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以耳得者不如以目而得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時間:民國九十年七月五日(農曆五月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raw-image

以耳得者,不如以目而得者。

戒德老和尚及中興嶺文介老和尚,他們倆位老和尚的法器板眼都交接得很好,而我們現在的法器,在交接上都不是很穩定。維那不只是要會唱唸,而且耳根還要利。一般維那起腔,悅眾接腔;維那在轉板時,耳根要聽大眾唱,才知道哪一位有唱錯,或唱快唱慢。像我們淨律寺以前開山的時候,融德法師當維那,他耳根很利,可能是他的兩邊耳朵都割掉了,所以比較沒有遮障。

(融德法師出家因緣看第30篇如何提升自我)

融德法師晚上都是不倒單的,他還特地到室外把褲管捲起來,露出兩條腿來餵養蚊子。他背《楞嚴經》背到吐血,牙齒痛並且長膿包,就用水果刀把膿包割開,將裡面的膿水擠一擠,穢血流出來就好了。

那時淨律寺剛好在開山,晚上若是有人帶狗來捉山豬,狗在吠的時候,他就會叫我跟他去趕狗,那時候沒有電燈,也不知道山坡地哪裡有山溪,就一直衝出去。噢!遇到他我真是沒辦法,他衝出去我只好也跟著他一起衝,不管有沒有溪流,就是摔下去也沒有關係,若是兩人不小心衝到溪裡去也沒有受傷。你看,他就是有這樣的無分別心,為了護生,沒有任何的分別、惶恐或是埋怨,所以慈心無障礙,摔到溪裏也沒有受傷。

融德法師當維那的時候,耳根特別的利,你唱錯一句,早課後他就會指出你哪個地方唱錯了,並馬上要你跪在佛前懺悔,這樣你下次才會注意、小心、不打妄想。現在你們光量寺的維那有這樣做嗎?

raw-image

我們淨律寺誦「楞嚴咒」是很快,從偈頌長行文到咒的地方,就要慢慢地加快,之後就一直加快速度,到「帝瓢南無薩羯唎多」拉平,並且越誦越有力。你若是有發心唱誦,那功德是非常殊勝的。經典裡面提到,我們早晚課誦,不只要用丹田發聲,更要用心去唱誦,音調才會和諧莊嚴,這是成就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要覺得早晚課誦不出聲音也沒有關係。我們因地發了什麼心,果地上就成就什麼樣的功德,尤其是五堂功課,結合大眾共修的力量,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你看,晚上我出去推動兒童讀經班,有時回到山上都深夜十一點多了,我也是照常在凌晨一點就起來念佛。早課唱誦的時候,我都念得比他們年輕人還大聲,他們都說被我催得沒力氣了,但我的聲音就是不覺得有什麼增減,其實是這個心在不增不減啦!

這裡有一句,「今耳得者,不如以目看讀而得者。」哪一位可以來消文?

學員消文:

今耳得者」,現在我們用耳朵聽聞所得到的,不如用眼睛看或讀。意思就是說眼睛看到的,所見到的範圍比較廣,而用耳朵聽聞,所得到的比較狹隘。例如:我們的耳朵,只能聽到現場或錄音帶(今為CD)的音聲;反觀,如果用眼睛看,就不只是看到當下,乃至於超越現場可見的景象;或是古德的書籍,我們若有因緣閱讀,都可以納受。所以用眼睛所看到的環境,乃至於我們親近一位長老或者善知識,他所講的話,跟自己平常所看的、耳朵所聽聞的,其範圍都會更寬廣一點,因為有時候耳朵不一定可以聽到,但是眼睛卻可以看到。

又如:現前所有的一切,用眼睛看的、感受到的,生活中點滴的小事或是待人處事接物,我們可以當下體悟,有所覺察;而耳朵有時有聽沒有懂,或是沒有聽進去,能夠領悟的就比較少了。

有一次,我到淨律寺請示院長,當時院長正在客堂,我看他將一箱一箱的書拿出來,要打開的時候,就找打結的地方,而且手很伶俐,一下子就打開了,並且把綑綁的繩子收拾得乾乾淨淨。

