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火塘|實用是殖民者的眼光,兼及國會母語質詢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今天我們繼續關於殖民的話題,並且順應台灣當前時事,談談語言的使用。
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加速,全球各地的語言也迅速流失,這一點在主流社會通常以某些特定的方式被提起,也就將之當作一種利益的流失來理解。
例如最近《孟加貝保育新聞》有一篇文章指出,許多原住民族都有在地藥用植物的知識,這些知識與原住民的語言緊密結合,一旦語言流失,傳統知識也隨之流失。該篇文章的標題帶有一種警告意味,對人們大聲疾呼應該改變這可怕的現況:
原住民族語言滅絕導致獨特醫藥植物知識滅絕
這篇文章主要在講一項科學研究,該研究團隊分析 3,597 種醫藥用途高達 12,495 項的植物,並將之與三個不同生態地區內共 236 種原住民語言相關聯,得到一個地域和語言關係的圖像。這三個生態區域都很廣大,分別是北美大陸、亞馬遜流域西北部、新幾內亞,而研究團隊得到的結論是:這些地域內,植物醫藥用途只出現在一個原住民語言的比例高得嚇人,在北美大陸的比例是 73%,在亞馬遜是 91%,在新幾內亞則是 84%(下圖),換言之,那個語言完了,語言所承載的知識也就完了。
Sources: Mongabay
這類實用性的研究是現在科學界常見的呼籲,跟原住民族土地權應受保障,因為這有助於維護生態系,是一模一樣的邏輯。這邏輯乍看能夠吸引人,甚至獲得支持,但仔細一想,這邏輯的反面推理就是:如果原住民對主流社會無用,他們的人權和土地權就不必保障了;如果原住民的傳統知識不是深嵌在語言裡,也就沒有必要挽救他們的語言了。
許多非原住民發出這樣的呼籲,總覺得原住民應該讚許或買帳,其實原住民面對這種言論,內心的評價更可能是:
實用與工具性,這是殖民者的眼光
最近台灣政壇發生的一起語言相關事件,也是這種殖民思維的展現——基進黨籍台中市立委陳柏惟在國會以母語進行質詢,被國防部長以「語言只是溝通的工具」為由百般刁難不予配合,衝突到最後竟以立委和部長各自低調、國會暫緩執行通譯服務收場。然而語言真的只是溝通的工具嗎?
正如上面的科學研究所顯示,語言不只是日常溝通的工具,還可能承載功利主義者會眼紅的利益(試想製藥業的潛在利潤)。而在政治的場域,代議士使用的語言理當代表其權力來源(選民)的意志,而語言正是其外顯的標誌。
語言具有工具性 語言只具有工具性
數年前在澳洲,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案例。2016 年,澳洲北領地原住民議員普萊斯(Bess Price)以瓦爾必里原住民語言(Warlpiri)發言,被議長警告,再講原住民語就要宣告她藐視議會秩序,普萊斯回答:
我覺得若不使用母語,就沒辦法有效代表選區。我的選區有 75% 的人是原住民,他們多半都講傳統語言。
2016 年北領地的這起事件,甚至登上全球各大媒體,因為講母語而被認為是挑釁或不尊重,這想法本身就駭人聽聞。但當前台灣的事件隨著當事人往鬧劇演戲,在媒體上自然也成為一齣鬧劇。照理說,台灣的原住民政治人物最應當在這種場合表示支持母語的使用,可惜的是,原住民政治人物多半有政治收編的問題,此時竟然都選擇作壁上觀,而且盲目到看不見自己的沈默已經招來立即的後果:
立院暫緩實施通譯,所有不講華語(或不想講華語)的人都一體承受這來自殖民者的懲罰。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所有人都要為剝削地球付出代價,而不是將這等代價一體推向原住民族,你還看重、堅持正義嗎?
