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2|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如果悲傷可以被練習—所謂「生死」的第一份功課《死亡與生命手記》

  該怎麼接受至親之人在妳面前承受苦痛、逐漸凋零?而妳既心疼她、又捨不得自己失去她,該如何溫柔放下?我不知道。過去的我從未能妥善面對別離,更遑論死別。但從去年開始,從前逃避的問題毫不留情地擺在眼前,讓我縱使百般不願還是必須直面凝視,人生的課題開始上演。
  這陣子以來我一直在想,當那一天真的到來時,我是否有辦法承受?我彷彿已經看見自己食不下嚥、夜不能寐的生活。於是我開始讀起談論生死的書,為即將到來、將我吞沒的巨大的悲傷,事先做一點練習。
  這本《死亡與生命手記》算是功課之一。雖然我與作者目前為止際遇不同,但一點都不減損對其悲傷的同理。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走出診間,親身示範喪偶、孤獨和哀悼的心路歷程,與愛妻瑪莉蓮共執一筆,一人一個章節地交錯寫出與摯愛別離的痛苦、面對死亡的不捨及坦然。到了中後段,瑪莉蓮撒手,只剩歐文獨自完成全書。
  書中瑪莉蓮分享,她在寫《美國人的安息之地》時,看見一則印象深刻的墓誌銘:「身後活在人心,是為不死。」讓我想起今年清明掃墓,默默紅了眼眶的自己。當時這股突然湧上的情緒令我不解,住在祠堂裡的多數祖先與我素未謀面,有幸見過幾次的,亦無深厚情感,我這般情緒是為什麼?現在想起,才明白為何多數父母如此在意死後無人祭拜?
  原來,真正的死亡,是不再被記起。所謂「祭拜」帶來的儀式感,不只幫助活著的人走出傷痛,也為死去的人帶來慰藉。而我的眼淚,或許也是一種悲傷的預演吧。
  「八十七歲,死已經不是悲劇。」對瑪莉蓮來說,重病下的她最在意的是如何「死得其時」。在經過無數的化療、數不盡的副作用折磨後,她勇敢的選擇醫助自殺。歐文從抗拒、不願面對,最後忍痛接受的心路歷程,書中鉅細靡遺。「我跟自己發過誓,絕不讓自己沒有瑪莉蓮的生活變成她的心理負擔。摟著她,我告訴她我講過一千次的話,我是多麼愛她,多麼仰慕她,我人生的成功每一分都要歸功於她。」閱讀至此,我明白這不僅是一本遭逢病痛死亡與別離悲傷的故事,更是充滿愛的一本書,是一本令人雋永、低迴的愛情故事。「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廝守至此,何其勇敢。
  在歐文獨自寫了一百二十五天之後,瑪莉蓮生前的智慧兌了現。「我懂了有些事情即使只是我一個人經歷,即使無法與瑪莉蓮分享,並不會減損其價值、趣味及重要。」感謝歐文的親身示範,讓我明白即使大師如他,在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困境及挑戰,都必須勇敢的面對和處理。如果悲傷可以被練習,只希望到時我小小的肩膀能為自己撐起塌下來的天。

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圖片載自 心靈工坊文化 FB粉絲專頁
圖片載自 心靈工坊文化 FB粉絲專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