雖然,這只是一個極小的動作,但是,當下給我一個很大的啟示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必須要先看清楚『這個東西』,如果是可以再度使用的物品,就要用智慧小心處理,不要隨便糟蹋。例如包裹,不要拿到後就隨便亂割亂拆,不管是紙箱或是繩子,有時還可以再次利用。像這樣的行為、處理模式,就不是可以用耳朵聽到的。」

我舉這一個小例子,就是看個人「當下觸境」的感受,至於我們出去所看的境界,或是看別人的一個小動作,當下就可以體會,「做人」應該要怎麼做?從別人的微細心表現在行為上來體會,這個就不是用耳朵所能納受得到的。所以,我們的耳朵聽受所得到的,不如我們的眼睛所看到的。

raw-image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動作,如放一雙鞋子,乃至他人的一個動作,都是我們學習反省的境界,所以「行菩薩道,有境皆是」。不過,這個就要看一個人的修學程度,若是心越細,觀察事物就會越清晰、透徹、入微。

因為心境的境界是很深奧、很寬廣的,我們沒有那種功夫,是不能也無法體會的,因為那是境界的問題,但是,從中可以教育我們:一個人的修行,他的微細心(修德)已經到哪裡了。因此,像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及一切微細現象,都是我們的耳朵沒辦法聽聞的,也不會有人告訴我們的。

在此舉這個實例,就是說明我們用眼睛看的範圍比較廣、比較大,所以說「今耳得者,不如以目看讀而得者。」我們用眼睛所看的、所讀的,不只是書本上的,更包含日常生活、待人處事方面,還有任何一個境界,用眼睛看的,以及用耳朵聽的,都會是不一樣的。

raw-image

院長開示:

「以心為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者,知極其廣也。」怎麼解說?

學員消文:

以我們的心去認識而得到的,不如用我們的心去體悟、證悟之後,而得到的廣大、深刻。「以我們的心」,就是以我們根塵當下所得的,這個是有漏的,也是有限的。「這個心」如果覺悟真理之後,所體證的、瞭解的,就比你根塵相應的那個意識心所認知的,要更加廣大。

我們看寶靜大師的《小止觀》,它裏面講到,以我們的心而得者,這個「心」,指的是第六意識,它的作用是廣大無比的。第六意識的分別作用,在八識中的任何一識,都是以它為作用。但是,這只不過是根塵相應所產生的意識心,仍是要墮落在十八界的窠臼裡面。

那麼,依現象界所了解到的,都只是外在根塵相應的情況,其作用雖廣,然此等現象的了解,還是比較狹隘的。

如果,我們的心轉過來了,證悟心性之後,它所認知的是超越一切現象界的。所以,你的心開悟之後,所得到的是廣大無邊,而且是含攝一切諸法的,這一切無不都具足在我們這一念真心。故此,一念自性清淨心開顯即是佛性

raw-image

院長開示:這裡有一首偈,

「一念回光正智開,自然隨處現心光;萬行門中為導首,一切時中稱法王。」

第一句「一念回光正智開」

是說我們要時時念住我們的自性,若能夠回心,才是真正開顯我們光明正大的心,心能開顯光明正大,才是有智慧的人。譬如一般世間人,不會返照自己的自性,以為這世間的一切都是重要的,一直在追求物質上的享受。而這種物質享受,對我們來說,它的本質只是一種妄念。我們的自性是不生不滅的,雖然不生不滅,但一念之差,就變成輪迴的因,這對我們修行是沒有益處,是愚鈍的人。

第二句「自然隨處現心光」

「自然隨處」是指:若一念正確的話,我們自然不會隨便受到影響,不會被「轉」,這就是「隨緣不變」。「隨緣不變」,則是明而妙智覺性;「不變隨緣」,則妙而明。這「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兩句的意義就不一樣了,你們要去了解。我們現在有這個人身能出家修行,心念就是要「靈靈覺覺」,時時保持正念,將心安住在佛號上,依止於阿彌陀佛的名號功德,心才不會被外境所轉,「自然隨處現心光」。

