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care challenge #16 對自私重新定義|世界上的三件事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實在太太太久沒有更新了,我對自己感到抱歉。
上週第一次入了推薦閱讀,開心完後瞬間壓力山大,不知道該寫些什麼了。
另外一個原因是最近進入了工作狂模式,倒不是都沒有放鬆,只是本來更新文章的時間被拿來研究商業模式、網頁製作等等,當然也重新聯絡了很多朋友。
今天的主題是自私和「世界上的三件事」
這也是大一的時候學校諮商師告訴我的,
那時候的我非常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很怕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成為他人或好或壞的話題,然而高中的我能屏蔽所有的八卦,大學卻似乎不得不捲入其中,那時候交了第一任男朋友,這對系上來說的「八卦」讓我時時刻刻處於緊繃狀態,還加上社團、系對、活動等等「與人的連結」。
諮商師告訴我,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
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
先講個前提,這跟宗教無關,老天爺的事指的是人無法控制的事,而我今天會專注在其他兩個。
而我們真正能影響的只有「自己的事」
別人的感覺是「別人的事」,
而我是否要在乎、是否要做出反應又再次回到「自己的事」。
大一的我聽不懂重點,過了幾年的現在,我深刻理解到「獨立性」對self-care的重要,而我也不知不覺中,實踐了分清我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
我在以前的文章提過自己對家人的複雜感情。用一句話總結就是:「不恨但討厭,不喜歡但愛。」或許很多人跟我一樣,只是並沒有說出口;亞洲文化中的家庭跨足個人生活中的各大面向,生來就跟著家裡信教、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生養小孩也有來自長輩的壓力(於是不只夫妻,小孩的個人領域也有家庭的足跡)、選系選學校選職業可能都要看家人臉色。然而這些生活中的重要抉擇,若回到「三件事」概念,都是「自己的事」。
我第一次意識到家庭過度涉及私人領域,是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語言交換的夥伴是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對於台灣的宗教概念深感興趣,於是在一次語言交換的過程中,他問起我的宗教,還有我為什麼選擇這個信仰,我回答:只是跟著家庭信教,老實說我對自己的宗教了解甚少,也沒有歸屬感,他覺得有趣但同時也非常驚訝,那時候開始我深深思考了宗教的問題,確實如果回歸「自己的事」,我尊重,但一點都不想參與家庭的信仰。
最近中秋節快到了,我心底升起了一波對家庭聚餐的不情願,我尚未放下過往的負面情緒(而我也不打算責備自己這點)只差一句我不喜歡的話,就會在其他人面前大報發,為聚餐帶來整體的負面情緒。我接著想起了為什麼不能像討厭「別人」一樣,討厭自己的家人。聽起來超級政治不正確!不過把生養的感激跟情感分開,純粹的討厭但不恨也不是再也不在乎,又何錯之有呢?我不想去聚餐,我的自由是「自己的事」,認定自己的狀況不該參與聚會,是我的決定,而他們的感覺,是「他們的事」,我決定這一次我的安排勝於一切。
或許有人會說我自私吧!
這也是我接著想講的一點,關於自私。
最常聽見的是:「他們生你養你,怎麼可以這麼自私,只想到自己?」
我的回答便會是,他們生我養我,我未來有能力,而我一直以來也在努力的讓自己有這個能力,也絕對會養他們,「我選擇」我報答的方式。同樣若他們討厭這樣的我,我也能尊重,因為這是個無法控制的感覺。「獨立性」本該是理所當然,卻在文化攪和下成了自私。
大二有一堂英文寫作課,每個人要輪流在社群中發文,描述自己的想法。我的朋友發了一篇文,關於她與前男友,她的用詞是自己應該「自私(selfish)」一點,多在乎自己一點。現在的我回頭去想,照顧自己的感情,不讓自己被牽扯進「別人的事」,為什麼會是自私呢?從什麼時候開始,做好「自己的事」,跟自私劃上了等號?
這幾天反覆思考這個想法,也反覆練習認清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這篇文其中又包含了很多具爭議的個人見解,為了不模糊焦點,最後我想總結:別人的事和老天爺的事無法干預,而自己的事,要跟自己好好溝通,這並不是自私,並不是壞事。能重視自己的獨立性,跟外界劃開界線,但仍保持尊重與開放的心態,這世界上的事,或許都可以簡單一些,只剩下三件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34內容數
2020,發生了很多不好的事,到年中確診憂鬱症,年尾最為嚴重。 一整年我寫了很多的文章,現在回頭看我還是記得那時候的痛苦, 心癒合了許多,但在最憂傷的時候似乎最情感真摯,以專題的方式在方格子呈現, 付費閱讀,並不是想販售我的過去,而是一個防護罩。 若你現在有一樣的痛,歡迎花點小錢,讓自己覺得不孤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木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是個跟求職還有面對外界建議、評論的長文呢!|Mindset是更有針對性的「心態」,對於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都應該有個心理上應對的原則|正視自己的情緒,但也不全盤否定帶來負面情緒的言論,更重視其中帶來的資訊
寫遺書不是那麼可怕的事情|文字可以給書寫者強烈的自我暗示,而生命自會找一條路|不是鼓勵終結自己的生命,而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好好思考生死,甚至也能體驗到看見終點時自己熱烈地燃燒盛放。
疫情期間待在家,有家人在也還是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有助於專注思考。
今天分享自己最愛的電影:真愛每一天|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享受一點點,多進步一點點。
各位單推或DD不覺得vt們講的話有時候特別容易聽進去嗎?|要記得心情不好沒關係,明天過得不好也不是任何人的錯,為了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自責的太過分是不健康的。
很艱難又有點抽象的講完我對「朋友」的看法|搞清楚自己交友的原則,不讓他人的無心傷害自己也是self-care很重要的一環!
