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人類很難認錯:《錯不在我》書裡的一些例子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類大腦存在各種不同的「偏誤」如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當原先因為各種偏誤產生的想法、說法、做法後來發現有大錯,很少有人會爽快承認,多數人會想辦法遮掩、調整說法、或乾脆不認錯到底。
即使是教授、醫師、律師、各種專業人員都一樣,越有知識、權力或財富的人,越會加強「像我這樣的人怎麼會犯錯」的想法,而且肯定會覺得「我的各項能力一定會在平均值之上」。即使是擅長邏輯的哲學家、可以開課講「認知失調」的心理學家,也都無法避免各種認知偏誤帶來的錯誤理解。要克服各種認知偏誤,在學術界要靠「同儕審查」,在企業界或團體就給靠「魔鬼辯護人」之類的反覆思辯。至於「個人」,也只能靠多瞭解人類大腦運作,時時提醒自己要找出盡量減少犯錯的方法。
以下舉一些《錯不在我》這本書裡的例子,就能更理解人類的大腦怎麼運作。
一、二〇〇三年,美軍在攻入伊拉克之後不久,發現找不到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這下似乎是師出無名了。共和黨支持者有一些在十年後還認為美軍確實有找到大規模武器,民主黨支持者呢?他們「忘記」自己曾經支持小布希出兵。開戰前,有46%民主黨人支持美軍開戰,到了二〇〇六年,只有21%記得自己曾經支持出兵。
二、心理學研究生卡恩設計一個研究,他假扮醫療人員,在進行研究時蓄意罵髒話惹怒受試者。原本要測試「有機會跟卡恩主管通報宣洩怒氣」的人是不是心情會比較舒坦,結果反倒發現,「指控卡恩」行為,反倒使受試者更加討厭卡恩,血壓飆高更久。「一定是這個人很糟糕我才會這樣指控他害他可能被懲處」,行為需要合理動機,大腦需要更多理由來合理化自己。之後的研究發現,小孩罷凌同學、老闆虐待員工、戀人彼此傷害,通常不太會在情緒發洩後和好,反倒在激烈的行為後,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徑,就要把對方講得更不堪,然後又反覆引發更多精神或肉體的虐待。
三、《錯不在我》的「我」有時是「我方」,只要是我方提出的,就通常是對的,跟我方不在同一陣線的,說的話就很可能是錯的。以色列、巴勒斯坦之間有各種和平方案,巴勒斯坦的方案,如果告訴以色列受試者說這是以色列人提出的,就會得到比較多支持。共和黨提出的促進社會福利方案,如果跟民主黨支持者說這是民主黨人提到,也一樣會得到比較多支持。我們對一些政策是否支持,影響力最大的往往是「這政策是否是我支持的政黨所提」。
四、現在的藥物研究理論上已經有嚴格規範,但,獲得贊助、熟悉對方,對人的大腦還是會有影響:獲得企業贊助的研究,只有14%指出化學物質對人體有害,獨立研究則有60%證實化學物質不利健康。當新藥與傳統藥物比較時,指出傳統藥物療效較佳的研究,87%是由非營利組織(而不是藥廠)提供資金。也難怪二〇一三年某五個月的統計,美國藥廠付了四十五億美元在醫療院所的許多人身上。熟悉與互動的確就是會影響我們的思考與判斷,讓我們輕易地、不知不覺地將攸關利益的人納入「我方」。
五、人的記憶會因為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想像而塗改,即使是充滿情感與感情的細節也會錯得徹底。如本書作者卡蘿一直記得父親送她一本童書、讀這本書給她聽、跟她一起討論書的內容(第四個帶有O的重要的字是什麼?書名叫做《美妙的O》)。後來當她找到這本書時,發現那本書是在她父親死後才出版的。送她書、跟她一起唸書、討論書的顯然是別人。所以卡蘿是按照心裡對父親的「設定」,去調整了這個記憶。或說,這記憶就是迎合卡蘿的需要(我有一個溫暖幽默又愛我的父親)創造出來。
所以,我們對初戀的記憶,對過往感情的記憶,恐怕也是會按照我們的需要去美化或恐怖化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5K會員