我們若是沒有這個「靈覺」,則變成以盲牽盲,就是被境所轉

raw-image

第三句「萬行門中為導首」

在日常生活一切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我們一定要了解「生死」的重要性,要依止於正法,確確實實來修行,不要攀緣在這貪、瞋、癡三毒熾盛當中。在佛法當中,不論小乘、中乘、大乘都以最上乘度他,破「我執」為最重要

如不破「我執」,整天在那兒分別是是非非,則不能解脫生死之苦,不能離開六道之輪迴。那要怎樣破除「我」?這裏只要遵守九個字,就是「無所得、無所求、無所怕。」若「無所得、無所求」了,那還要怕什麼?要得什麼?要求什麼?本來我們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滅了,還有什麼可求可得的呢?你若「有所得、有所求」,那就是幻想,就是著相。

那你著相要做什麼?為求吃飽一點、穿好一點、工作輕鬆一點嗎?人家分配工作給你,你還要不高興嗎?所以,我們要斷煩惱、了生死,就要好好地明白這一點。

譬如一位土水師傅(台語)及一位木工,建造一間KTV,一天賺五千元;建造學校的禮堂,一天只賺五百元。正念分明的人,他要去賺五百元,不賺五千元的。

但以「有所得、有所失」來說,你的心會甘願嗎?

你若是明白「我這些錢如何得?如何去?」那你何必要得?

假若是貪得來的,那貪來之後,又失去時,這一念心要如何過日子?

raw-image

所以,世俗人的煩惱,都是從這些貪、瞋、癡來的。對吧!有一個人他是簽「大家樂」的「組仔頭」(台語),賺很多錢。他曾去寺廟發心,後來買股票,錢都被股票咬去了(台語)。他打電話來問,說:「佛祖怎麼讓他這麼困苦。」他現在怕倒閉,當他做「組仔頭」,擁有很多錢時,向人買一幅大陸的觀世音菩薩聖像,約六尺高四尺寬,值一百多萬元。嗯!你看,這個冤枉錢,就是速盡賠

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諺語:「冤枉錢,速盡賠」。不過,大家都想要賺錢,對吧!雲林縣有一位大「組仔頭」,賺十多億,現在全賠光光了。你想看看,他在擁有十多億元的時候,他的生活是如何?當那種貪、瞋、癡的生活失去之後,他要如何過日子?大家回去想一想。一天到晚就是這樣想,這樣嘆息!要貪什麼?

你們談論道場,說這個道場比較好?還是那一個道場比較好?這個道場很熱絡,而那一個道場又比另外一個道場還清涼多了,這都是很損福報的想法。殊不知,常住就是常住,一切事情都是和我們有關係的,是自己這念心在動來動去,到處攀緣,攀到最後都只是在浪費生命,損福報而已。

raw-image

最後一句「一切時中稱法王

徹悟大師說:「一句彌陀法中王」,我們刹那刹那都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法王。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的時候,他深入經藏,看了多少的經典呢?

根據《大乘方廣總持經》云:「爾時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淨命,總持諸經十四億部:大乘經典六百萬部,為大法師。...爾時無垢焰稱起王如來,臨涅槃時,告彼比丘淨命言:「未來世中,汝當護持我正法眼。」爾時淨命受教已,於滅後千萬歲中,守護流通諸秘藏。於此方廣總持法門,受持讀誦,深解義趣。...阿逸多!汝今當知,過去淨命比丘者,豈異人乎!莫作異觀,今阿彌陀佛是。」

阿彌陀佛,因地發四十八大願,是修多久?在《悲華經》中有詳細的記載,阿彌陀佛,他那時作轉輪聖王,聽我們世尊勸化,修「大悲心」,無量劫修福修慧,發願要創造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在寶藏佛的時候。

