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台中女中,知性寫作紀錄(8)

這週介紹的書是《i世代報告》,專門探討i世代(1995年以後出生者)的人生觀、價值觀與各種認知傾向。
相較於《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主要是在談年輕世代的一些缺點(譬如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弱),並歸因於教育方式的改變;《i世代報告》則提出了全面性的、較為中性的描述,同時也涉及了年輕世代的成長環境。
而兩書都強調,年輕世代與先前世代的關鍵差異之一,在於網路科技的普及,或直接說智慧型手機的流行。網路對生活型態與人際互動,顯然有革命性的影響,而這也常被用來解釋i世代的特殊傾向,譬如心理健康的迅速惡化。
本次閱讀與寫作的文本,是比較i世代與先前世代的一個關鍵差異:
2016年的受訪學生當中,有82%表示「富裕」很重要,47%則表示「活出有意義的人生」很重要。
此一轉變絕大部分發生在嬰兒潮世代(1960和1970年代就讀大學)和X世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就讀大學)之間。千禧世代的想法基本上跟X世代在2000年代時一致,但到了i世代,重視富裕的程度持續增加,重視人生意義的程度則不斷下降。
i世代對賺大錢(贏得經濟競賽)的重視程度,甚至超越了前面的千禧世代。有說法認為經濟衰退會導致文化重整,使人更看重意義、更看淡物質,實際上的發展卻背道而馳。
1960年代經濟繁榮,嬰兒潮世代發現一畢業就能找到好工作,因此擺脫了金錢的桎梏,轉而思考人生的意義。i世代對於經濟收入並沒有那麼強的信心;他們覺得自己需要全力付帳單,包括高高築起的學 貸債台,這可能會讓他們難以投注大量時間思考生命的意義。
還有一項因素會影響一個人對財富的渴望:使用螢幕的時間。看電視和上網會使年輕人接觸到更多廣告、更多金光閃閃的財富、更少的知識刺激。一般來說,現代的電視和網路提供的是簡短、鮮明的片面觀點,和書籍相比往往缺少細緻內容。
22歲的薇薇安寫道:「我們把自己的注意力分給網路上無關緊要的東西,永遠都在被『逗樂』。我們不再關注生活,以及人生中更深層的意義,反而讓自己沉浸在一個大家只重視Instagram發文拿到多少按讚數的世界。」
大部分學生都試圖解釋「富裕」與「意義」之間的關係,並提出跟作者不太一樣的觀點。從作者的解讀來看,是認為選富裕者就不太重視意義,選意義者就不太重視富裕;但學生們比較從互補的角度,來看何者應該更為必要、更為優先。
或者也可以說,金錢如何運用、人生有何意義這兩個東西,解讀空間本來就不小,而學生們的解讀更為多元化。
譬如有人說,隨著資訊的廣泛流通,大家對於人生意義的具體實現,觀點也越來越多元。這就代表,想達成的人生意義,或說那些完成了才覺得人生有意義的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複雜,所以金錢耗費也跟著上升。
而且根據這一說法,不見得是網路科技推銷的產品,使得人們更渴求金錢,而是人們透過網路看到人生意義的更多可能,於是覺得需要更多金錢來實現它們。另外有人認為,現代社會中人們更易獲得知識與技能以完成那些有意義的事,由於多數人能把人生意義完成到某個程度,甚至預設了人生本來就有意義,所以對金錢的需求或匱乏感才會更明顯。
或許也可以說,多數人試圖說網路科技並沒有那麼糟(就算認知到網路鼓勵消費,也傾向去說網路環境可以改善,而非少用網路),但她們幾乎都同意,外在經濟環境的惡化是個重要因素。
最後,我覺得某同學的提問很有趣:「如果金錢更不易取得,人們不是應該更沮喪,容易放棄嗎?為什麼還會這麼有上進心呢?」要解釋「上進心」或「競爭心態」並不是很難,我注意的點是,「不易取得」和「容易放棄」之間的關聯性究竟有多強。
台中女中,陰,2021042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