497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豐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年一月的抽血數據,印度全國平均是24%,但是德里邦因為之前疫情特別嚴重,是超高的56%。如果60%以後會有群體免疫出現,那我們應該會看到德里邦在今年四月到五月的疫情裡先緩和下來。德里邦雖然是印度幾個確診數率先下降的邦國之一,但並沒有明顯衝第一,跟整個印度每日確診數開始下降的時間也沒差太遠。
王明鉅醫師九月十二日在臉書發表長文,記錄他遠端採訪印度北方邦具代表性的醫師,談他們用伊維菌素「老藥新用」防疫的成功經驗。今年四月,因為Delta變種病毒肆虐,印度一度成為人間地獄,但四月底開始,印度各項數據快速改善,五月中台灣疫情爆發時,印度許多地方已經開放喝咖啡。許多人好奇印度到底是做對了什麼事
除了老藥新用外,目前還有至少三種藥廠針對COVID-19研發的門診口服抗病毒新藥,已經通過二期,正在三期研究中。新冠病毒不斷突變,高傳染力的Delta變異,以及目前還難以捉摸的Long COVID後遺症,也都告訴我們「光打疫苗是不夠的」。抗憂鬱藥物對減輕Long COVID是否有療效?值得期待。
這些科學發現,對「想比較多」的人來說,是會讓人不寒而慄。原來催眠、被催眠的能力,已經寫在我們的基因裡面。當我們「被啟動」,進入「容易接受暗示」狀態,我們的腦神經活動也會變得不一樣。但這些能力畢竟是經由演化而來,在有限的大腦資源底下,發展一種能力往往也就代表犧牲另一種能力。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如果善用催眠與暗示的技巧,可以減少疼痛、噁心、焦慮與其他身體不適,改善認知功能。有三分之二的人被歸為「可催眠的」,這種大腦特質會長期存在、不易改變、但有時可以透過一些方法臨時增加「可催眠性」。而催眠狀態的大腦,運作的方式跟平時不太一樣,自我意識會減弱,可暗示性會被強化。
「可催眠性」意思是指容易接受暗示、從而造成生理、感覺、情緒、思想、行為的改變。這裡說的「催眠」,不一定是正式的治療,也不一定要經過催眠的儀式,被催眠者未必能察覺,催眠別人的也未必有明確的意圖。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演講,就曾被研究、認為有廣義的催眠的魔力。在影音傳播的時代,具有「催眠力」的人,毫無疑問會
今年一月的抽血數據,印度全國平均是24%,但是德里邦因為之前疫情特別嚴重,是超高的56%。如果60%以後會有群體免疫出現,那我們應該會看到德里邦在今年四月到五月的疫情裡先緩和下來。德里邦雖然是印度幾個確診數率先下降的邦國之一,但並沒有明顯衝第一,跟整個印度每日確診數開始下降的時間也沒差太遠。
王明鉅醫師九月十二日在臉書發表長文,記錄他遠端採訪印度北方邦具代表性的醫師,談他們用伊維菌素「老藥新用」防疫的成功經驗。今年四月,因為Delta變種病毒肆虐,印度一度成為人間地獄,但四月底開始,印度各項數據快速改善,五月中台灣疫情爆發時,印度許多地方已經開放喝咖啡。許多人好奇印度到底是做對了什麼事
除了老藥新用外,目前還有至少三種藥廠針對COVID-19研發的門診口服抗病毒新藥,已經通過二期,正在三期研究中。新冠病毒不斷突變,高傳染力的Delta變異,以及目前還難以捉摸的Long COVID後遺症,也都告訴我們「光打疫苗是不夠的」。抗憂鬱藥物對減輕Long COVID是否有療效?值得期待。
這些科學發現,對「想比較多」的人來說,是會讓人不寒而慄。原來催眠、被催眠的能力,已經寫在我們的基因裡面。當我們「被啟動」,進入「容易接受暗示」狀態,我們的腦神經活動也會變得不一樣。但這些能力畢竟是經由演化而來,在有限的大腦資源底下,發展一種能力往往也就代表犧牲另一種能力。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如果善用催眠與暗示的技巧,可以減少疼痛、噁心、焦慮與其他身體不適,改善認知功能。有三分之二的人被歸為「可催眠的」,這種大腦特質會長期存在、不易改變、但有時可以透過一些方法臨時增加「可催眠性」。而催眠狀態的大腦,運作的方式跟平時不太一樣,自我意識會減弱,可暗示性會被強化。