又在這之前,空王佛的時候,有四位比丘,去四方成。四位比丘,是向空中懺悔,懺到空王佛在空中傳聲說:「你們四位比丘,若要真懺,入塔內懺。」那個時候,四位比丘在塔內修懺悔,就懺到去四方成。他們已經是,又再示現作。反觀我們凡夫,就一直想煩惱,一天到晚都在煩惱、生氣。看佛陀他們是怎麼修?又怎麼來的?那我們要怎麼相比呢?

raw-image

我們說古時候,那些祖師,若要請師長剃度,是求了又再求的。現在似乎很方便,都主動招呼說:「來!幫你剃度啦!」唉!真是末落啊!現在末法時代,很少有人是自發心請求師長幫他剃度的,都是要師長跟他開示、鼓勵之後,才做個圓頂儀式而已。

那講所得,要如何得?末法,到底是什麼叫做末?

現在資訊的生活,科技越發達,越是危害人類。例如空氣,對我們人類最為重要的,但空氣卻越來越髒。還有食品,現在看怎麼吃?例如說有機的,都沒有農藥。以檳榔來說,以前我還是囝仔(台語)的時候,摘一粒咬一咬,很清甜;現在的檳榔又苦又澀。空氣污染農作物,加上濕氣一來就黏住農作物,然後就污染了。

以前的出家人東西很少,如舍利弗,被單破了做墊巾,墊巾破了做墊腳巾,墊腳巾又破了,就用來擦地板,地板巾又破了,再拿來做土牆。舍利弗是一位聖者,尚且如此,那你們現在衣服還要揀擇好的,而且還不夠?你看這整個心,都是不好的心所,自己都沒有覺照,那要怎麼修呢?

raw-image

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的時候,在《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記載:「時有大轉輪王,名曰持火。七寶具足,人民安樂。時王有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德。生年十六,從彼如來,聞是陀羅尼法本。

聞已歡喜,即於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此陀羅尼法本。未曾睡眠,亦不偃側,端坐一處。不貪財物,不貪王位,不樂自身。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諸佛。諸說法,盡能聽聞,聞已能持。愛樂修習,厭離家法。

剃除鬚髪,而作沙門。作已,復於九萬歲中,修習此入無邊入門陀羅尼,皆善成熟。善成熟已,復以此偈,廣為眾生,分別顯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億百千萬那由他眾生,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從是發心,積功累德,皆悉住於不退轉地。」此太子者,阿彌陀佛是。

raw-image

在因地,修行都是這樣,他發四十八大願來完成救度一切眾生,那我們怎麼可以說我沒辦法呢?我們只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這樣而已嗎?

現在世間的一切都是妄想,有妄想就有生滅所以我們要將所有的妄念,轉化為彌陀聖號,依止於名號功德才能得度。

就一個人的修行來說,假若你是被師長鼓勵出去參學,又希望你回來常住的;與你自己主動出去參學,之後又不回來常住的,這兩種情況,你想看看,他們的福報相差多少?《六祖壇經》中有一段記載「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成就與否就差在這裏。

