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並不是很上心的做,面對如此成長性的生命歷程,在第一個禮拜我只草草的寫了幾條outlines,便在一週只有連續兩堂的課程最後,斷斷續續的講完了根本沒有re過的outline稿。即便老師認真聽完了並積極正向的回覆:"It is a good try!That's good for you for be the first if all students."我仍對自己的初次表現和態度感到愧疚。
時間拉到了今天,在線上上著英文會話課的我,經歷了幾次練習,不停修正自己的用辭、在小組中盡量做到最積極參與、在課程中最認真的回覆和思考。終於算是比較完整的完成了我的報告主題:語辭還算流暢、報告架構有出來、沒有笑場或停頓...我甚至是在老師詢問who wants to go first後,就積極的做先勇,努力要把最後兩堂課做到最好的自己。結束後老師也給了不錯的回覆,我存完了自己的螢幕錄影,也心滿意足的下台一鞠躬。
直到我開始嘗試將我認為完整的演講課程寫成學習歷程。俗語說漏洞始於發現,真是一點都沒有錯。我倏忽然回想起這堂會話課從一年前開始以來的每個細節:當我們準備每個project練習到一半,大家累了開始發呆休息,總會有一個渾厚而風趣的聲音不斷迴響在教室:“Practice! Practice! Do it again and again, don't stop before you're finish.”督促著我們在任務完成之前不要懈怠;每當課程適逢國定假日,放假前一個禮拜離開教室前,總會有一句耳熟的話再三叮嚀:“Do your project in your home with your friends, I will expect to see your work done after two weeks! ”這樣的告知我們認真對待自己的作業;還有每次進行小組團體練習,我們偷懶想坐著在桌上各自讀文章了事,不進行合作,這種頹廢的時刻總有一個熟悉而充滿能量的聲音播送:“Stand up to do it, don't sit down on disgusting time. Stand up and choose any place wherever you gonna go and do your practice, again and again...”一針見血的弊除我們保守型學生的通病。
我對自己一怒之下,抓回自己認為很滿意的文稿,翻到背面空白處。點開TED演講,仔仔細細的看一遍人家真正的英語講者,是怎麼編排Intro, Body and Conclusion;每個分段、小點、證據論文、故事各佔了幾分幾秒;講者如何安排Bridge 的插入與內容;演講時的動作、表情、姿態;語速快慢的變化;講者的資料援引方式與比例......全部詳實記錄後先key進原本空蕩無比的學習歷程中。把那場演講的所有細節全部列項嚴密的排好,再和自己雜亂無章的講稿從頭到尾狠狠的比過一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