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分享一篇文章:
因為看到了這篇文章,讓我反思三級警戒對生活造成的影響,去年大多是境外案例,基本上還是正常上、下班,食、衣、住、行、育、樂沒有太多的改變,但隨著本土疫情愈發嚴峻,全台學校停課、分流上班,許多行業因疫情影響而需轉換原有的經營模式來勉強維持營收。
數位虛無的存在著,但的確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樣貌。 因安全的社交距離延伸出零接觸,人與人的聯繫方式從簡單地面對面到必須仰賴著網路才能有所交集(換句話說是運用通訊軟體減少不必要的移動,降低病毒的傳播)。但也因為這樣,採買生活物資也逐漸轉向從網上下單由吳柏毅、夫胚打或宅配物流業者來接收大量訂單。
我一直想著,這波疫情會使得那些產業更蓬勃發展又有哪些產業會因此而被淘汰?電子商路滲透各式各樣的市場,不過實體化商品交至消費者手上仍需靠著人的傳遞,如此一來虛擬與實體之間如何創造雙贏呢?
科技防疫下的數位即戰力-簡訊實聯制
一開始這項措施出來時我覺得是很棒的,只要打開手機、掃描傳簡訊即可進入店內做消費,雖然簡訊內容只有代碼與傳送時間,過幾天要再回想去了哪些地方,可能也得思考個幾下,但在進入店家時真的挺節省時間的(不用手寫減少碰觸或填寫店家長長的估狗表單),可是我卻忽略了... 並非每個人對操作步驟都能夠輕易上手,看到社群媒體有自以為的正義魔人對他人指證錯誤,沒有絲毫的同理心可言。數位讓許多事情便利化的同時也間接形成了人需要面對數位落差的困境。
數位的虛實整合
每天接觸到各種的訊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哪類訊息能夠消化吸收?哪類訊息看看就好?這得靠自己判斷以及實際求證,不該在同溫層下的泡泡中隨意傳播,或強迫他人必須接受你的想法。自主意識(自身思維的掌握與自我思考的判斷能力)的提升固然是好,但缺乏具體又充分的理由,只會為反對而反對,那是固執;自我意識變相來說是人性中的自私,如果無限的膨脹沒有規範約束之,往往對人、事、物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這波疫情加速了數位轉型,無法適應就只能被淘汰嗎?我還是覺得人與人的實際互動才有真實感,應該說是「溫度」,但也無法否認數位為我們帶來的許多好處,回歸於人,最終的好與壞只能自己評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