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也好,做菜也好,都得靠自己學習」《村上春樹先生,一起用餐吧!》
七月中旬和八月上旬,分別辦了兩場線上職前訓練給實習生,期待藉由這兩場課程提升實習生進入現場的接案概念與功力。第一場相對活潑,除了介紹基本的現場治療概念、彼此透過活動互相熟悉,我還邀請過去互動良好的實習生們回來向新人們介紹環境及注意事項。時間根本不夠用。
第二場不好再邀請前任們出現,但我選了兩集PODCAST(見上集
User Friendly 說明),想藉由不同人的提問來引發每個人反思背後的思考邏輯。當然這個我自以為立意良好的職前訓練,踢到鐵板也是正常 —— 只不過,這個正常很難接受 —— 有兩位在國外的實習生沒有出現,其中A事前告知國外課程調整(是說,美國人喜歡加班到晚上嗎?),另外一位B則無聲無息沒有回應也沒有出現。
忠於職前訓的安排流程,我在群組裡呼叫@兩位實習生,也要求他們在群組裡提出問題給大家,並在3天後提交個人心得。兩位實習生皆順利提出問題,卻在8/7時限未能提交心得。
諮商歷程,簡單來說,一位受過專業的人員以其對來談者的評估,協助對方緩解其困擾。
打個比方好了,我在一個烏漆嘛黑的屋子裡,打算讓這屋子重回光明。屋子裡有什麼呢?說真的我並不清楚,但是以我的經驗及認知,屋子會有四面牆壁,然後我只要伸出手摸到牆壁後,然後在舉臂30公分的地方上下移動、慢慢摸索,通常是摸到了牆壁上略微突起、有點斜度的物件,可以按下去的話,那麼往往就會開啟屋子裡的電燈,讓這裡重見光明。就一般的情況來說,這方式通常有效。這整個過程涉及到我的肢體動作、身體經驗的掌握度,以及我對房屋構造、電路配置的一般概念。
然而,每個屋子的構造及大小,多多少少都會有所不同,屋子的電器配置也不盡相同,甚至屋裡有沒有安裝電燈,或者是整間屋子有沒有電力供應,可能都得要我摸索許久找到開關之後,才有辦法進一步反向思考:為何找不到開關、或是按下開關沒有亮燈。
當然,實際上的諮商歷程遠比這個複雜多了,因為要從一個人所帶來的困擾,反向思考其發展歷程,是一場不斷抽絲剝繭、重建現場、解構脈絡、發展個人獨特意義的來來回回,期間所投入的,不只是個人的認知,甚至是身體表情衣著氣味乃至環境文化…諸多因素同時迸現,最後可能匯集成為一句話,「那真的很不容易」、「難怪你會這麼委屈」、「真是很不甘願」,進而讓來談者卸下心防放掉憂慮,往更深的自己前進 —— 屋子不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當我見到兩位實習生被我呼叫@卻只有已讀而不回應、拖過8/7而8/8回應時,這中間顯然出了什麼問題:要不是我的說明文字不夠清楚,要不他們對於文字理解程度不佳,要不他們不把實習要求放心上…在一切都不明朗的情況下,我再度在群組要求兩位,一樣是採用呼叫@,在台灣時間8/11 18:00 前,就漏失訊息、錯過時間的行為以及個人過往生命經驗或內在心理動力,交來2000字的反思。若仍未交,因為實習契約之故無法放生,我會給予不及格的分數。
仍然是已讀。群組裡的所有實習生都讀了而沒有任何回應。
原來開關在我自己身上:我提早在 8/10 18:30 將兩位實習生移出群組,發了篇給人思省給其他人,結果在 8/11 下午兩點前收到兩位實習生的信件後,才清楚意識到自己對於已讀不回有多大的不安與在意,一如
STILL FACE影片中的孩子……
最後,我在群組裡向大家對不起,也個別發信給兩位實習生致歉,邀請他們再回到群組來。
「已讀不回」、「我已讀你的已讀」難不成這變成3C世代回應人的方式了嗎?
那些心理學宗師們所謂「關係」是治療礎石已經不再適用於這個時代,開始崩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