今天是個跟求職還有面對外界建議、評論的長文呢!|Mindset是更有針對性的「心態」,對於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都應該有個心理上應對的原則|正視自己的情緒,但也不全盤否定帶來負面情緒的言論,更重視其中帶來的資訊
寫遺書不是那麼可怕的事情|文字可以給書寫者強烈的自我暗示,而生命自會找一條路|不是鼓勵終結自己的生命,而是希望所有人都能好好思考生死,甚至也能體驗到看見終點時自己熱烈地燃燒盛放。
疫情期間待在家,有家人在也還是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有助於專注思考。
今天分享自己最愛的電影:真愛每一天|每天都比前一天多享受一點點,多進步一點點。
各位單推或DD不覺得vt們講的話有時候特別容易聽進去嗎?|要記得心情不好沒關係,明天過得不好也不是任何人的錯,為了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自責的太過分是不健康的。
很艱難又有點抽象的講完我對「朋友」的看法|搞清楚自己交友的原則,不讓他人的無心傷害自己也是self-care很重要的一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過一種人,他對什麼事、什麼人都要有個「評論」,當你和他聊起你對某件事的感受時,他總會說:「我上次也是這樣,所以我就……」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聊到,每一件發生的客觀事實,都會因為我們不同的觀點讓這件事變成「好事」或「壞事」,所以要了解別人,更需要了解的是他們的觀點⋯⋯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近期閱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相見恨晚?或說是剛剛好在對的時間遇見的一本書 書中透過對話的方式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也點開了我對於人生任務的逃避 ....阿德勒斷言[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節錄自"被討厭的勇氣"p.75 .....阿德勒將這些過程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工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私」的多重面向,分析「自私」在不同情境中的特性,並引導讀者在身處涉及「自私」的事情時,以多角度思考,探討「自私是相對的」的可能性。希望提供多一個角度令讀者能以全新的角度感受「自私」。
Thumbnail
③關於自私與所有人都贏的機制問題 先說基本觀念,所有人所有存在都是自私的,自私只有範圍。自我的包含範圍越大的人越會被說是無私的,但那從來沒有排除自己。例如媽媽通常都會把小孩的利益當成自己的利益,她的自我就會比沒有愛小孩的人範圍大。但這不代表媽媽不是自私的,只是她自私的範圍比較大。 菩薩是這世
Thumbnail
「自私並沒有不好,只是把寬容留給對的人。」 文章中以自私和寬容為主題,探討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文章深入探討了從求學階段到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自私和心機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私與寬容其實只是一線之隔而已...
Thumbnail
在生活中有沒有碰到過一種人,他對什麼事、什麼人都要有個「評論」,當你和他聊起你對某件事的感受時,他總會說:「我上次也是這樣,所以我就……」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裡聊到,每一件發生的客觀事實,都會因為我們不同的觀點讓這件事變成「好事」或「壞事」,所以要了解別人,更需要了解的是他們的觀點⋯⋯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時常在腦中產生許多思緒,可是卻沒能很好的整理出來變成文章分享,一部分可能是時間不夠用。 我通常在思緒產生的當下,會用手機記事本App-Google keep或notion紀錄,想說之後再統整好,寫成文章來分享,可是遇到很大的狀況是,其實根本沒有後續的創作,想著想著也覺得很可惜。 突然靈光一閃,或
近期閱讀"被討厭的勇氣",這本相見恨晚?或說是剛剛好在對的時間遇見的一本書 書中透過對話的方式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也點開了我對於人生任務的逃避 ....阿德勒斷言[人類的煩惱,全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節錄自"被討厭的勇氣"p.75 .....阿德勒將這些過程中所產生的人際關係分為[工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一個人生活哲學的文章,描述作者從小到大在家庭、宗教和社會中的感悟和轉變,表達了對於自在和獨立的追求。作者分享了從學校霸凌到軍中壓迫的經歷,以及對於人性看法的轉變,最後表達了在自在中找到的美好和意義。文章富有個人情感和思索,適合愛好心靈成長和獨立思考的讀者閱讀。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自私」的多重面向,分析「自私」在不同情境中的特性,並引導讀者在身處涉及「自私」的事情時,以多角度思考,探討「自私是相對的」的可能性。希望提供多一個角度令讀者能以全新的角度感受「自私」。
Thumbnail
③關於自私與所有人都贏的機制問題 先說基本觀念,所有人所有存在都是自私的,自私只有範圍。自我的包含範圍越大的人越會被說是無私的,但那從來沒有排除自己。例如媽媽通常都會把小孩的利益當成自己的利益,她的自我就會比沒有愛小孩的人範圍大。但這不代表媽媽不是自私的,只是她自私的範圍比較大。 菩薩是這世
Thumbnail
「自私並沒有不好,只是把寬容留給對的人。」 文章中以自私和寬容為主題,探討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文章深入探討了從求學階段到現在的社會生活中,自私和心機逐漸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私與寬容其實只是一線之隔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