會議中,由科學實作哲學學會(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Practice, SPSP)所舉辦的雙年會是每屆參與人數最多,討論也最活躍的會議之一(可惜今年因新冠肺炎影響,原訂由美國密西根大學主辦,延至2021年七月)。SPSP的特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經驗論者(實驗者)像螞蟻,主要是累積和使用;理性論者像蜘蛛,用自己的物質織網;蜜蜂介於兩者:在花園和田野的花裡取蜜後,轉化和消化。哲學工作像蜜蜂,在智性上結合累積資料和消化資料兩種能力。」(Bacon [1620]2000: 79)今天慢慢看談的是培根的實驗哲學。 培根(Franc
    2020進入最後一個月,昨天(12/5)由高學醫學大學,跨醫學院、護理學院以及醫學教育及人本化教育研究中心,共同籌辦「在數位醫療中找回『人』:健康照護、科技及教育的反思」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史系葛林(J. Greene)教授、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
    昨天在陽明大學有一場生物學哲學演講,講者是中正哲學系陳瑞麟教授,題目:「怎麽樣才算是一個杏鮑菇:以實作個體化為基礎的客觀多元主義」。此講座由「陽明人文社會講座基金」支持,經費來源由清大哲研所楊儒賓教授(哲學家)捐贈,具體活動由陽明人社院規劃,每年邀請一位在人文社會領域有卓越成就的講者給予演講。今年由
    去年(2019),生物學哲學家貝圖(Tudor M. Baetu)在劍橋出版社出版了《分子生物學的機制》(Mechanisms in Molecular of Biology)。雖然只有六十五頁,但讀起來哲學質量不輕,也算是新機制論最近有的新發展。 有別於以往新機制論者總是將機制假說和實驗的關係視
    當前科學哲學的國際會議中,由科學實作哲學學會(The Society for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Practice, SPSP)所舉辦的雙年會是每屆參與人數最多,討論也最活躍的會議之一(可惜今年因新冠肺炎影響,原訂由美國密西根大學主辦,延至2021年七月)。SPSP的特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經驗論者(實驗者)像螞蟻,主要是累積和使用;理性論者像蜘蛛,用自己的物質織網;蜜蜂介於兩者:在花園和田野的花裡取蜜後,轉化和消化。哲學工作像蜜蜂,在智性上結合累積資料和消化資料兩種能力。」(Bacon [1620]2000: 79)今天慢慢看談的是培根的實驗哲學。 培根(Franc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打算怎樣渡過? 以下這個提案如何? 五感並用地好好感受、好好享受、好好領受每一個微小而幸福的瞬間—— - 陽光穿過雲層灑落在臉上 - 聽聽室外大自然的聲音 - 聞著花香放鬆心情 - 吃自己想吃的美食 - 看到家人滿足的笑容 - 整天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Thumbnail
    以下是黃維仁博士最近113.04.02日實體講座的重點:“人生是最好的學校,愛是最重要的功課”,說明若能持續浸泡在親密關係的學習成長+SOP化=可以持續“自助+助人”喔。
    Thumbnail
    講者:孫效智(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台大哲學系教授、基隆市政府市政顧問)時間:2023.5.3 1.孫老師分享自身的學經歷程,振聲中學(桃園人)→建國中學(加入國學社,思想啟蒙於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歷史是活的)→台大資工(號稱念「光啟係」)→入伍(每天寫五千字的情書,另至輔大旁
    Thumbnail
      學哲學在職場上到底有沒有幫助?若有,幫助是什麼?從5位曾經擔任過校長等主管職的視角,分享哲學或說人文學科在職場上的影響。座談會一共邀請了5位校長,除了中大校長周景揚(計算機科學博士),及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心理學博士)非哲學背景之外(不過黃榮村一直強調曾擔任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
    把握當下,好好相處 前言 看陳永儀的《生命這堂課:心理學家臥底醫療現場的26個思索》。 「心理學家臥底醫療現場」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是她除了心理學專業外,還曾考上美國的「關懷師」執照並直接到醫院去擔任「關懷師」—關懷病患的心理需求;此外,她還取得「緊急救護員」證照,隨著救護車,協助平靜傷者情緒及
    Thumbnail
    出生於清貧的彰化農村,一直努力向學,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一月十九日,節氣進入大寒,但在花蓮慈濟醫院一樓大廳,卻洋溢著歡喜的暖流。許多醫學生、醫師、護理同仁都來
    為增進台灣跨領域軟實力,培育未來生醫新創領域的領導者,臺北醫學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與臺北醫學大學BIODESIGN中心26日舉辦【2022全國BIODESIGN創新體驗工作坊-BIODESIGN+X】全國性跨界活動。會中,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主任蕭宇成將為期一年培訓的BioDesign濃縮成一日精華方法
    Thumbnail
    上週二(1/9)是我初次在【妮芙露|負離子健康寢具衣物】的【真善美成功團隊】在桃園舉辦的說明會上擔任主持人,有位相近恨晚的夥伴特地從台北來參與,會後我們一起吃晚餐。 席間,我哭了!其實我不太記得夥伴確切說的是什麼,好像是「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之類的話,讓我不禁反思「我有想要活下去嗎?」⋯⋯
    Thumbnail
    透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信託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所舉辦的會前動機式晤談工作坊(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workshop)的深入學習與實踐,擁有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博士班學生陳映竹分享對於MI的心得與感想。通過此次MI工作坊的參與,對陳映竹未來從事身體活動促進.
