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大器可以晚成

作者: [里奇.卡爾加德]譯者: 林力敏
作者: [里奇.卡爾加德] 譯者: 林力敏
從現況出發,也是我們在教養孩子的焦慮所在。 當刻意練習的理論被證明為可行,競爭似乎越來越早開始,成功的壓力越來越大。 這導致有兩個明顯的缺點,1.市場上越喜歡年輕的天才,沒有在各項指標測驗中取得優秀成績就被視為失敗者2.即便現在的青少年相較過去沒有明顯的惡習,自殺的人數卻在增加,沒有成功的壓力導致心理的困窘。
大腦成長是一個神秘的過程,當然很多相關的疾病也可能是。在大腦尚未成熟之前,情緒反應容易會成為行為的動力,沮喪、挫折感會提升做出負面行為的主因。當大腦逐漸成熟,世界會彷彿開竅一般,找到自己的方向;要讓大腦開竅,很多國家或機構或教會採用發呆期的方式,在求學過程或是二十出頭的時候透過職能探索、旅遊、傳教,找到人生新的方向。這些短期1-2年的探索,可能反而成為將來的無限可能。 書中有幾個點可以探討: 1.成功的定義,這是很多書籍沒有辦法很明確寫出來的。因為成功是甚麼?功成名就、日進斗金是重要的,還是知足常樂是人生至福,當你定義的不同,可能就會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2.測驗原本是打破階級的方式,結果變成新的迷信。可是如果只因為等待大腦成熟,前面的競爭或測驗就是不重要的,好像也有點困窘。那我們求學的階段應該要追求甚麼?測驗是一種簡單的形式,看我們學習的成果表現如何,擺脫與他人競爭的概念,對於自我成長的追求,仍有其存在的價值。 譬如小孩學小提琴一年多,放棄練習半年,結果原本的曲目都不會了,學習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嗎?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他所表現出來的才能應該也確實是在鍛鍊大腦的表現。如果只以結果來衡量,便會覺得既然花錢學習還是會遺忘,何必花錢去學習。 所以,這部分的重點應該要在於:確實有很多年輕優秀的天才,但是,我們也要回頭審視自己究竟屬於哪一種,自己的人生終究是自己在過。也許世俗曾經由階級演變為以測驗劃分高低,不代表我們就要信服這一切,跟著用這樣的數字衡量生命的所有。 3.探索期固然確實有必要,但重點可能在於,當周邊的人一窩蜂的以某些指標或工作導向為人生目標,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所以跳脫環境、認識有人在世界的角落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得好好的,自然可以找到新的方向。 4.其實不論少年得志或大器晚成,真正的重點在於:世界的便捷導致不論我們何時都有可能重新把握機會,再度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假如這是成功的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