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老婆切完蘋果後,將蘋果拿到客廳,準備一邊看電視一邊享用。結果,端至桌上時,一不留神,老婆將盛裝蘋果的器皿翻倒,蘋果散落一地。正在剪指甲的我看到後,立刻幫腦婆將水果拾起,並請她去廚房拿濕抹布過來,趕快把地板擦乾淨。一番折騰後,我坐回沙發繼續減我的指甲。將水果洗乾淨的老婆回到客廳後,刻意地把頭湊過來看著我。
我:「怎麼了?」
老婆:「你竟然沒有念我ㄟ!」
我:「難道妳想被我念?被虐狂喔?」
老婆:「不是啦。因為以前在我家,如果我耍蠢,我媽都會念我一下啊!所以,你沒有念我,害我有點不習慣。哈哈。」
後來我想了想,我在想,這可能跟我的家庭經驗有關。
我的老母是一位對家庭衛生清潔極度講究的家庭主婦。小時候,有次我倒紅茶喝,一不小心,紅茶溢了出來。剛好,被進廚房的老母看到。我老母二話不說開始念我,說我怎麼這麼不小心,長那麼大了連倒杯紅茶都倒不好(其實那時候我才小學一年級)。但後續罵了什麼我忘記了,我只記得罵得有點久,害我當下不曉得怎麼回應,只能呆在那被罵。但也因為罵得實在有夠久,罵到都長出螞蟻了,可我老母還沒有要罷手的意思。正當我開始想說點什麼回擊老母時,老爹出現了。
老爹示意老母停止碎念後,浸濕抹布,要我趕快把地板擦一擦。我接過抹布,擦了地板,老母覺得可能沒擦乾淨,從我手中接過抹布接著擦。擦完後,老母的氣似乎消了一半,氣焰沒有剛剛那麼高漲,雖然還是有碎嘴一下。
那時候的我看不出這過程中有那裡值得咀嚼的道理,但是在我小小的心靈裡,卻好像感受到有股微妙的力量讓老母的氣消了。
約莫過了幾年,發生了一件就我有記憶以來,讓自己「氣消的方式」。
小學六年級那年,我妹升小一。某天,我把做好的家政作業放在我的書桌上。那次的家政作業,是一個可以用來收納的木製盒,是那種文具店裡在賣的,可用來組裝的木盒。雖然只要按照說明書上的指示組裝就可完成,但也花了我快半小時的時間。
當我做好作業後,把木盒擱在書桌上,就跑出去打球。
等我打球回來後,我看到家政作業散落在書桌上。一問之下,才知道在我出去打球期間,小妹拿木盒把玩。結果一不小心,手滑摔壞木盒。
當下,我原本想對小妹發脾氣,但一想到明天就要交作業了,於是就先處理作業。
待作業處理完畢後,再回頭想一下小妹的作為,神奇的事發生了,我突然覺得小妹犯的錯好像沒那麼嚴重。原本想罵人的情緒頓時煙消雲散,並改成好聲好氣地跟小妹講道理。
自從那次之後,當我面對一些問題,無論是可預測或是突發的狀況,我都儘量告訴自己先解決問題再來究責。而通常,解決問題之後,都能較心平氣和地與當事者檢討之後可以怎麼做。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我還沒接觸到相關的理論依據,但依照上述的經驗,可以大略歸納出一條道理,就是「透過思考解決問題的程序,可以分散即將爆發的情緒」。
那要如何做?我的建議是,嘗試去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問題。雖然有句話叫「逃避雖可恥但有用」,但至少逃避前,也要努力試著去解決問題,藉此養成「先思考解決眼前問題,而不是對問題製造者咆哮」的習慣;久了,就相對地會較理性、平和地面對問題製造者與各種問題,並避免無謂的爭端。
最後,一旦養成這種「解決問題先行」的習慣,長久下來,家庭方面,無論是另一半、父母或兒女,會比較願意跟你傾訴、討論他們遇到的問題;職場上,主管、同事之間也比較能合作愉快。
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