不只在嚴肅的歷史研究裡原住民要再被殖民,在其他的表現領域也一樣。例如曾經激起討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和現在正熱門的電視劇《斯卡羅》,都是以殖民者的史料為基礎的創作。
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殖民」是一種生活狀態,也是當前全球原住民族尚未脫離的狀態。這對世界上多數人來說,並不是淺顯易懂的道理,因為世界上的多數人都很少在生活裡接觸到原住民,卻經常在歷史課上學到「殖民是歷史」的觀念。
我們大概都可以同意,差異很大的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都有不滿或不安,任何一方都沒有必要對這種人之常情過度苛求。然而若有一方始終用自己的想像來替代現實,並以假的現實來支持不友善甚至敵意的政策,那就不能責怪他方的憤怒了。
過去的人已經死了,未來的人還沒出生,此刻的人世間只存在著當代的人。如果唯一存在的人不用負責,那是否就表示根本無須理會過去的一切不義?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最近改編自小說《傀儡花》的公視影集《斯卡羅》上映,掀起一股討論熱潮,俱樂部也收到一些詢問,大體上是想知道原住民對這部影集的看法。
當所有人都要為剝削地球付出代價,而不是將這等代價一體推向原住民族,你還看重、堅持正義嗎?
不只在嚴肅的歷史研究裡原住民要再被殖民,在其他的表現領域也一樣。例如曾經激起討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和現在正熱門的電視劇《斯卡羅》,都是以殖民者的史料為基礎的創作。
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殖民」是一種生活狀態,也是當前全球原住民族尚未脫離的狀態。這對世界上多數人來說,並不是淺顯易懂的道理,因為世界上的多數人都很少在生活裡接觸到原住民,卻經常在歷史課上學到「殖民是歷史」的觀念。
我們大概都可以同意,差異很大的雙方在溝通的過程中,一定都有不滿或不安,任何一方都沒有必要對這種人之常情過度苛求。然而若有一方始終用自己的想像來替代現實,並以假的現實來支持不友善甚至敵意的政策,那就不能責怪他方的憤怒了。
過去的人已經死了,未來的人還沒出生,此刻的人世間只存在著當代的人。如果唯一存在的人不用負責,那是否就表示根本無須理會過去的一切不義?
歡迎回到原獨火塘。最近改編自小說《傀儡花》的公視影集《斯卡羅》上映,掀起一股討論熱潮,俱樂部也收到一些詢問,大體上是想知道原住民對這部影集的看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出於國家在制定語言政策及其運作的好奇,我對於殖民宗主國在殖民地實施的語言政治特別感興趣。我想,如果我掌握或了解這統治技術的實體,那麼我就能沿著它進入殖民地作家在語言與文學的思想領域。而對評論者或研究者而言,他們比什麼都看重這種文學思想的特質。   我看到《印地語公共領域:1920-1940 民族
Thumbnail
假如改用語言來劃分國家,有些國家會被分掉而消失,而有些國家會更加擴大。以南美洲為例,這裡的語言可分成三大類:前殖民強權的語言、原住民的語言和移民社群的語言。本文單就「前殖民強權的語言」這個分類來加以探討、比較。 南美洲「前殖民強權的語言」共五個: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巴西)、英語、法語和荷蘭語。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近年吹起母語風,每個族群只要打著母語為旗號,文化部都支持。台文,客語,新住民,以前的九族一查嚇死,發現早就該改名16族文化村了。在學校積極推動母語教學下,可憐的莘莘學子又多個幾個科目要學,之前一直搞不懂,母語這東西不就在家裡學就好,你家裡都不講了在學校學有什麼用? 直到有一天看到阿姨提到了共產黨裂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出於國家在制定語言政策及其運作的好奇,我對於殖民宗主國在殖民地實施的語言政治特別感興趣。我想,如果我掌握或了解這統治技術的實體,那麼我就能沿著它進入殖民地作家在語言與文學的思想領域。而對評論者或研究者而言,他們比什麼都看重這種文學思想的特質。   我看到《印地語公共領域:1920-1940 民族
Thumbnail
假如改用語言來劃分國家,有些國家會被分掉而消失,而有些國家會更加擴大。以南美洲為例,這裡的語言可分成三大類:前殖民強權的語言、原住民的語言和移民社群的語言。本文單就「前殖民強權的語言」這個分類來加以探討、比較。 南美洲「前殖民強權的語言」共五個: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巴西)、英語、法語和荷蘭語。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近年吹起母語風,每個族群只要打著母語為旗號,文化部都支持。台文,客語,新住民,以前的九族一查嚇死,發現早就該改名16族文化村了。在學校積極推動母語教學下,可憐的莘莘學子又多個幾個科目要學,之前一直搞不懂,母語這東西不就在家裡學就好,你家裡都不講了在學校學有什麼用? 直到有一天看到阿姨提到了共產黨裂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