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大家都是同事,為了工作目標各自努力,為的是一份薪水與成就感。可是每個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與成長環境,觀念與價值觀不盡相同,就是有些人,好像對到一樣,看不順眼,兩個都很好的人,明明第三人看起來都不錯,可是看彼此就是不舒服。
我個人非常認同,每一個人看出去的世界不太一樣,像鏡子投射影像一般。
我們以自己為出發點,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覺知他人。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自身的需求和價值觀。
如果我是一個願意多做一點讓事情更快更好完成的人,對於自掃門前雪的同事就會感冒,即使他懂得劃分工作界線,在工作中情緒健康,工作精準有效率不麻煩他人。
如果我是一個格守本分,使命必達的人,對於生性容易緊張,不輕易承擔責任的同事就會充滿忍耐,即使她做事嚴謹,處事圓融。
因為對自己有要求,會覺得自己的判斷基準是公平的、是正義的、是無私的,而看不慣的行為就是反面的。如果時間久,頻率繁,距離近,這份不舒服的感覺會放大成偏見,對方一個不經意的行為讓人猶如芒刺在背,情緒容易一觸即發。
幸運如我,曾經體驗過無數個內心氣到尖叫的時刻,現在能自我解嘲,和對方有著隱形的默契。歸納可能的原因如下:
- 不順眼的同時,能清楚知道自己在意的點與對方的優點。
- 情緒有釋放的方式,例如找共同的朋友分析與傾訴。
- 把距離拉開,減少有利害關係的情況。
回頭看,每個情緒的爆點,都可能是成長的契機。
不打不相識,我們是互相的鏡子。
而我下一個功課,是讓兩面鏡子惺惺相惜。
20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