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1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注意力商人》| 你我之間的對話是被資助而促成的嗎?

    感謝天下獨立評論刊登此文
    這些公司建立模型來預測你的行動(來源:智能社會)
    這些公司建立模型來預測你的行動(來源:智能社會)
    Tim Wu在書中提到一個很特別的商業趨勢:「注意力被低價買進,高價賣出」。從21世紀初期的點擊誘餌興起就有發現這樣的蹤跡,透過泛娛樂的內容來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前Google軟體倫理工程師Tristan Harris在國會聽證會提到,當你連上網就會啟動一個巫毒娃娃(voodoo doll avatar),一個在網路上的你。透過蒐集這些資訊,我們可以校準、調整這些機制,直到讓這個巫毒娃娃100%與你個人吻合,如此來預測甚至修正你的行動。
    Tristan Harris (picture from Internet)
    不過真正演變成極度崩壞的商業模式則是由「社群媒體」而起,人天生就有在乎別人看法的天性,而且也會把最好的自己呈現在他人面前。很多人會在發布貼文到Instagram之前反覆修了很多次,也是在刻意營造一種脆弱、經不起考驗的美好
    然而社群網站打開了這個注意力缺口,Tristan Harris提到
    「讓你把注意力轉移到我有多少讚、分享、追蹤者,並且讓你對『在乎別人注意力』感到成癮,這將會省下很多開發軟體的費用」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來源:Netflix)
    這使用一種幾乎零成本的方式在吸引大眾的眼光,其中用的都是人性的弱點。廣告商開始發現,與其砸錢製做平面廣告不如請網紅置入、代言商品;同時,網紅也催生出了許多詞彙甚至出現了「微網紅」、「微出名」的概念,大眾與名人之間的界線愈來愈模糊,觀看者與被觀看者之間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
    這樣獲利模式造成了注意力「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現象,人們被制約成像巴甫洛夫的狗,一聽到鈴聲或震動、一看到呼吸燈閃爍、螢幕亮起就要拿起手機。Tim Wu在書中也用一個詞彙
    Homo Distractus(分心智人)
    用來表達現代人無法集中注意力的現況。美國前矽谷計算機科學家Jaron Lanier在他的著作《別被科技綁架你》You Are Not a Gadget: A Manifesto)以及演講(How we need to remake the internet)形容我們在使用的這些根本就不是社交網路了,而是應該稱呼這些公司「行為修正帝國」behavior modification empire)而他也提出了對於這種不人道的獲利模式的呼籲:
    我們不能有個社會,兩人之間的對話唯一發生的可能,是被一個想要操弄他們的第三方所資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