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對愛情感到失望轉而步入異性戀婚姻的女同志,以及一位曾踏入異性戀婚姻、卻以離婚告終的「前」女同志,她們倆如同一對鏡像,映照出對婚姻的嚮往及困惑之處。而《幸福無公式》即是透過對「婚姻本質性」的探討去重思:何為幸福?又要如何才能真正地得到幸福?
新北市紀錄片獎與創作者間的共振:被看見的可能性
《幸福無公式》為導演黃開璟的第一部短片,在此之前她一直很渴望成為一名創作者,但也經常質疑自己是否真的有才華。身為一位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會產生出很多不同的困惑,能夠得獎這件事,正肯定了黃開璟的導演之路:「我覺得它給我很大的鼓勵。創作者會不斷地自我質疑:這好嗎?這樣的方向對嗎?觀眾會不會明白?甚至有時候,在這過程中會發現自己的出發點是有點奇怪的。所以能夠得獎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除此之外,新北市紀錄片獎「能夠提供給我一個很好的地方,能跟大家去溝通、去傳達我想傳達的。」也因為有這樣的機會,使得導演有機會向觀眾展示她的作品,從而實際地聽到觀眾們的聲音。而在這個過程中,也使其反芻「自己究竟是如何去思考這件事情的」?
紀錄片的本質性探討:看見別人眼中的世界
「拍攝紀錄片時你會撞進一個人的世界,然後再把這個世界介紹給觀眾。」
在論及拍攝紀錄片的起因時,黃開璟坦言過去她對紀錄片的了解並沒有那麼深刻;相反地,自己原是抱持著成為劇情片導演的夢想。直到她遇到了紀錄片創作團隊,慢慢地從學徒開始做起,才逐漸理解了紀錄片的價值。她以陳志漢導演剪接助理的經驗為例,「那個案子是拍攝一位志工,而那位志工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檢視願意捐贈大體的志願者,去看那些人的身體狀態是否符合成為大體老師的條件⋯⋯而我在剪接時,會覺得很不舒服,不能理解他為什麼能夠把生死看得這麼淡。」
然而,當她持續著自己的剪接工作,才逐漸地明白被拍攝者的心境──將生死視為一種自然的循環過程。於此,黃開璟體悟到了,成為紀錄片導演是很痛苦的,因為它會逼著你成長,並且理解對方看待事物的方法。
黃開璟導演工作照,右二為陳志漢導演(新北市紀錄片線上影展提供)
《幸福無公式》:愛情和婚姻究竟是什麼?
再回頭談《幸福無公式》,導演說這部片的拍攝契機起源於,她的同志好友 Cling 突然有一天決定要結婚。黃開璟一方面感到震撼,一方面也想著,「哇,原來也有跟我一樣的女同志會想要跟男人結婚」。憑藉著創作者對有趣議題的敏銳性,當即就詢問了 Cling 的被拍攝意願。黃開璟說:「當時候 Cling 的狀況是,她當女同志當不下去了,找不到愛情的出口」。於是,Cling 在媒婆的介紹下與小畢結了婚。黃開璟見證了自己的好友是如何義無反顧地走入婚姻,也開始思考「為什麼過去自己那一段婚姻會以失敗告終呢?明明都是這麼渴望得到幸福」。
在拍攝過程中,她理解到自己所能帶給被拍攝者的,就是支持性的陪伴:「有時候就是拿攝影機跟那個人做朋友,你不能替他做決定,你只能觀看。紀錄片導演有著陪伴的概念,對被拍攝者來說陪伴並不是沒有意義,紀錄片導演跟被攝者間的關係其實很緊密。」她舉例這種關係就像是父母親看著孩子跌倒時會很緊張,但也只能等他自己重新站起來。她見證了 Cling 和小畢為了不合的房事而爭吵,也體察到夫妻在溝通不良時產生的矛盾,種種過程也都化為在婚姻關係中的成長和理解。
有的時候,也正是透過第三方的攝影機視角,才能看到雙方溝通再陷入困境時的盲點:「有一次我聽他們吵到很模糊,小畢一直在追問老婆,Cling 也回應得有些模糊。這時候我忍不住問 Cling:『所以你到底想怎麼做呢?』小畢對我說:『我都問三次了,你還要問嗎?』但我覺得他(Cling)會回我不一樣的答案。最後,Cling 給的答案非常理性,讓我們兩個都明白了。」也正是藉由訪談,才讓他們逐漸釐清對方想了解什麼,最終達成共識,這也讓她理解訪談以至於紀錄片對被拍攝者的意義所在。
在紀錄片未竟之處:導演的所言所感
最後,在鏡頭下 Cling 和小畢的故事已告一段落,但透過攝影機去觀看、去留下痕跡的日子仍舊持續。黃開璟說紀錄片的魅力也正是在於「站在鏡頭後面,你可以放下原有的觀點,重新去看待一些事物,幫助你去拓展自己的視野,去聽見別人的聲音」。正如同她在 Cling 和小畢的婚姻中,省思自己在過去那段感情中的不成熟之處。黃開璟導演也透露,目前《幸福無公式》的長片版正在剪輯中,大家可以好好期待這部片的上映。
專訪設計、撰稿:黃彥瑄
採訪:張硯拓
訪談側拍、工作照提供:新北市紀錄片線上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