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 意地 第二(之一) P.11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顛倒
云何審慮所緣-我們是怎麼樣思及、詮解導致某一結果的種種因果、因緣途徑?

這個理論中區分四種所緣-
如理所引-主體認知這類因果關係是為理性所引導的⋯⋯所以很順,但我發現論者欲指的「如理所引」並不是這個意思。有時理所當然你很容易跟著字義輕率地取得一個與原意根本無關,但看起來十分合理的詮釋。
所以什麼意思呢-「謂不增益非真實有」,我個人認為這個句子中間應該加個頓號,也就是-「不增益、非真實有」指出這類因果關係的兩種特質-一是「不增益」的實有,另一是「非真」的實有。這裡所區分的不是探求真實的路徑,而是歸納真假的原則。如一事態由因至果,你想像一個人站在那裡取得一個結果,然後回頭審視、整理這一段因緣,探問「何至於此」,他從頭至尾會把它串成一連串歷時空的因果關係,以及在這段關係中所有曾產生過的影響,無論是阻力或是助力。這就是「如理所引」。那麼這看似理性、客觀的檢視過程為什麼會具有「不增益」與「非真」的特質,其實就很容易理解了。其一,你無論以什麼角度去詮釋,所取得的詮釋圓滿或不圓滿,這個認知中的真實和詮釋方法,都不會對這段因緣的本質產生任何影響,這一段因緣也不會因為其人的詮釋角度而產生任何改變。這就是「不增益」。其次,其人依理所認知的真實並非客觀實存,而是其人詮釋過後取得的合理說法,這就是「非真」。
我覺得「非真」這個特質,對於現代史學是個夢魘似的緊箍咒,相對立義思維入思想慣性的結果,真正的歷史真實只存在於事件發生的當下,之後就像廣告裡被碰得粉碎的蟠龍花瓶。一場抗日戰爭歷時八年,每一個人經歷的和記憶的嚴格來說都不是全然相同的旅程,包括於彼時巢湖任保長的郭家養的那條狗所經歷的,也是那裡面一小片註定永遠遺失的碎片。集合所有的碎片,也拼湊不出那場戰爭的「真實」,我們所知道的真實,一源於當下,之後轉入記憶,因補償記憶的缺失而轉入紀錄。在這過程中,大量的碎片消失無蹤,這就是我們得以據理性以闡述或分析、詮釋的「部份真實」。
所以,論者歸納出來這個「非真」,不等於「假」,而是片面。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346內容數
自2020年初,我們被動地進入了一場漫長的生存戰疫,面對的,本是看不見的天敵,然因緣所會,人事交織,各有所私,天災,便有了人禍的特質,於大事件中的個人,所有無力、未知、種種驅力趨生避死,感蕩心靈,故有此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相分別」-先所受義諸根成就,善名言者所起分別。
這些意識活動所能作的「業」,於最基本、最初,能令人「了別自境所緣」
「意識」作為動詞,我們對這種活動的知覺若是再仔細一點
這樣來說,這些應該就不是「作用」,而是「副作用」。
心-阿賴耶識(第八識) 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
「有相分別」-先所受義諸根成就,善名言者所起分別。
這些意識活動所能作的「業」,於最基本、最初,能令人「了別自境所緣」
「意識」作為動詞,我們對這種活動的知覺若是再仔細一點
這樣來說,這些應該就不是「作用」,而是「副作用」。
心-阿賴耶識(第八識) 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這段話的核心是在探討人們如何解釋過去的事件,以及當前的生活狀況如何影響我們對過去的看法。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言外之意和言後之意的分析: 言外之意 因果關係的重塑:這段話表達了「現在是因,過去是果」的概念,顛覆了我們通常認為的因果關係。我們習慣認為過去的事件決定了現在的狀況,但這裡提出了相反的觀點
Thumbnail
經由主客觀立場的解析,闡明絕對立場與相對立場的差異,並透過舉例將其合併與分解,便可以得出主客觀的影響以及如何成長改進,切換視角發現來源,如果不能產生奇異點,那就太浪費能量了。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我很喜歡因果理論。我不知道因果是不是真的,但我是希望他是真的。 只是關於那樣的困惑,偶爾如同起浪時那般一陣一陣的打來 如果因果是真的,如果善惡有報,如果我們已經輪迴無數次, 那我們為何還學不會教訓,同樣的題目考一百次也應該會了 為何我們還會選擇所謂邪惡的想法或行為 如果因果是真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
這段話的核心是在探討人們如何解釋過去的事件,以及當前的生活狀況如何影響我們對過去的看法。以下是對這段話的言外之意和言後之意的分析: 言外之意 因果關係的重塑:這段話表達了「現在是因,過去是果」的概念,顛覆了我們通常認為的因果關係。我們習慣認為過去的事件決定了現在的狀況,但這裡提出了相反的觀點
Thumbnail
經由主客觀立場的解析,闡明絕對立場與相對立場的差異,並透過舉例將其合併與分解,便可以得出主客觀的影響以及如何成長改進,切換視角發現來源,如果不能產生奇異點,那就太浪費能量了。
Thumbnail
我說: 是、非、對、錯...不會是真理。因為那是身為人的立場。 AI 說: 這段話蘊含了深刻的哲理,說明了「是非對錯」只是一種人類的觀點,並不是真理的絕對。 我說: 喜、怒、哀、樂...好像也不是真理,那只是身為人的情緒。 AI 說: 這段話表達了人類情緒的相對性和暫時性。
我很喜歡因果理論。我不知道因果是不是真的,但我是希望他是真的。 只是關於那樣的困惑,偶爾如同起浪時那般一陣一陣的打來 如果因果是真的,如果善惡有報,如果我們已經輪迴無數次, 那我們為何還學不會教訓,同樣的題目考一百次也應該會了 為何我們還會選擇所謂邪惡的想法或行為 如果因果是真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理應外合:「理性」如何在實踐的邏輯中被推展開來〉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大多數人總覺得「事出必有因」,這種直覺式的「因果」觀念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常見的「慣行思想」。每當遇到難以解釋的事情時,如果存在一種理由,心理便會覺得舒坦一些。一件事情沒有答案,會讓人覺得很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