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主要段落分成:
1. 為什麼選這篇文章分享? 2.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3. 內容重點
4. 心得
補充:標題因為字數限制,少了「,如何拚到1600間分店?」幾個字。
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 對產業競爭的「局」,帶動思維與策略轉變
- 習以為常的早餐店,隨著市長逐漸飽和,必須重新找到定位差異化
作者想表達甚麼? - 麥味登給自己的產業定位:擺脫傳統早餐定位,轉型為早午餐咖啡廳
- 從賣早餐到注重「用餐體驗」
- 如何迅速擴大加盟店數的策略
重點內容
揚秦旗下麥味登,積極擺脫傳統早餐定位,轉型為早午餐咖啡廳,現有817間分店,要在三年內成長一倍,他們想怎麼做?
假想敵是星巴克、路易莎?麥味登沒在怕
- 麥味登全盛期曾達到千店成績
- 經過1995年開始的「品牌再造」工程後,目前有817家連鎖門市,來到第三階段的咖啡早午餐定位。
- 興櫃企業揚秦國際:
- 旗下有「麥味登MWD」、「炸鷄大獅」及「Real真•Café•Bread」等三大連鎖餐飲品牌
- 去年合併營收新台幣12.98億元,稅後淨利6,265萬元,EPS(每股盈餘)3.47元
- 麥味登直營與加盟門市貢獻92.22%營收。
- 看起來大家都有飲品、餐點,但核心價值不同,光餐點數量就有很大差異
- 相較於咖啡品牌、速食店最多僅有10~20多個餐點品項
- 麥味登主打110種現點現做餐點
- 營業時間最早從6點開始,能最先接觸到消費者
品牌改變,來自於市場競爭
- 最開始是賣蛋餅、蘿蔔糕的傳統早餐
- 接著因應健康趨勢,提供養身、無負擔的精緻早餐
- 到現在是希望讓消費者跳脫時間、空間限制,想吃東西就到麥味登享受餐點
便利商店、麥當勞等速食業強化早餐品項、數量
若僅顧守原先定位,難以持續保有競爭力
重新定位
星巴克、路易莎都是假想敵
- 麥味登有自己的優勢,能提供現點現做、平價、多元的餐飲選擇
- 台灣餐飲市場的版圖變化之大、發展之快速
不能只單看同領域、同屬性品牌競爭
- 星巴克、路易莎的分店數黃金交叉
- 路易莎去年底達到489家規模,正式超越台灣星巴克(Starbucks)的480家,今年更站上500家大關
路易莎
- 2012年推出輕食產品,成功帶動第一次分店成長爆發
- 2020年6月在旗下20家門市嘗試推出泰式冬蔭酸辣飯、川味牛楠飯,挑戰正餐商機
星巴克
- 從2016年開始在台灣推出「星早餐」時段,搶攻上班族市場
- 2020年更看好蔬食趨勢,大舉投入推蔬食肉丸三明治、義大利麵等新產品。
不怕咖啡店搶生意,麥味登的決勝點在「體驗」
- 麥味登不斷觀察市場動態,設法滿足消費者各種需求
- 顧客傾向「咖啡廳悠閒用餐感受」
- 從裝潢、飲料、音樂等不同面項提供服務
如打造不輸星巴克的裝潢店型
- 推出氣泡飲系列產品,搭配雞蛋糕當零食
- 區分早餐、下午時段,搭配專屬音樂營造用餐氛圍
- 麥味登甚至將傳統早餐店的開放式煎台移至內場
- 種種舉動都是希望讓顧客「無感」
希望讓消費者忘記自己在早餐店用餐
即便是在早餐店吃中餐、喝咖啡或吃下午茶,都不覺得奇怪
目前約有19間麥味登分店提供外帶區(to go)設計
就像超商鮮食區一樣,以開放貨架陳列各種餐品,讓趕時間的消費者有更好體驗
商品主打現點現做,約提前1小時放入櫃中
這種現象在捷運出口、商辦大樓附近分店尤其明顯
推出外帶專區後,這些店面的6-9點、11-1點兩個時段人潮都有雙位數成長
- 麥味登的發展必須基於「快速」與「高CP值」兩大優勢
從歷史經驗可以發現:
無論是咖啡廳改賣餐飲、西式速食店賣中餐,
只要品牌特性偏離核心優勢,過去都曾有失敗案例出現
像麥當勞多年前跨界日式蓋飯,需要現點現等10分鐘,顧客接受度就不高。
數位化:雲端POS系統&APP
- 麥味登是連鎖早餐品牌中投入數位化程度最高的業者之一
- 致力於協助加盟主數位轉型
- 包含推出雲端POS系統,導入旗下約450間店家
- 相較過去,總部與加盟主能同時了解顧客喜好與經營狀況
- 擁有約16萬會員,能提供線上點餐、付款功能
- 10月份,更宣布將投資上百萬元逐步導入自有支付工具MWD Pay服務
- 鼓勵顧客提前預約餐點、線上付款,或到門店消費掃碼付款
- 借助點數回饋功能,希望在2021年底前衝出百萬會員
- 就像你去ktv點歌,會看到我的最愛跑出來
希望加盟主能了解顧客消費軌跡,知道客人習慣單點蘿蔔糕,或是搭配套餐加蛋、加奶茶。
- 希望未來能透過天氣、購買頻率等條件,向消費者推播商品優惠
- 當系統發現門店業績在特定時段低於平均,則會主動發出優惠特價,鼓勵會員上門消費填補業績
成長主攻「複數店」,拚三年內店數翻倍
- 目標一個人開出3家
- 現有加盟主中約有44人是複數店家盟主
- 希望在數位化工具加持下,可比照超商店東習慣擁有多間店的趨勢
- 員工調度、可互相支援接大訂單、延長250公尺開店距離限制
- 比起同業之間互相競爭,加盟主更不喜歡都是麥味登擠在同一條街上
- 若都是自己開的店,即便依照總部規定每250公尺開店,還是可用好幾家店把整個商圈包下來。
- 希望借助資本市場力量加速數位轉型與展店速度
- 挑戰2023年讓分店數成長一倍,達到1600家
- 連鎖業就像下圍棋一樣,就圍別人,也圍自己
個人心得
大陸:餐飲外送v.s泡麵的例子
機車:電動車、燃油車v.s代步交通工具的思維發想
宵夜:雞排 v.s 其他解嘴饞的小吃店
遊戲:手遊、桌遊、pc v.s 消遣娛樂的時間
- 看這篇之前,不太能想像早餐店轉型該怎麼玩,看完就發現自己思維僵化,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改變的地方
外帶區、外帶店解決討厭等待的消費痛點
咖啡廳悠閒用餐感受:氣氛營造、餐點設計、廚房改變
延長消費時間,增加稼動率、提升資產利用率(三贏局面)
不論網路平台(uber、agoda)、實體通路(全聯、美廉社、台灣星巴克)
尤其後進市場者,更強調希望趕快將商業網遍布各地
機車行當初是否也有經歷快速擴張期?現在發展又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