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第三十四則大哉問》科普寫作壓力大?2021寫作計畫。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之前有寫過關於自己為何寫作的文章,簡單介紹了自己的寫作類型跟期望透過寫作傳遞的資訊,希望對相關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喜歡我的作品,而今天要跟各位談的是寫科普文章其實會有壓力,雖然很多人會覺得科普寫作很困難、不知道怎麼開始,但就這幾年的經驗來說,科普寫作其實沒有想像中難,但確實有它困難的地方,而這個困難點就是壓力來源。最後會跟各位報告未來這一年的寫作計畫,期待之後文章的各位趕快追蹤起來!

科普寫作壓力大?

為什麼我要問這個問題?

科普寫作的簡單與困難

寫科普文章最困難的那塊
  對大家來說何謂科普文章呢?對我來說,只要是將正確的科學研究成果轉換成生活中能見的文字就算是科普文章,所以舉凡新聞報導、動物園解說牌、一句廣告台詞都是科普文章。「科普」本身並沒有各位想像中的困難,真正困難的是找到「正確的科學研究成果」,先不說網路上瞎拼胡謅的科幻故事,就連發布在學術期刊的論文也會有因為實驗設計不良、統計方法有誤、立論不清等原因,而得出錯誤推論的結果,因此做為一個科普寫手,不管是看一手資料,或是多手資料,都必須戒慎恐懼,因為大部分的閱讀者並不會去查相關資料,若是在寫作的同時沒有做好資料審核,多方比較並做出適當的結論,就難逃傳播錯誤資訊的鍋。
資料審核對傳寫科普文章來說很重要
一篇科普文章的誕生
  因此在一篇科普文章的誕生中最重要、壓力最大的步驟就是「查詢資料」,我們必須審核出正確的科學證據,如果是網路資料需要多方交叉比對,選擇描述較有邏輯的推論,最好有相關數據支撐,也應該選用本身就有資料來源的文章,而若是科學論文,就要從實驗結果圖、統計顯著性跟作者推論去判斷這個實驗結果的可信程度,有的時候雖然有些描述有問題,但還是能取用正確的那部分,或是採取相對保守的論述,另外檢視實驗設計等更基本的前提證據也有助於找出正確的科學推論。
  先確保資料來源後,接下來才是設定有趣的標題、潤飾文字內容、找示意圖等步驟,前述這些動作都紮實達成後,一篇科普文章就誕生了
統計圖表示判斷可信度的面向之一

雖然科普寫作壓力大,我會繼續寫下去

  身處於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雖然查詢資料很方便,但也因此更容易接觸到錯誤的資料,這就是我寫科普文章時,心裡壓力最大的時候,找資料的時候需要非常小心確認,有幾分證據講幾分話,絕對不當傳播偽科學的幫兇。不過,就算有壓力這麼大的部分,但每次寫新的題目都還是會讓我感到相當興奮,因為每寫完一篇就能學到更多,如果不是為了寫這麼五花八門的題材,很多資料我根本不會接觸,而且只要有人能因為看到我的文章,跟我一樣學到這些知識,這就是身為科學傳播者最大的快樂
科普的快樂,是分享的快樂

↓↓↓↓2021寫作計畫↓↓↓↓

  1. 大哉問、寶可夢生物學:維持交叉隔週發布,每篇會維持1000字以上,大哉問系列會測試開頭寫出整體摘要的閱讀效果,寶可夢系列盡可能找到跟新發表的論文相關的主題,像是寶可夢行為學L8:誰說你能偷懶?火爆八爪武師打爆偷懶的魚
  2. 寶可夢系列即將推出付費文章,內容會從電影版發想,目標是寫出60篇。
  3. 之前的月科普系列文章類型的寫作,會先搬去投稿在泛科學,目標是在寒假結束前寫出4篇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算是解一個成就)。
以上就是接下來的寫作計畫,除了這些以外,心血來潮也會寫其他類型的文章,但那些就隨機發布囉!

