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會議後的待辦事項、真的都是屎缺嗎?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相信各位PM們剛加入任何新的組織時,都要渡過一段跟在資深PM後頭去開會的日子,貼心一點的前輩會指導自己開會的眉角,但大部分時間就是進去做會議記錄跟執行會議結論的角色。
而會議結論中常常是去宣導、去調查資料、去整理資訊這類的後勤工作才會交代給後輩。甚至在步調更快的公司裡,表現上手的後輩很快就要直接面對客戶去解決客戶的問題了,所以從後勤到前線的分界點其實是很模糊的。
因為會議的本質就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拿來教育訓練的,所以想利用會議來成長卻適應不良是可預期的,而且前輩也是每天被會議疲勞轟炸到無暇他顧啊。
既然有關會議的「學習跟教學」,我自己走得坑坑巴巴、我就時常在想:如何讓PM迅速了解會議的本質跟上手呢?畢竟PM會議超~級~多~的~
我當時當後輩時、有一次聽到前輩主管對我整理出來的資訊回憶起來:「當初會議中是討論到什麼?為什麼要整理這份資料啊?」
會議中三本柱相當重要喔!

針對被指派的Action Items去全力達成、卻評價很差...

老闆覺得會議中已經講很清楚了、但你做出來的成果卻沒有讓他很清楚。
這類事情我前陣子才發生過一次喔、大老闆無奈地在電話中說:「我不是會議中講得很清楚了嗎?」
其實我發現主要問題是「不敢問」,問也不應該亂問,最最重要的就是問要解決甚麼問題【Why】。
當我們不清楚要解決甚麼問題如何在可控風險下有效率處理【How】,就造成很多資料整理類的工作並沒有緊扣著要解決的問題,淪為「知道很好」【Just Nice to Know】的資訊,沒辦法幫助達成需求、解決問題。

無效率的會議會隨著你越來越會解決問題成為你致命的弱點

隨著處理問題的經驗越來越豐富,你有一天一定會成為一位獨當一面的PM,那代表你會成為因為有必須解決的問題而召開會議的人,這時候你面臨到的問題是「我該邀誰來開會呢?」
我會建議邀請來會議的成員要重視的是角色別而不僅是部門別(雖然大致上他們很難區分),我稱他們為會議三本柱
  • 知道要解決甚麼問題的角色、通常是擁有需求資訊來源的人,如果是客戶的需求,很多時候是【PM或Sales】擔任這個角色
  • 擁有資訊跟解決工具的角色,我會叫他【Information Hub/Provider】,通常會是公司內部的專家
  • 最後一位是決策者【Decision Maker】,通常是解決工具跟方法的成本負擔者主管,簡單來說就是他可以決定要不要花這時間、人力、金錢的頭兒。
不管是內部會議或是外部會議,只要缺少其中一位角色,基本上就可以預期這場會議屬於資訊交流〈聊天?〉的屬性,應該無法得出可落實的行動。
比較困難的是跟客戶的會議中,實質上的Decision Maker有時候要花點心思才能找到,千萬不要先入為主地覺得對方職稱最高的主管一定就是跟自己業務範圍相關的決策者。
所謂有效率的會議不是講話快或是會議時間很短而已、而是以上會議三本柱這三種角色都存在,而且資訊傳遞的順序由「知道要解決什麼問題」的人傳給「有解決方法」的人再彙整給「決策者」決議,以上就是符合【Why→How→What】的思考邏輯然後執行下去

當然現實的會議不會那麼輕鬆和樂

巴菲特:「如果你加入撲克牌局二十分鐘還不知道誰是輸家,那麼你就是輸家!」
會議很難「學習跟教學」,會議裡的人物角色有時更會隨著發言的過程產生變動〈PM也可能暫時變成Information Hub〉,所以過程中你要很仔細聆聽每個人的發言,這也是為何難教學的地方,前輩很難在我們身邊像球評一樣分析這個射門有多精彩!都是靠個人的天賦跟特質成長著。
有些事先準備功課會讓你更好上手會議的理解,進去每場會議前就要知道這場會議即將討論要解決的問題跟每位參與成員的背後需求是什麼?身為PM要合理的處理那些「知道很好」【Just Nice to Know】的資訊收集要求,不然你的會議代辦事項上就會有很多屎缺!
專業的PM必須在過程中藉由不斷地問對問題,協助每位參加會議的人聚焦在要解決的問題上,我看過很多一流的PM開會,那種感動至今都很深深刻印在腦中,這也是我為何想寫下這篇文章的理由。
會議中總是會產生新的要做的事,即便根據我們以上的原則去落實,已經盡量減少無用的行動了,但有新的事要做就代表壓力會上升,這方面的壓力對很多PM來說是相當難承受的,因為他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去讓好事發生;他必須說服專家們、他必須排序每人背後的需求、他必須助攻自己夥伴、他甚至必須拔出背後的箭往前走...

以下的會議決議跟代辦事項要注意什麼?

