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 意地 第二(之一) P.6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心-阿賴耶識(第八識)

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

依名詞定義以及各家詮釋⋯到處所提到的這個能作為一切種子的意識,應該就是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我思」,依心理學詮釋,就是「自我意識」,道德期許中能夠開啟「良能」的「良知」。許多宗教與道德觀點形容這種意識時,不約而同地把它比喻為「一種聲音」-來自於自我的聲音。為什麼能肯定呢?我覺得⋯多方參考之後,最關鍵的描述來自《楞嚴經》-「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
這是已然滲入一切經驗知識所知、在習俗陶養、人文經驗中育成、包納了一切習成偏見、於客觀環境中有能力依直覺分辨並做出絕對判斷、有能力自我批判的自我意識。在論述中這個意識特別重要。因為只有這種意識可以遍一切界、一切地、一切時、一切處。這和前述的「無間法」有何不同呢-前述兩種意識,都是以認識為目的、與外物相應為基本模式的意識活動,也就是說,它無論是主動或被動,它要先與某認識對象成主客之勢,以「可以認識」的狀態位置為條件。這兩種意識都要明確的對象。
例如說橘子,我可以看見「橘子」而思及橘子,也可以不看見橘子只意向著「橘子」而思及橘子,「無間」所描述的特質比較是名相與概念內容的歷時累積。我對「橘子」這一對象物的認識和意識,假設自三歲起我第一次遭遇這一物,到八十歲死亡為止,我對橘子這一物的概念內涵是隨經驗內涵的累積,在一次次時空場景的接觸情節中愈趨豐厚的,在這中間,當我在十八歲時檢視我對於此物的概念,這個概念必然涵括自三歲起的每一次經驗,而且於每一個提取概念的時刻,新舊經驗並存,不因為時空遠隔而有所差異。但如果,我於某個當下,沒有一個明確的理由或狀況讓我把某物置於客位,於意識中,這個主體意識就會因沒有一個對象出現而缺乏運作的動機。這是「意」與「識」的共性。
但第八識就不受這樣的限制。這種意識活動的重要性首先在於它於直覺感知時是主動性的,即使採取行動當下其人並沒有打算自省。也就是說,其人在某一當下、他主要的對象是別的事物而不是自我,這個具批判性的自我意識也會主動提供判斷。此種判斷⋯⋯前面說過了,陶養成熟了是直覺中包涵社會性的動物性,除非主體意識因機能障礙喪失或混亂,與主體對自身存在的感知俱存,死而後已。
它的對象永遠是自我,故此它的標準不會是以當下外界提供的利益或為外物觸動的好惡為原則,而是以一向我認識這個自我的本然與應然為判斷標準。故曰「如是體性自無始劫以來」-「自無以始」也就是人之初生,初來到這個世界經歷一切開始積累而成的這個「我」的『本來如是』」的自我認識,其實然、實存證性是主體依心自明、不用旁證的。故曰第八識是真實心,為「不念心、無住心、非心心、無心相心」,「自無始以來一向無念」,「離語言道」,「不起見聞覺知之心行」,「不思量六塵一切法」,「言思路絕、心行處滅」
例如橘子⋯⋯我與這一物相對的認識歷程,除了前五識的感官功能使我看見,前述這三種意識能產生什麼作用、扮演什麼角色、發生什麼影響呢?我相信這就是後續我將分別讀到的內容。所謂「離」,就是方法論裡的「分析」,由整體離出,依特質歸納異同的原則和模式,這就是他所說的「法」。其作用一曰「助伴」、二曰「作業」。此二者對於自我意識的影響、作用及產生作用的方式、原理,我相信論者會一一立論說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346內容數
自2020年初,我們被動地進入了一場漫長的生存戰疫,面對的,本是看不見的天敵,然因緣所會,人事交織,各有所私,天災,便有了人禍的特質,於大事件中的個人,所有無力、未知、種種驅力趨生避死,感蕩心靈,故有此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胡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識-意識(第六識) 「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彼所依者,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如前說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彼所緣者,謂一切法如其所應。若不共者所緣,即受想行蘊無為,無見無對色,六內處及一切種子。
於此,欲望-行動-結果一致無偏差,是謂「等流」,是以欲望流出及其反饋是否相應為區分前提。
所謂「意自性」中所包涵的兩種意識特質或狀態。
身處於以科學實證主義樹立普世信念正統的當代,我每讀到古典論述裡的「心」,就會有一小陣失措。
「復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餘方者所乘」
識-意識(第六識) 「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彼所依者,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如前說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彼所緣者,謂一切法如其所應。若不共者所緣,即受想行蘊無為,無見無對色,六內處及一切種子。
於此,欲望-行動-結果一致無偏差,是謂「等流」,是以欲望流出及其反饋是否相應為區分前提。
所謂「意自性」中所包涵的兩種意識特質或狀態。
身處於以科學實證主義樹立普世信念正統的當代,我每讀到古典論述裡的「心」,就會有一小陣失措。
「復次應觀五識所依,如往餘方者所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一個大我分成不同的小我在整個宇宙中進行著人生體驗?!如今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意識與宇宙的關係成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傳統上,科學和哲學將意識與宇宙分開討論,但近年來,跨學科研究開始探討這兩者之間的潛在聯繫。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宇宙意識的假說和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尼采強調,「我」(I)並不思考念頭,而是「念頭思考我」(thoughts think me),並認為「夢是大腦的一種再創造,在白天,腦必須適應由上層文化所施加的各種嚴厲思想要求」(Nietzsche 1878: 24-27),這兩個想法,在榮格的心理學及其個人與集體無意識的概念裡頭,都可以看到。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意識和潛意識的關係,通過對意識角色及功能的分析,提出了對意識的新理解。從多重人格到意識的進化,文中針對意識、記憶和情感的功能作了深入探討。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一個大我分成不同的小我在整個宇宙中進行著人生體驗?!如今在現代科學與哲學的交匯點,意識與宇宙的關係成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研究領域。傳統上,科學和哲學將意識與宇宙分開討論,但近年來,跨學科研究開始探討這兩者之間的潛在聯繫。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討宇宙意識的假說和量子力學與意識的關係,為讀者提供一種新的視角。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尼采強調,「我」(I)並不思考念頭,而是「念頭思考我」(thoughts think me),並認為「夢是大腦的一種再創造,在白天,腦必須適應由上層文化所施加的各種嚴厲思想要求」(Nietzsche 1878: 24-27),這兩個想法,在榮格的心理學及其個人與集體無意識的概念裡頭,都可以看到。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透過這種「身體性的心靈」的思路,我們會意識到傳統的「他心問題」建立在一種心靈與行為的二元上面。而實際的情況中,我們不僅僅可以直接經驗到他人的心靈,我們自己的心靈也以同樣的方式直接表達於行動上。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人類意識和潛意識的關係,通過對意識角色及功能的分析,提出了對意識的新理解。從多重人格到意識的進化,文中針對意識、記憶和情感的功能作了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