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離開舒適圈,是我聽過最差的職涯建議之一!別亂逼自己的 3 個理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主要段落分成:

1. 為什麼選這篇文章分享?
2.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3. 內容重點
4. 心得

原文網址:離開舒適圈,是我聽過最差的職涯建議之一!別亂逼自己的 3 個理由

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 跨出舒適圈變成一種顯學,事實真是如此嗎?
  • 重新反思跨出舒適圈的必要性與注意項目
  • 跨出舒適圈付出的代價

作者想表達甚麼?

  • 注意人性的弱點:厭惡約束、懼怕懲罰、放大恐懼
  • 重新反思跨出舒適圈的必要性
  • 跨出時,要設好停損點

重點內容

為什麼頻繁換工作?「逃離舒適區才能更好的成長。」

處於舒適區未必是壞事

  • 舒適區最大的作用是「避風港」,讓人情緒穩定、遠離焦慮
  • 不少待在舒適區,堅持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的人,做得越久,在該領域就越獨特,也就越容易取得成功
  • 人類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是在探索舒適區以外的可能性

跳脫舒適圈的反作用力,讓人生倒退走

  • 倫敦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丹尼爾.凱布林曾總結人類大腦探索系統的三個弱點:
厭惡約束懼怕懲罰放大恐懼
  • 探索系統
並不害怕失敗,它也能承擔失敗帶來的挫敗感
它害怕懲罰,特別是當懲罰來自親密關係時,人們的探索欲會極大的降低。
  • 人一旦受到外力約束,探索系統的活躍度就會大大降低
剛到職時,激情滿滿,但時間長了,就厭煩了
受限於公司規模,很多「招式」都用不上。感覺處處受限,無法施展,就喪失入職時的熱情
  • 看到年輕人的路演,自己的創業之火也被點燃
本錢虧盡,創業失敗
家人的責備
沒有當初的探索欲望
  • 懲罰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這就是探索系統的第三個弱點,它會不自覺的放大恐懼
我們以往引以為傲的「跳出舒適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讓人類獲得了更多的生存優勢,但是過度的強調跳出舒適區是一種冒進的策略,它很容易讓人跳進能力的陷阱

不做你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

  • 舒適區喚醒探索系統有兩個方法

強化長板優勢

  • 透過成就事件法,看到自己獨特的優勢
  • 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你做過的最有成就感的三件事,以及成就感
  • 描述得越詳細越好,從這些成就事件中提煉你運用到的能力、展現出來的品質,並在以後的工作中刻意使用這項能力,使能力不斷被強化。
  • 一旦你感受到自己的優勢,你就總是會想運用它,探索系統就會被喚醒

建立危險隔離區

  • 以最小的試錯成本去嘗試新領域
  • 利用業餘時間嘗試副業
  • 設定目標:隔離區裡,可以充分證明自己。即使失敗,也不需要承擔多麼嚴重的後果。
  • 探索系統懼怕懲罰、放大恐懼的弱點會縮小,它會重新活躍起來

結論

  • 每一份工作,都無法讓你收穫一個完美的選擇
  • 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遵循核心競爭力原則
  1. 一件事100個人做,你能處在前10名
  2. 如果你能找到一兩件這樣的事,這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
  3. 擅長它,它就是你的舒適區,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它
  4. 你不再做你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