如果願意給予任何意見,請填寫意見回饋單↓

avatar-img
2.6K會員
182內容數
寶可夢可能是許多人的兒時回憶,但它不僅是一部卡通,裡面其實蘊含相當多的生物知識,讓我們一起從演化生物學、生態學、發育學、比較解剖學……,一起從頭到腳認識寶可夢,成為寶可夢大師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政佑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迪士尼卡通應該是不少人小時候的回憶,甚至長大後也還是很喜歡看,可是很多人應該不知道這些故事架構背後的意義,包含我自己也從來沒想過,前幾天看《21世紀的21堂課》,就有一段哈拉瑞提到《獅子王》、《腦筋急轉彎》背後的故事寓意,我覺得真的太有趣了,想跟大家分享。
外星人一直都是令人著迷的主題,看著地球上蓬勃發展的各式生命,很難不去想像有其他生命存在廣闊宇宙的另一角落,長久以來都有科研計畫正在進行,不過尋找外星生命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移民、滿足好奇心,還是想證實自己的存在?
除了實質的研究結果,學歷在各方面仍有相當的影響力,社會通常會較信任知名大學、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而偏廢小大學、小機構的研究成果。 近幾年越來越多人從事科普寫作,他們會以較平易近人的文字描述科學研究成果,這些人裡面有一些本身是科學家,有一些不是,這些人正是科學家與大眾間的橋梁。
上禮拜修一門課「跨領域思維與實作」,在教完法拉第的一生,探討了他的科學、信仰跟文學相關經驗後,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我們想一想,信仰跟科學、科學與藝術孰高孰低呢?
腦電圖藉由侵入式電極或電極貼片測量大腦電訊號而得,多年前科學家測試受試者做決定前的大腦活動發現,在做出決定的前幾秒,大腦就已經做好相應的訊號處理,因此我們的決定似乎是只純物質的決定形式,就跟電腦一樣,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但有另一派科學家則認為......
前陣子在看《虛構推理》,一部談到超自然現象、妖怪、亡靈的動漫,總共十二集兩個大事件,撇開我覺得劇情有點跳不談,最後那個有關鋼人七瀨的故事刻畫頗有意思,也讓我想起長久以來對鬼神的好奇與疑問。
迪士尼卡通應該是不少人小時候的回憶,甚至長大後也還是很喜歡看,可是很多人應該不知道這些故事架構背後的意義,包含我自己也從來沒想過,前幾天看《21世紀的21堂課》,就有一段哈拉瑞提到《獅子王》、《腦筋急轉彎》背後的故事寓意,我覺得真的太有趣了,想跟大家分享。
外星人一直都是令人著迷的主題,看著地球上蓬勃發展的各式生命,很難不去想像有其他生命存在廣闊宇宙的另一角落,長久以來都有科研計畫正在進行,不過尋找外星生命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移民、滿足好奇心,還是想證實自己的存在?
除了實質的研究結果,學歷在各方面仍有相當的影響力,社會通常會較信任知名大學、研究機構的研究報告,而偏廢小大學、小機構的研究成果。 近幾年越來越多人從事科普寫作,他們會以較平易近人的文字描述科學研究成果,這些人裡面有一些本身是科學家,有一些不是,這些人正是科學家與大眾間的橋梁。
上禮拜修一門課「跨領域思維與實作」,在教完法拉第的一生,探討了他的科學、信仰跟文學相關經驗後,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我們想一想,信仰跟科學、科學與藝術孰高孰低呢?
腦電圖藉由侵入式電極或電極貼片測量大腦電訊號而得,多年前科學家測試受試者做決定前的大腦活動發現,在做出決定的前幾秒,大腦就已經做好相應的訊號處理,因此我們的決定似乎是只純物質的決定形式,就跟電腦一樣,不是自己能決定的。但有另一派科學家則認為......
前陣子在看《虛構推理》,一部談到超自然現象、妖怪、亡靈的動漫,總共十二集兩個大事件,撇開我覺得劇情有點跳不談,最後那個有關鋼人七瀨的故事刻畫頗有意思,也讓我想起長久以來對鬼神的好奇與疑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最近盤點自己寫過的科普文章,每個月寫兩篇,不知不覺也已經累積了超過50篇的文章。寫科普文章可以幫助自己整理最新的論文資料,藉此學習新知,要回查看過的論文時也很方便。而寫文章之後也能帶來一點微薄的經濟效益,甚至目前的文章也接到一些高中國文參考書的青睞,被節錄到參考書內,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寫科普文章的心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Thumbnail
不論是剛開始創作小說還是已有一定的經驗,相信都(曾)面對同一個問題:我的小說完成不了!!(俗稱的開坑不填)或是一看到文稿便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如何下筆。其實這題我想直接回答寫就對了,不過這太水字數了,所以就有了這一篇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1. 大綱 先寫大綱, 目次結構先訂下來, 寫大綱才是最難的, 怎麼安排才有邏輯 起:誕生緣由, 開頭, 告訴大家要談什麼 承:發起年份, 延伸闡述, 舉例等 轉:web2 & web3差異, 回頭講細節 合:設計理念 (可以請GPT寫大綱, 再照著大綱把內容一一生成, 但沒有自己做,