所以出家人,要明白這是個很要緊的觀念。你的師父鼓勵你出去參學,你不會我慢;自己跑出去的,那是我慢貢高,這樣子就如同社會人說的「見笑返生氣(台語)」,這句話的關鍵生死門,就在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31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九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理光法師,各位法師!今天我們來研究佛法三綱: 一、是信願。信願是目標。 二、是慈悲。慈悲是動機。 三、是智慧。智慧是方法。 這是佛法的三綱,那要看我們自己來到道場求剃度,是基於那一種目標? 學員問: 院長開示: 院長開示: 學員問:
Thumbnail
2022/05/31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九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理光法師,各位法師!今天我們來研究佛法三綱: 一、是信願。信願是目標。 二、是慈悲。慈悲是動機。 三、是智慧。智慧是方法。 這是佛法的三綱,那要看我們自己來到道場求剃度,是基於那一種目標? 學員問: 院長開示: 院長開示: 學員問:
Thumbnail
2022/05/18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十四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 今天與大家共同研究「七不退法」: 第一項是大家應當經常集會,討論教法之正義。 第二項是上下和睦相處,互尊互敬。 第三項是尊崇佛之教誡,不可妄加更改,妄是妄語的妄。 第五項守護自心,以孝敬為首。 學員答:
Thumbnail
2022/05/18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十四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 今天與大家共同研究「七不退法」: 第一項是大家應當經常集會,討論教法之正義。 第二項是上下和睦相處,互尊互敬。 第三項是尊崇佛之教誡,不可妄加更改,妄是妄語的妄。 第五項守護自心,以孝敬為首。 學員答:
Thumbnail
2022/05/16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一日(農曆十一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普賢十大願: 一者、 第二是、「稱讚如來」 第三是、「廣修供養」 教務主任: 院長!魚放入台灣海峽,會再被人抓走! 院長開示: 第四、「懺悔業障」 教務主任: 院長!心若不轉,怎麼會有力?大部份都被業報纏身。 院長開示:
Thumbnail
2022/05/16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一日(農曆十一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普賢十大願: 一者、 第二是、「稱讚如來」 第三是、「廣修供養」 教務主任: 院長!魚放入台灣海峽,會再被人抓走! 院長開示: 第四、「懺悔業障」 教務主任: 院長!心若不轉,怎麼會有力?大部份都被業報纏身。 院長開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聞」即信?「見」乃信?(象山慶’23.1.31) 世人多有一種標準:「耳聞不信,眼見為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以此類推,對於淨土念佛的信,也偏重於觀想(般舟)三昧,「無量壽佛於立於眼前」,並於當下「自念佛無所從
Thumbnail
「聞」即信?「見」乃信?(象山慶’23.1.31) 世人多有一種標準:「耳聞不信,眼見為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漢.劉向《說苑.政理》:「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足踐之不如手辨之。」以此類推,對於淨土念佛的信,也偏重於觀想(般舟)三昧,「無量壽佛於立於眼前」,並於當下「自念佛無所從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自淨其意 某某師任寺務處書記,頗為信徒種種事煩惱,老和尚對某某師說:「我們出家修行是在取德,做人是第一步,對來寺裡的信徒,不論對方如何,我們將就應酬應酬,但不可以有惡意。」 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 :「看經要能解意,解意要能並行,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廣欽老和尚語錄: 自淨其意 某某師任寺務處書記,頗為信徒種種事煩惱,老和尚對某某師說:「我們出家修行是在取德,做人是第一步,對來寺裡的信徒,不論對方如何,我們將就應酬應酬,但不可以有惡意。」 老和尚在客堂對某某師開示 :「看經要能解意,解意要能並行,只有能自觀自行才是在利用經,才名為轉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倘若人們擁有好的行為,又能忠實佛法,那麼這些人將能永遠具足德行以及良善。