  • 界定權責:這要負責承擔成本的決策者【Decision Maker】存在且同意,切記不要把工作跟責任指派到一位不在場或是沒決定權的成員身上。如果你的會議中都是沒決定權的人,那就是三本柱沒到齊,本來就不該期待會有行動產生。
  • 設計流程:切記權責相符的原則,千萬不要設計出有權無責,讓功能性部門擔任純顧問職的角色。PM還要不斷地回頭去確認這套流程有解決我們原本在討論的問題嗎?還是早就離題了?能自動化起來嗎?導入新流程會衍生新的風險嗎?
  • 難以歸屬需平行單位合作的專案:把公司最高的需求抬出來,讓制高點更好一點。可以幫助大家聚焦如何解決問題,而非大家花時間去想各自遇到的困難;聚焦完畢後、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都是需討論怎麼克服,而不是如何放棄。

研發人員轉職PM的心理準備

PM的原罪:功能性部門都可以只針對解決工具跟方法【How】來討論:「以前沒這種經驗耶」、「不是我們負責的喔」。只有PM不能只針對【How】來想事情
PM的貢獻:PM常是那唯一且最了解要解決什麼問題【Why】的人,有他不斷協助大家聚焦,跟他合作總是覺得得到新資訊非常有效率
這與許多研發人員跟專家過去習慣擔任的角色完全不同,但優點是許多研發同仁邏輯很不錯,在會議中更能協助聚焦的工作,不會隨著討論而發散。只要心理準備準備好了,我相信不管過去是什麼職務的同仁都可以很輕鬆勝任PM這個角色的。