「可催眠性」意思是指容易接受暗示、從而造成生理、感覺、情緒、思想、行為的改變。這裡說的「催眠」,不一定是正式的治療,也不一定要經過催眠的儀式,被催眠者未必能察覺,催眠別人的也未必有明確的意圖。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演講,就曾被研究、認為有廣義的催眠的魔力。在影音傳播的時代,具有「催眠力」的人,毫無疑問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這樣的人常被認為是頑固的,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曾經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呢?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人類是真的很有事,擁有聰明大腦的我們常常做出一些愚蠢的選擇,偏偏人類擅長遺忘好了傷疤忘了痛,歷史也因此不斷重演。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所有靈性學習一直在關注聆聽內在智慧,那是因為,我們是攜有印記編碼的生物,我們往往會擅自斷定是非好壞,認定事物發展應該要按照自己預期的方向走。 但唯有往內走,我們才能跳出固有的念頭,不再向外尋求解答。以下,是我整理「我可能錯了」的十個重點: 1:「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我們有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擁有心智是人類最特別的地方。透過心智,每個人都能感知與思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然後透過認知的過程,去習得一種想法。這個想法,有時決定了我們一天短暫的心情;有時,則長久改變了我們未來的行為。「這世界就是你想的那樣」,你怎麼想,世界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作者:史丹・塔特金 譯者:童貴珊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8-02-08 ISBN/ISSN:9789579001427 頁數:304頁 二手書購買連結 「我還沒預備好要進入一段關係中」、「被愛以
Thumbnail
我們都堅持自己是對的,他人是錯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Thumbnail
當你對某件事情的看法非常堅定,沒有人能動搖你的信念。這樣的人常被認為是頑固的,但你有沒有想過自己也曾經碰到過這樣的情況呢?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Thumbnail
人類是真的很有事,擁有聰明大腦的我們常常做出一些愚蠢的選擇,偏偏人類擅長遺忘好了傷疤忘了痛,歷史也因此不斷重演。
Thumbnail
如果悔恨遺憾可以改寫,如果美好回憶可以倒帶體驗,此刻正在經歷喜怒哀樂的你,難道不是記憶的玩物?
Thumbnail
所有靈性學習一直在關注聆聽內在智慧,那是因為,我們是攜有印記編碼的生物,我們往往會擅自斷定是非好壞,認定事物發展應該要按照自己預期的方向走。 但唯有往內走,我們才能跳出固有的念頭,不再向外尋求解答。以下,是我整理「我可能錯了」的十個重點: 1:「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再也不相信了。」我們有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擁有心智是人類最特別的地方。透過心智,每個人都能感知與思考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然後透過認知的過程,去習得一種想法。這個想法,有時決定了我們一天短暫的心情;有時,則長久改變了我們未來的行為。「這世界就是你想的那樣」,你怎麼想,世界就會變成那個樣子。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作者:史丹・塔特金 譯者:童貴珊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8-02-08 ISBN/ISSN:9789579001427 頁數:304頁 二手書購買連結 「我還沒預備好要進入一段關係中」、「被愛以
Thumbnail
我們都堅持自己是對的,他人是錯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