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7/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梅根會客室|我想做「沒什麼用」的人

實用主義當道

先前我在進修藝術治療證照時,一天到晚忙個案實習到不可開交。有天和我媽通電話,她聽完後,帶著熟悉又不以為然的口氣問:這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
當下讓我想起以前年輕時,有很多想做的事,但往往被爸媽無情的質疑:
“我想要學畫畫”
“畫畫有什麼用?能賣錢嗎?”
“我想要做美術館導覽員”
這有什麼用?能賺錢嗎?”
在做個案職涯規劃諮詢時,常聽到他們想要追求自己的目標,卻遭到親友們「關心的靈魂拷問」,造成內外的矛盾:”你都幾歲了,還要出國念書,有什麼用?””插花有什麼用?能賣錢嗎?””畫漫畫有什麼用?””陪留守小孩念書有什麼用?””玩遊戲?這有什麼用?”⋯⋯
是不是覺得這些話很熟悉或似曾相識?

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和”有沒有用”這個詞在打交道。習慣以”有用””沒有用”來做對待人事物的判斷。在工作上,如果無法立刻產出成果,或是眼下看不到短期利益,就是”沒有用”。

人生,不是拿來「用」的

我曾在一篇文章裡看到主持人蔡康永講到台灣爸媽最愛問的一個問題:這有什麼用?
他提到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我的成長,讓我相信: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大都沒有什麼用:愛情 、正義、自由、尊嚴、知識和文明,這些一再在灰暗時刻拯救我、安慰我的力量,對很多人來講”沒有用”,但我卻堅持相信,這些才都是人生的珍寶,才經得起反覆的追求。”
著名的經濟學家梁文道先生曾說過: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你才是自己人生的設計師

蘋果電腦創辦人Steve Jobs 最為人知道的經歷之一:他放棄了 “有用”的專業去聽美術課,研究怎樣作出最棒的印刷字樣。當時看來「沒什麼用」,卻讓他在設計蘋果電腦時做出了「最美的字體」,成為獨一無二的產品。
我曾經學過看似「沒什麼用」的油畫課,卻在創作過程得到心靈慰藉,度過很多次難關。在藝術領域耕耘多年,意外找到了我的另一個斜槓專業:藝術治療。幫助更多像我遭遇同樣的經歷的人,在面對人生難關時,能夠自己找到力量去面對度過,並以此得到平靜。
在職涯規劃諮詢中,我常會分享一些觀念給迷惘的人:在未來的世界裡會有更多創新、現在無法想像的角色出現。如何面對這樣的變動?與其隨波逐流去學「有用」卻不喜歡的事或工作,不如找到自己喜歡並願意投資的事,即使看似「沒有什麼用」。但假以時日,它會以不同的形式發揮作用,為你的人生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Photo Credit: Photo by Jojo Yuen (sharemyfoodd) on Unsplash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