商科PM是擁有十餘年以上經驗的IC設計業PM主管,如果覺得我的文章有一點點幫助,請記得按下追蹤跟「免費連擊下方5個讚】喔。
《免費註冊一般公民,推薦人請填tomatochuan喔,好人一生平安呀!》。
如果願意每月贊助150元,鼓勵更多的創作,歡迎用此連結加入Likecoin讚賞公民。 這裡的文章跟資料主要是為了以下需求所設計、歡迎追蹤跟轉發(請務必標示出處) - 經常會遇到學弟妹詢問面試技巧
- 準備公司新進人員的內部教育訓練
- 面對組織內中階主管的晉升培育計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7會員
59內容數
針對PM職涯五個階段更深入淺出的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商科PM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難道職場上大家真的都那麼勢利眼嗎?   我:「我看一下你發的信件好嗎?」看了幾句、我馬上就懂為何Y君這類工作者總是得不到回饋了
灰階思考中呈現的思維,不是僅用於投資理財那麼簡單;而是一種較為成熟的人生觀,在我知道作者謝孟恭(股癌主委大大)的年紀與經歷後,更是對其如此早熟的思考系統感到敬佩。
本來期待玻妞從此可以擔任灰姑娘角色、沒想到... 每當我喊"要拍囉~"、她大小姐才會動一下...
為什麼非理工科系畢業的新鮮人要進入科技業當PM? 1. 科技業普遍起薪較高、待遇較佳 2. 對新鮮人來說,PM似乎有種儲備幹部的尊榮感 3. PM對於新鮮人來說是很快擁有全局觀的職務,這對於有心往管理職前進的商管院相關科系畢業的新鮮人來說,的確是相當適合的職涯規劃
難道職場上大家真的都那麼勢利眼嗎?   我:「我看一下你發的信件好嗎?」看了幾句、我馬上就懂為何Y君這類工作者總是得不到回饋了
灰階思考中呈現的思維,不是僅用於投資理財那麼簡單;而是一種較為成熟的人生觀,在我知道作者謝孟恭(股癌主委大大)的年紀與經歷後,更是對其如此早熟的思考系統感到敬佩。
本來期待玻妞從此可以擔任灰姑娘角色、沒想到... 每當我喊"要拍囉~"、她大小姐才會動一下...
為什麼非理工科系畢業的新鮮人要進入科技業當PM? 1. 科技業普遍起薪較高、待遇較佳 2. 對新鮮人來說,PM似乎有種儲備幹部的尊榮感 3. PM對於新鮮人來說是很快擁有全局觀的職務,這對於有心往管理職前進的商管院相關科系畢業的新鮮人來說,的確是相當適合的職涯規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會議,這個職場中不可或缺的溝通橋樑,卻常常讓人感到焦慮和困擾。究竟如何才能讓會議變得高效而有意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會議高手"。 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召開的會議,卻變成了無休止的爭論或是毫無結果的閒聊。更糟糕的是,有時候會議結束後,參與者們反而
在專案管理中,如何有效經營利害關係人是確保專案成功的關鍵。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些技巧,包括識別利害關係人、設定期望、保持良好溝通及找到共同利益等策略,幫助讀者在專案中建立良好的關係,減少誤解和不必要的驚喜,最終達成專案目標。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專案經理在專案管理中與不同角色進行溝通和談判的藝術。通過定期會議和主動傾聽建立團隊信任,定期更新和展示同理心管理客戶期望,雙贏思維和充分準備協調三方合作夥伴,以及數據驅動的簡潔匯報獲得高層支持。案例展示靈活應用這些策略,確保專案按時按質完成。
Thumbnail
會議,是許多中小企業最喜歡做的事情。 曾經看過一個團隊一周最少開7-10個會議,有時會更多,最後的結果大都議而不決,不斷地探討特殊個案的解方,或是調整企畫內容去符合某些小眾的需求。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在職場的日子上,我們有多少企劃、多少的專案提報,總是過不了上面主管、頂層老闆的首肯。
Thumbnail
專案經理想要在職涯中脫穎而出,必須具備批判思考、溝通協調和同理心等關鍵要素。這些能力可以幫助專案經理精準地辨別問題、掌握正確的方向,以及讓團隊願意和他一起努力。持續地在批判性思考、溝通與協調、及換位思考這三個關鍵上學習與累積將會使專案經理在職涯上更順利、更有成就感。
Thumbnail
以前看到有書或是課程教人家怎麼開會,心裡都忍不住OS疑問:「這也需要學習?」隨著開會次數增加,這才發現台灣人真的很愛開會,矛盾的是會開的越多,就越不會,因為多數的開會都是無效,到底怎麼樣開會才能精準又快速呢?
選商會議最重要的三件事: 1。 讓與會的主管和使用者在最短的時間裏瞭解系統功能。 2。 讓與會人員有初步的互動機會,瞭解對彼此的基本看法。 3。 評分,建立一張表格來評分。 經由評分,就有比較客觀的依據來選擇專案成員最希望合作的廠商。 確定議約廠商後,就進入議約階段。
Thumbnail
本文探討專案管理的真正意義,以及專案經理真正的價值是什麼。同時討論專案經理必修的最重要技能。
kick off meeting啟動會議是什麼?有什麼用?我們可以怎麼開展kick off meeting?跟著我們一起8步驟學會規劃啟動會議!通過不同類型的kick off meeting 範例分析進行學習,掌握啟動會議每一流程!更有高效會議規劃工具推薦,一鍵生成會議紀錄!
會議,這個職場中不可或缺的溝通橋樑,卻常常讓人感到焦慮和困擾。究竟如何才能讓會議變得高效而有意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討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會議高手"。 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明明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召開的會議,卻變成了無休止的爭論或是毫無結果的閒聊。更糟糕的是,有時候會議結束後,參與者們反而
在專案管理中,如何有效經營利害關係人是確保專案成功的關鍵。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些技巧,包括識別利害關係人、設定期望、保持良好溝通及找到共同利益等策略,幫助讀者在專案中建立良好的關係,減少誤解和不必要的驚喜,最終達成專案目標。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專案經理在專案管理中與不同角色進行溝通和談判的藝術。通過定期會議和主動傾聽建立團隊信任,定期更新和展示同理心管理客戶期望,雙贏思維和充分準備協調三方合作夥伴,以及數據驅動的簡潔匯報獲得高層支持。案例展示靈活應用這些策略,確保專案按時按質完成。
Thumbnail
會議,是許多中小企業最喜歡做的事情。 曾經看過一個團隊一周最少開7-10個會議,有時會更多,最後的結果大都議而不決,不斷地探討特殊個案的解方,或是調整企畫內容去符合某些小眾的需求。  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在職場的日子上,我們有多少企劃、多少的專案提報,總是過不了上面主管、頂層老闆的首肯。
Thumbnail
專案經理想要在職涯中脫穎而出,必須具備批判思考、溝通協調和同理心等關鍵要素。這些能力可以幫助專案經理精準地辨別問題、掌握正確的方向,以及讓團隊願意和他一起努力。持續地在批判性思考、溝通與協調、及換位思考這三個關鍵上學習與累積將會使專案經理在職涯上更順利、更有成就感。
Thumbnail
以前看到有書或是課程教人家怎麼開會,心裡都忍不住OS疑問:「這也需要學習?」隨著開會次數增加,這才發現台灣人真的很愛開會,矛盾的是會開的越多,就越不會,因為多數的開會都是無效,到底怎麼樣開會才能精準又快速呢?
選商會議最重要的三件事: 1。 讓與會的主管和使用者在最短的時間裏瞭解系統功能。 2。 讓與會人員有初步的互動機會,瞭解對彼此的基本看法。 3。 評分,建立一張表格來評分。 經由評分,就有比較客觀的依據來選擇專案成員最希望合作的廠商。 確定議約廠商後,就進入議約階段。
Thumbnail
本文探討專案管理的真正意義,以及專案經理真正的價值是什麼。同時討論專案經理必修的最重要技能。
kick off meeting啟動會議是什麼?有什麼用?我們可以怎麼開展kick off meeting?跟著我們一起8步驟學會規劃啟動會議!通過不同類型的kick off meeting 範例分析進行學習,掌握啟動會議每一流程!更有高效會議規劃工具推薦,一鍵生成會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