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美麗與哀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居家上班,時間變多了。我把以前買過的書又拿出來細細讀了一遍,明明是同一本書,不同的時期讀起來總會有不同的心得。2015年發生家庭的變故,從父親的車禍意外,衍生出家人之間的怨懟與利益糾葛。郭強生老師的《何不認真來悲傷》,細細闡述且赤裸裸地紀錄對於自身家庭的想法,這本書對我來說算是一個救贖,許多價值觀和我不謀而合。
失戀可以找得到很多人講,可以買醉品嚐那痛心且美麗的滋味;而失親不行。家庭情況都像客製化般,一樣的人,一樣的情況卻有萬百種結論,且「清官難斷家務事」,況且家庭關係哪有存在「下一個會更好?」的假說,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在複製家庭,意識到自己的複製行為,便會又產生一連串的矛盾與掙扎,越是想要和父母不一樣,卻越難逃離,陷入『宿命』的命題中,一次又一次砍掉重練
越是逃離自己的悲傷,越是想著變好,逃避的雪球越滾越大。反而是在端詳自己的悲傷時,再次重新建構自己的樣貌,長出更堅硬的翅膀,撐起自己的世界。而我和郭老師想法一樣,只是『不得不堅強』罷了。對於“家庭“大眾認為『要幸福』才是家的存在目的,家庭的角色『爸爸』『媽媽』『女兒』這些角色被賦予的期待,更多時候是用愛包裝,但實際是被禁錮起來,我們彼此無法達到對方的期待,失望而惡言相向,甚至比外人還要陌生。
多年以後我才發現我媽媽無法當『我想要的那種』媽媽,而我也無法。
那天,剛好公司恰逢旺季忙得雞飛狗跳,已半年沒聯絡的媽媽一聲電話告訴我『明天要去醫院開大腸息肉切除,需要家屬陪同』,好巧不巧明天剛好已經安排好公司重要的項目,我很為難。不過實屬重大事項,向老闆同事交代好以後,中午特地從信義區搭計程車到三重,飛快到他身邊,連午飯都沒有吃,我很疲倦也很餓。她只顧著抱怨我『有什麼事情比我健康重要?』
一到她身邊,先是問我有沒有錢(因為想要我幫他付醫藥費),再來是如記憶中那樣開講自己的戀愛故事,飢腸轆轆的我只想趕快找點吃的。不僅沒有關心我為什麼還沒吃飯,也沒有在意我到底是怎麼來的,晚一點又要怎麼回去,明天又該怎麼搭配。任性地在開刀前堅持要抽一根菸才要去開刀房,醫院的廣播已經連續廣播好多次了,我氣急敗壞的催促她趕快去換衣服,躺病床上。沿路到開刀房的路上,她還是在他自己的小世界裡持續說著愛情帶來的點點滴滴以及少女般煩惱
我邊推著她的病床,邊靜靜聽著她的一切,突然覺得『媽媽的世界沒有我耶』。而這些自顧自的說話彷彿我也習慣了,當開刀房打開時,她轉過頭來向我說『我突然覺得緊張了』就進去了。開刀房外的我,思考這一整天的奔波與辛苦,等等還得去領錢,張羅她的住院用品...
『她一直都是這樣啊』(這些年的矛盾突然得到了答案)
把『想要媽媽關心』『想被愛』的期待抽離了以後,我才發現是我一直沒有好好認真去看媽媽的樣子,而總是被自己的期待傷害。就在那片刻,我可以原諒她沒能給回應我的期待,也能原諒自己想要被父母愛的渴望。既然知道自己的期待,也既然已經長大了,收回期待,沒有情緒,只有真正接受,很平靜很平靜地。
家庭的樣貌不是只有『幸福快樂』才是終極目的。我的家就像是情緒訓練所,人性深度學習之旅。父母也不見得都是在『準備好』當父母的時候才有了孩子,更多時候,也是邊做邊學。他們深怕傷害我們,但又顧不好自己了,他們也是他人的孩子,如果我能做得到多一點的包容,我會選擇這麼做。但是做不到,我也不會逼自己被道德勒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會員
3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鬧鐘響起的那一刻,穿起昨天準備好的衣服,拎起已掛在門口的包包,用最短的時間出門。職場的生活,佔據了大半的時間,狗屁倒灶的事情,有時吃不下飯常常失眠,沒有自信,一天又一天過去了,想起那個自由自在的自己,明明是同一個靈魂,卻有著不同的重量。
故事1:出社會後因為健身的關係,自己開始學著做菜,學習吃原型食物並減少調味料,確定自己對於肉腥味特別敏感,有時甚至聞到肉味感到噁心,因此慢慢朝向素食主義者前進。公司的午餐通常都會一起訂便當,於是我會訂「素食」,那天我的同事K,看到我拿著素食便當就說了一句: 「幹嘛吃素?有肉幹嘛不吃,你傻子嗎?」