個人心得

  • 舒適區、跨出舒適區以及恐慌區
  • 短板理論v.s長板理論
  • 舒適區=經驗依賴、路徑依賴,面對科技崛起受到挑戰
  1. 醫生、律師、法官、老師
  2. 科技 x 金融、養豬、民宿
  3. ETC的故事
  • 企業的角度:相關多角化與非相關多角化
  1. google(無人車) v.s 傳統車廠
  2. 特斯拉(電動車) v.s 傳統車廠
  3. 燦坤投資金鑽咖啡 v.s 諾基亞轉型
  4. 宏佳騰從AVT跨到SC領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trick.Wong的沙龍
250會員
490內容數
一位在因緣際會之下,動了想去紐西蘭的念頭,卻陰錯陽差跑到澳洲打工度假的背包客。 脫離台灣世俗的期待,踏上打工度假的不歸路,第二人生正式在澳洲啟航。 如果人生很短,那青春就是短暫一瞬間,屬於你的第二人生,下一站在哪呢?還沒開始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歡迎來到我的澳洲故事館,分享我在澳洲的旅程故事。
Patrick.W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8
敝人在方格子推出第一號數位商品-三陽PM生涯《讀後感系列文章》之摘要筆記正式上架拉! 即便沒有買這份筆記,讀者同樣能透過筆者在方格子發布的內容,免費看到〈讀後感〉系列文章,以及筆記參考的文章出處。 內容本身無價,讀者單純買的是:筆者梳理內容與整理筆記的過程,以及出於對筆者的一份信任與支持。
Thumbnail
2025/02/28
敝人在方格子推出第一號數位商品-三陽PM生涯《讀後感系列文章》之摘要筆記正式上架拉! 即便沒有買這份筆記,讀者同樣能透過筆者在方格子發布的內容,免費看到〈讀後感〉系列文章,以及筆記參考的文章出處。 內容本身無價,讀者單純買的是:筆者梳理內容與整理筆記的過程,以及出於對筆者的一份信任與支持。
Thumbnail
2023/09/20
交通部針對台灣使用交通運具的統計,有許多面向的統計專題分析,針對機車的部分,交通部的統資料庫有釋出歷年的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由於維度眾多,本文僅分享幾個私心認為比較重要的數據供大家參考。未提及的數據,就由有心人自己去鑽研了。 至於下次的調查重點,可能就會落在「疫情前後變化」以及「電動機車」上。
Thumbnail
2023/09/20
交通部針對台灣使用交通運具的統計,有許多面向的統計專題分析,針對機車的部分,交通部的統資料庫有釋出歷年的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 由於維度眾多,本文僅分享幾個私心認為比較重要的數據供大家參考。未提及的數據,就由有心人自己去鑽研了。 至於下次的調查重點,可能就會落在「疫情前後變化」以及「電動機車」上。
Thumbnail
2023/06/29
不論是本地異動或跨縣市移動,移動方式不會只有機車一種,透過《109年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機車通勤(學)者居住與使用機車縣市比率當基準,來更進一步計算跨縣市通勤的機車台數。 最後得出結論:雙北通勤台數宛如動物大遷徙,中台灣為台中獨大。
Thumbnail
2023/06/29
不論是本地異動或跨縣市移動,移動方式不會只有機車一種,透過《109年機車使用狀況調查報告》機車通勤(學)者居住與使用機車縣市比率當基準,來更進一步計算跨縣市通勤的機車台數。 最後得出結論:雙北通勤台數宛如動物大遷徙,中台灣為台中獨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舒適圈是指人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常常採取的舒適、安逸和熟悉的環境和方式。在這個舒適圈裡,人們習慣於重複和保持現狀,很少去嘗試新的挑戰和冒險。然而,如果我們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就很難發現自己的潛力和可能性。只有跨出舒適圈,才能探索更廣闊的天地,讓自己成長和進步。 跨出舒適圈的重要性 首先,跨出舒
Thumbnail
舒適圈是指人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常常採取的舒適、安逸和熟悉的環境和方式。在這個舒適圈裡,人們習慣於重複和保持現狀,很少去嘗試新的挑戰和冒險。然而,如果我們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就很難發現自己的潛力和可能性。只有跨出舒適圈,才能探索更廣闊的天地,讓自己成長和進步。 跨出舒適圈的重要性 首先,跨出舒
Thumbnail
我們總說要脫離舒適圈,但得出的通常都是「出國看看」、「把英文學好」這類狹隘的結論。
Thumbnail
我們總說要脫離舒適圈,但得出的通常都是「出國看看」、「把英文學好」這類狹隘的結論。
Thumbnail