    在醫院與大學的知識巨塔間,郭文華以專業經驗與學術訓練自然地跨域流動,隨著衛生政策的轉折穩步前行。不管是他參與過的臨床實務、還是正在推動的素養培養、亦或持續追蹤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修法,這段研究如何成就完整,沒有遺憾人生的修行之道,其實才剛啟程。 ⠀ 而未來都將離開人世、走向此生盡頭的你我,都在路上。
    Thumbnail
    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你打算怎樣渡過? 以下這個提案如何? 五感並用地好好感受、好好享受、好好領受每一個微小而幸福的瞬間—— - 陽光穿過雲層灑落在臉上 - 聽聽室外大自然的聲音 - 聞著花香放鬆心情 - 吃自己想吃的美食 - 看到家人滿足的笑容 - 整天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Thumbnail
    以下是黃維仁博士最近113.04.02日實體講座的重點:“人生是最好的學校,愛是最重要的功課”,說明若能持續浸泡在親密關係的學習成長+SOP化=可以持續“自助+助人”喔。
    Thumbnail
    講者:孫效智(德國慕尼黑哲學院哲學博士、台大哲學系教授、基隆市政府市政顧問)時間:2023.5.3 1.孫老師分享自身的學經歷程,振聲中學(桃園人)→建國中學(加入國學社,思想啟蒙於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歷史是活的)→台大資工(號稱念「光啟係」)→入伍(每天寫五千字的情書,另至輔大旁
    Thumbnail
      學哲學在職場上到底有沒有幫助?若有,幫助是什麼?從5位曾經擔任過校長等主管職的視角,分享哲學或說人文學科在職場上的影響。座談會一共邀請了5位校長,除了中大校長周景揚(計算機科學博士),及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心理學博士)非哲學背景之外(不過黃榮村一直強調曾擔任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
    把握當下,好好相處 前言 看陳永儀的《生命這堂課:心理學家臥底醫療現場的26個思索》。 「心理學家臥底醫療現場」是什麼意思呢?原來是她除了心理學專業外,還曾考上美國的「關懷師」執照並直接到醫院去擔任「關懷師」—關懷病患的心理需求;此外,她還取得「緊急救護員」證照,隨著救護車,協助平靜傷者情緒及
    Thumbnail
    出生於清貧的彰化農村,一直努力向學,從為父親奔走醫藥費的公費醫學生,到成為花東唯一醫學院的院長。陳宗鷹以水牛般的毅力、回報社會的感恩心,不但翻轉人生,更開創出花東麻醉醫療與醫學教育的多重宇宙。  一月十九日,節氣進入大寒,但在花蓮慈濟醫院一樓大廳,卻洋溢著歡喜的暖流。許多醫學生、醫師、護理同仁都來
    為增進台灣跨領域軟實力,培育未來生醫新創領域的領導者,臺北醫學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中心與臺北醫學大學BIODESIGN中心26日舉辦【2022全國BIODESIGN創新體驗工作坊-BIODESIGN+X】全國性跨界活動。會中,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主任蕭宇成將為期一年培訓的BioDesign濃縮成一日精華方法
    Thumbnail
    上週二(1/9)是我初次在【妮芙露|負離子健康寢具衣物】的【真善美成功團隊】在桃園舉辦的說明會上擔任主持人,有位相近恨晚的夥伴特地從台北來參與,會後我們一起吃晚餐。 席間,我哭了!其實我不太記得夥伴確切說的是什麼,好像是「我們為什麼要活著?」之類的話,讓我不禁反思「我有想要活下去嗎?」⋯⋯
    Thumbnail
    透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信託成癮防制暨政策研究中心所舉辦的會前動機式晤談工作坊(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MI)workshop)的深入學習與實踐,擁有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博士班學生陳映竹分享對於MI的心得與感想。通過此次MI工作坊的參與,對陳映竹未來從事身體活動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