今天上午腹部感到一陣很強烈的撕裂痛,痛到我直接吞了止痛藥,接著我自己在大雨中招計程車去檢查,再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家。回家的路上,腦中浮現醫生叮囑的話,三天後還要再回來檢查一次,還是有問題就轉大醫院,伴隨著不安緊張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家裡,病懨懨的覽懶躺著。 腦中第一個想的問題是,如果我需要動手術的話
生活受到很大的改變,街上的人變少了,也不用到辦公室看到同事與主管,現在這樣的生活很像自由工作者,偶爾遠距討論一下事情,工作時間界線也變得模糊,可以睡到中午,工作到晚上,可以丟中午的垃圾車,時間變得自己掌控,這樣的日子心理的壓力也變小。 因為辦公室是開放型的,所以上班的時候常常會聽到(我做主管前面)後
這一本書主要吸引我的原因是因為書背簡介提到「想談戀愛這種病,養隻貓就好了」。沒錯!如果我們需要陪伴,為何不養隻貓,簡單省事,不用各種磨合,既能抱著睡、又能在產生各種爆笑趣事,養過貓的都知道,貓咪是全世界最爆笑的動物。而這本書的內容依照作者本身的經驗及價值觀,淺顯易懂的寫作風格,如同一位好閨蜜對妳傾訴
最近開始很少寫作,也很少有自己的私生活。大部分都在工作,自從10月開始辦座談會開始發現自己難以入睡,甚至捱到半夜最後一次看鬧鐘已經是4:30(早上還得起床上班)。 自己的情緒很濃厚,很多時候工作已經不只是工作,小心翼翼的上班,敏感的性格,表裡不一的自己,隱隱約約堆積成一種文明病。我開始很難入睡,上班
從鬧鐘響起的那一刻,穿起昨天準備好的衣服,拎起已掛在門口的包包,用最短的時間出門。職場的生活,佔據了大半的時間,狗屁倒灶的事情,有時吃不下飯常常失眠,沒有自信,一天又一天過去了,想起那個自由自在的自己,明明是同一個靈魂,卻有著不同的重量。
故事1:出社會後因為健身的關係,自己開始學著做菜,學習吃原型食物並減少調味料,確定自己對於肉腥味特別敏感,有時甚至聞到肉味感到噁心,因此慢慢朝向素食主義者前進。公司的午餐通常都會一起訂便當,於是我會訂「素食」,那天我的同事K,看到我拿著素食便當就說了一句: 「幹嘛吃素?有肉幹嘛不吃,你傻子嗎?」
今天上午腹部感到一陣很強烈的撕裂痛,痛到我直接吞了止痛藥,接著我自己在大雨中招計程車去檢查,再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家。回家的路上,腦中浮現醫生叮囑的話,三天後還要再回來檢查一次,還是有問題就轉大醫院,伴隨著不安緊張的心情,回到了自己的家裡,病懨懨的覽懶躺著。 腦中第一個想的問題是,如果我需要動手術的話
生活受到很大的改變,街上的人變少了,也不用到辦公室看到同事與主管,現在這樣的生活很像自由工作者,偶爾遠距討論一下事情,工作時間界線也變得模糊,可以睡到中午,工作到晚上,可以丟中午的垃圾車,時間變得自己掌控,這樣的日子心理的壓力也變小。 因為辦公室是開放型的,所以上班的時候常常會聽到(我做主管前面)後
這一本書主要吸引我的原因是因為書背簡介提到「想談戀愛這種病,養隻貓就好了」。沒錯!如果我們需要陪伴,為何不養隻貓,簡單省事,不用各種磨合,既能抱著睡、又能在產生各種爆笑趣事,養過貓的都知道,貓咪是全世界最爆笑的動物。而這本書的內容依照作者本身的經驗及價值觀,淺顯易懂的寫作風格,如同一位好閨蜜對妳傾訴
最近開始很少寫作,也很少有自己的私生活。大部分都在工作,自從10月開始辦座談會開始發現自己難以入睡,甚至捱到半夜最後一次看鬧鐘已經是4:30(早上還得起床上班)。 自己的情緒很濃厚,很多時候工作已經不只是工作,小心翼翼的上班,敏感的性格,表裡不一的自己,隱隱約約堆積成一種文明病。我開始很難入睡,上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瘋人說》這本書是在講,作者(穆戈)在當精神病院的實習醫生時,與精神病患之間的故事,總共有十七個章回,其中「請幫幫我媽媽––雙重人格」這章回讓我特別有感,特別想寫成讀後心得,我記得當時我看完這章回時,心裡悶悶的,很想哭,特別想把心得寫下來。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Thumbnail
《瘋人說》這本書是在講,作者(穆戈)在當精神病院的實習醫生時,與精神病患之間的故事,總共有十七個章回,其中「請幫幫我媽媽––雙重人格」這章回讓我特別有感,特別想寫成讀後心得,我記得當時我看完這章回時,心裡悶悶的,很想哭,特別想把心得寫下來。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通過離婚、有小孩和母親同住的生活經歷,開始尋找真正的自己。作者自省過去的選擇,並且決定要過一種不被社會期待的生活。這是一個關於自我覺醒和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