其實跳出舒適圈真的不可怕,可怕的其實都是自己的想像,如果你正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哪裡卡卡的,不妨參考今天文章所分享的2個專注點,讓自己拾回信心,專注自己的優點與自己的事業或人生願景,也許你會慢慢發現人生不卡了,生活變得更加自在。
Thumbnail
其實跳出舒適圈真的不可怕,可怕的其實都是自己的想像,如果你正覺得自己的人生有哪裡卡卡的,不妨參考今天文章所分享的2個專注點,讓自己拾回信心,專注自己的優點與自己的事業或人生願景,也許你會慢慢發現人生不卡了,生活變得更加自在。
Thumbnail
YC前陣子讀了一篇文章,內容中鼓勵大家要勇於跳脫舒適圈,才能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多火花。讀完後,我完全不反對這位作者的觀點,確實離開熟悉的環境,有機會帶來生活上甚至是心靈上的成長,但此時我的腦海中卻浮現一些疑問: 「跳脫舒適圈真的能夠提升自我嗎?」 「有機會成長,卻不是一定?」 謝謝!
Thumbnail
YC前陣子讀了一篇文章,內容中鼓勵大家要勇於跳脫舒適圈,才能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多火花。讀完後,我完全不反對這位作者的觀點,確實離開熟悉的環境,有機會帶來生活上甚至是心靈上的成長,但此時我的腦海中卻浮現一些疑問: 「跳脫舒適圈真的能夠提升自我嗎?」 「有機會成長,卻不是一定?」 謝謝!
Thumbnail
呈上文,沒錯,我改標題了~ 想看重點可以拉到最下面,我有總結,中間的文章只是在分享我目前的經歷 正文 舒適圈是一種很恐怖的狀態,他會把你拘束在某一個看似可以一直恆定下去的地方,但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 唯一不會變化的只有變化本身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意外的到來,也不知道,公司什麼時候倒,更不知道在你什
Thumbnail
呈上文,沒錯,我改標題了~ 想看重點可以拉到最下面,我有總結,中間的文章只是在分享我目前的經歷 正文 舒適圈是一種很恐怖的狀態,他會把你拘束在某一個看似可以一直恆定下去的地方,但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 唯一不會變化的只有變化本身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意外的到來,也不知道,公司什麼時候倒,更不知道在你什
Thumbnail
最近在整理職涯諮詢的案例,發現「諮詢時激動,諮詢後感動,然後就不動」。問題原因之一是:跨不出舒適圈
Thumbnail
最近在整理職涯諮詢的案例,發現「諮詢時激動,諮詢後感動,然後就不動」。問題原因之一是:跨不出舒適圈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文章為:離開舒適圈,是我聽過最差的職涯建議之一!別亂逼自己的 3 個理由。 1.處於舒適區未必是壞事 2.跳脫舒適圈的反作用力,讓人生倒退走 3.大腦探索系統的三個弱點:厭惡約束、懼怕懲罰、放大恐懼 4.不做你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
Thumbnail
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本次分享文章為:離開舒適圈,是我聽過最差的職涯建議之一!別亂逼自己的 3 個理由。 1.處於舒適區未必是壞事 2.跳脫舒適圈的反作用力,讓人生倒退走 3.大腦探索系統的三個弱點:厭惡約束、懼怕懲罰、放大恐懼 4.不做你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
Thumbnail
其實,為什麼一定要跳出舒適圈呢?一定很多人跟我一樣不解,畢竟這是一個「沒事找事做」的節奏…。 曾經我有一位摯友已在台灣前三大金控集團之一,長待了近12年的歲月…
Thumbnail
其實,為什麼一定要跳出舒適圈呢?一定很多人跟我一樣不解,畢竟這是一個「沒事找事做」的節奏…。 曾經我有一位摯友已在台灣前三大金控集團之一,長待了近12年的歲月…
Thumbnail
身在職場,不免俗的一定會獲得各式各樣的學習發展資訊與職涯理論,而「跳出舒適圈」肯定是近年來聲量最大、也被最多人認同與實踐的說法;但是在這同時,也有人打趣說:「老闆要你跳出舒適圈,是為了讓他自己能夠繼續待在舒適圈內。」
Thumbnail
身在職場,不免俗的一定會獲得各式各樣的學習發展資訊與職涯理論,而「跳出舒適圈」肯定是近年來聲量最大、也被最多人認同與實踐的說法;但是在這同時,也有人打趣說:「老闆要你跳出舒適圈,是為了讓他自己能夠繼續待在舒適圈內。」
Thumbnail
        舒適圈這個詞流傳十幾年了,在職場上已是陳腔濫調。尤其在業務單位,尤其在直銷領域,甚至在教會裡面,什麼「跳出舒適圈」、「不要只會躲在舒服的地方,人要不斷接受挑戰才能進步」、「年輕人不要只......
Thumbnail
        舒適圈這個詞流傳十幾年了,在職場上已是陳腔濫調。尤其在業務單位,尤其在直銷領域,甚至在教會裡面,什麼「跳出舒適圈」、「不要只會躲在舒服的地方,人要不斷接受挑戰才能進步」、「年輕人不要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