大學生寫研究論文, 一個常見的毛病, 是不知道什麼是「清楚的段落」。 原則上,在研究論文裡面, 每一個段落要說的話, 都需要有根據有來源。 沒有根據來源的段落, 講的內容經不起推敲, 就更不可能是清楚的段落。 為了讓自己說的話清楚, 管理根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諸君。   寫大綱,實在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煩的事情啊......   小說家平常是如何工作的呢,平平淡淡、日復一日?可以這麼說,其中,大綱是幾乎每一位小說家寫作時都會借助的工具之一。   文字必然包含「內容」,因此每一個說書人勢必需要事先知道自己想表達的事物,才能將故事寫出來。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寫論文的過程以及我在寫作過程遇到的想法和困難。包括論文的章節完成進度、時間管理、專注力問題以及對文獻的閱讀。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其他也在寫論文的人。
Thumbnail
有人非常有創意,在封面上寫了這一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Thumbnail
最近盤點自己寫過的科普文章,每個月寫兩篇,不知不覺也已經累積了超過50篇的文章。寫科普文章可以幫助自己整理最新的論文資料,藉此學習新知,要回查看過的論文時也很方便。而寫文章之後也能帶來一點微薄的經濟效益,甚至目前的文章也接到一些高中國文參考書的青睞,被節錄到參考書內,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寫科普文章的心
Thumbnail
我當了記者、新聞主管、廣播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十多年,文字、口說、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常常會興起寫部落格的想法,但都是註冊後 貼個幾篇文章,然後就不了了之 如果連我職涯一開始當記者,後來當過上市公司的公關、行銷、企業高階主管,都不知道該分享什麼給別人,我相信有更多人也會覺得「我要寫什麼?」
Thumbnail
不論是剛開始創作小說還是已有一定的經驗,相信都(曾)面對同一個問題:我的小說完成不了!!(俗稱的開坑不填)或是一看到文稿便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如何下筆。其實這題我想直接回答寫就對了,不過這太水字數了,所以就有了這一篇
1. 混淆「課程專題報告」與「專題研究」: - 課程專題報告比較像是「科學作家」的工作,而專題研究才是「科學家」的工作。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是否「產生新的知識」。課程專題報告基本上是類似讀書報告,拼湊各種文獻,雖然可以寫得很廣很深,但這僅是「科學作家」的等級,而非「科學家」。 2. 不
1. 大綱 先寫大綱, 目次結構先訂下來, 寫大綱才是最難的, 怎麼安排才有邏輯 起:誕生緣由, 開頭, 告訴大家要談什麼 承:發起年份, 延伸闡述, 舉例等 轉:web2 & web3差異, 回頭講細節 合:設計理念 (可以請GPT寫大綱, 再照著大綱把內容一一生成, 但沒有自己做,
大學生寫研究論文, 一個常見的毛病, 是不知道什麼是「清楚的段落」。 原則上,在研究論文裡面, 每一個段落要說的話, 都需要有根據有來源。 沒有根據來源的段落, 講的內容經不起推敲, 就更不可能是清楚的段落。 為了讓自己說的話清楚, 管理根
指導大學生做研究專題時, 一個常見的問題就是大學生會把「課程專題報告」以及「專題研究」搞混。 前者比較像是「科學作家」,而後者才是「科學家」。 區分這兩者的關鍵,是看有沒有「產生新的知識」。 課程專題報告基本是類似讀書報告,把各種文獻拿來拼湊, 只要處理資訊的能力夠
Thumbnail
  諸君。   寫大綱,實在是一件非常非常麻煩的事情啊......   小說家平常是如何工作的呢,平平淡淡、日復一日?可以這麼說,其中,大綱是幾乎每一位小說家寫作時都會借助的工具之一。   文字必然包含「內容」,因此每一個說書人勢必需要事先知道自己想表達的事物,才能將故事寫出來。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了我寫論文的過程以及我在寫作過程遇到的想法和困難。包括論文的章節完成進度、時間管理、專注力問題以及對文獻的閱讀。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其他也在寫論文的人。
Thumbnail
有人非常有創意,在封面上寫了這一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