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0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諮商信念】心理師與廚師的類比

我很年輕就自己生活,料理三餐,從煮的根本不能吃到很難吃到可以吃,慢慢也煮出些心得,其實料理的「理」就是物理、化學作用。
認識食材間的相生相剋,了解烹煮作法,以及兩者間(不同食材+不同煮法)的變化,最後,注意衛生與細菌。
下廚的精進大概有四個層次:
  1. 按書煮。
  2. 不用書,熟能生巧。
  3. 視現有材料煮出自己的創意菜。
  4. 視吃的對象是誰,在健康飲食的前提下,煮出專屬對方的一餐。
資深廚師得到最大的讚美,不是國際金牌獎,而是重要他人/顧客的一句好吃,甚至他會驚喜地說:「你是怎麼煮出當年我母親做菜的口味?」
心理師也是如此。
  1. 按書操作理論/技術。
  2. 不用書,熟能生巧。
  3. 視此刻線索(材料)臨場發揮,逐漸衍生自己的理論/信念(煮出自己的創意菜)。
  4. 視案主這個人來調整自己,互為主體。在心理治療的前提下,設計出專屬對方前進的方式,並保持彈性,隨時調整。
心理師得到最大的讚美,不是做了正確的診斷或處置,而是與案主共同經歷的真誠與變化,然後對方也真的有所改變,彼此都覺得高興。
大多數時刻是心理師去影響案主,然而案主常常也改變心理師,提醒總有更多元的可能開展在眼前,心理師該如何調整自己以更接近對方。他們釋放防衛,心理師也得坦誠擁抱。
我偷偷許下的願望是,兩者合一。案主先吃一頓廚師的我為他準備的健康飲食,生理滿足,然後在茶餘一起會談,繼而讓心理整合。雖然不算是正式的心理諮商,卻是很美好的想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