而依著正見,我們會明白,實際上我們離佛陀並不遠,就像是與祂面對面坐一般。當我們了解法時,就在那一刻,我們見到了佛! 如果一個人真正地去修行,無論是在樹底下坐著,或是躺著,或是以其他的姿式,他都將能聽到佛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倘若人們擁有好的行為,又能忠實佛法,那麼這些人將能永遠具足德行以及良善。而依著正見,我們會明白,實際上我們離佛陀並不遠,就像是與祂面對面坐一般。當我們了解法時,就在那一刻,我們見到了佛! 如果一個人真正地去修行,無論是在樹底下坐著,或是躺著,或是以其他的姿式,他都將能聽到佛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11.06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曰: 惟人履行,不可以一酬一詰,固能盡知。 蓋口舌辯利者,事或未可信;辭語拙訥者,理或未可窮。 雖窮其辭,恐未窮其理。能服其口,恐未服其心。惟人難知,聖人所病。 況近世衲子,聰明不務通物情,視聽多隻伺過隙。 殆不可救矣。 《答魯直書》 【演蓮法
Thumbnail
《禪林寶訓》 2014.11.06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曰: 惟人履行,不可以一酬一詰,固能盡知。 蓋口舌辯利者,事或未可信;辭語拙訥者,理或未可窮。 雖窮其辭,恐未窮其理。能服其口,恐未服其心。惟人難知,聖人所病。 況近世衲子,聰明不務通物情,視聽多隻伺過隙。 殆不可救矣。 《答魯直書》 【演蓮法
Thumbnail
現在末法時代,人都喜歡問卜求神通,許多信徒都是這樣子,跑過來跑過去的,一聽說那一個地方,有什麼神通異士,就跑過來跑過去。有一個人在自己徒弟的寮房,安裝錄音機;他的徒弟說:有居士去掛單一夜,那晚講了什麼話,三個月以後,那個人就對掛單的那位居士如數說出;因為這樣,那位居士就說:「喔!這個師父有神通喔!
Thumbnail
現在末法時代,人都喜歡問卜求神通,許多信徒都是這樣子,跑過來跑過去的,一聽說那一個地方,有什麼神通異士,就跑過來跑過去。有一個人在自己徒弟的寮房,安裝錄音機;他的徒弟說:有居士去掛單一夜,那晚講了什麼話,三個月以後,那個人就對掛單的那位居士如數說出;因為這樣,那位居士就說:「喔!這個師父有神通喔!
Thumbnail
那時凈律寺剛好在開山,晚上若有人跟狗來捉山豬,狗在吠的時候,他就會叫我跟他去趕狗,那時侯沒有電燈,也不知道山坡地那裡有山溪,就一直衝出去。噢!遇到他,沒辦法,我只好也跟著他一起衝,不管有溪、沒有溪,就是摔下去也沒關係,兩人衝到溪裡去也沒受傷。你看,他的心就是這樣,沒有任何的分別、惶恐,所以摔到溪裏
Thumbnail
那時凈律寺剛好在開山,晚上若有人跟狗來捉山豬,狗在吠的時候,他就會叫我跟他去趕狗,那時侯沒有電燈,也不知道山坡地那裡有山溪,就一直衝出去。噢!遇到他,沒辦法,我只好也跟著他一起衝,不管有溪、沒有溪,就是摔下去也沒關係,兩人衝到溪裡去也沒受傷。你看,他的心就是這樣,沒有任何的分別、惶恐,所以摔到溪裏
Thumbnail
我來淨律寺開山的時候,每天都在工地忙,也不知道應該要把法器練好,真的一點覺照都沒有。有一天融德法師,他出家十幾年了,晚課時,他拿木魚給我說:「你打小木魚」。眼看就要繞佛了怎麼辦呢?接板如何接,煞板如何煞?我完全都不會。在那個時候,我起了一個分別心;經過兩個晚上的思惟,我想通過後感到非常法喜,
Thumbnail
我來淨律寺開山的時候,每天都在工地忙,也不知道應該要把法器練好,真的一點覺照都沒有。有一天融德法師,他出家十幾年了,晚課時,他拿木魚給我說:「你打小木魚」。眼看就要繞佛了怎麼辦呢?接板如何接,煞板如何煞?我完全都不會。在那個時候,我起了一個分別心;經過兩個晚上的思惟,我想通過後感到非常法喜,
Thumbnail
將耳朵變成吸音板,吸音板自身是安靜、沒有聲音的。聲音到了這裡,自然不見了。為什麼不見了?因為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只是了了分明,心理不給它回應。
Thumbnail
將耳朵變成吸音板,吸音板自身是安靜、沒有聲音的。聲音到了這裡,自然不見了。為什麼不見了?因為我不產生第二個念頭,只是了了分明,心理不給它回應。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並經過蔡師兄與多位師兄姐多次校正),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電子檔案下載: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wjgPbqyYM
Thumbnail
 以下為二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近來聽一位師兄談論到某位修行人,這位修行人年輕時非常認真修行與布施,還曾出了著名的勸世書籍,幾乎修行人都看過他的書。不過,他後來學了不該學的法門,弄得滿腦邪淫,色考沒過,最後身敗名裂。  
Thumbnail
 以下為二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近來聽一位師兄談論到某位修行人,這位修行人年輕時非常認真修行與布施,還曾出了著名的勸世書籍,幾乎修行人都看過他的書。不過,他後來學了不該學的法門,弄得滿腦邪淫,色考沒過,最後身敗名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