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家教育」有感3-談學校教育(11.25)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蘇格拉底

    目前的學制其實是作裝配線的

    學校運作到現在,大概還不到兩百年的歷史,以前的讀書人極少,基本上沒有什麼正統的教育可言。現在的教育方式其實是配合著工業時代的裝配線在運作的,什麼意思呢?為了組裝一部汽車,所以呢?大家排列在裝配線上,到你這兒必須安上引擎,如果你沒安好,下個人就無法鎖上螺絲,…於是呢?大家的進度都是由上面安排好的,每個人的進度都差不多,然後裝配線才能順暢運作,統一的進度,做一樣的內容,有統一的考評,如此一來就可以將裝配線的效能發揮到最高。你也許比人家強,速度也較快,對不起,請放慢速度,配合大家;你也許比人家差,速度也較慢,對不起,請加快速度,配合大家;沒辦法的話,只好請你吃自己。,
    我們現在的學制也是如此,你已經六歲了,所以該上小學了…,所以有所謂的學齡制,意思是同樣六歲,所以呢?他們的心智,道德,語言發展等等應該都相類似,所以呢?該同時上學了,然後呢?我們用統一的進度,統一的內容,統一的考評,出來的成品應該也是同樣的,如果不是同樣的話,那一定是你有問題,學制是不會有問題的;就跟裝配線一樣,裝配到達那裡,就安裝上什麼,那是固定的,那是不會錯的…問題是:人,不是這個樣子的,家裡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其父母大概都知道,也都驚訝,為什麼同樣是我的孩子,可是差別卻這樣大,不管是興趣,才智,性格,發展等等都判然有別。人的發展狀況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可是用統一的方式來對待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爭議,何況在科技進步到全球一家,天涯比鄰的時代,未來世界我們根本就還沒有完全了解或掌握的年代,我們還在依靠著兩百年前出產的學校制度來教育未來的希望(指孩子),這不是很可笑嗎?

    教材為何要用規定的教科書

    教材部份,你可以擇取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精華,設計出適合你的孩子的課程和教材,為什麼還要使用書商追求大眾化的教材,那也許適合一般的學生,卻不見得適合你的孩子,舉個例子好了,因為城市化的關係,所以教材也以之為基準-因為會有最多學校採用-,可是你卻住在海邊,山區,甚至離島,你週遭有的東西,都未納入教材中-因為是小眾,所以納入後對教科書的銷售沒幫助-,你家附近沒有紅綠燈,可是卻要你熟悉號誌,或者你家有螃蠏,但沒有森林,課本卻告訴你檜木的形狀和用途…
    教育應該是配合學生的程度、能力,鼓舞,激發他去學習的適合他的教材和內容,所以教材內容不應該是一致的;老師講,不如學生學,老師教可以是協助學習的一種方式,但絕對不應該是唯一的方式,網路上你可以學習的內容太多了,父母完全可以挑選適合孩子興趣和能力的教材;學校的教材可以參考,但絕對不應該成為唯一的教材,為什麼我們要在學校學習母語?學校能夠教會母語嗎?為什麼國語六節?數學三節?我不會數學,或對數學不感興趣,會對我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有這麼多學生是落在後段班,因為我們用同樣標準的衣服,來逼學生穿,然後呢?我們告訴學生,你身材太胖也太大了,該削減一些以配合制服的大小;我們告訴學生,你太瘦也太小了,要裝上一些假肉,以配合制服的大小;結果呢?能夠穿上此標準制服的學生了了無幾,其他的學生為了配合此標準,而吃盡苦頭,可是,還是無法配合,我們認為那是學生的錯,因為他們太胖太大或太瘦太小了,我們應該是協助學生,可是卻變成了打擊摧殘學生的機構。

    非學校化社會

    三十多年前就有學者倡導所謂的《非學校化社會》-主張廢除:與教師有關的,要求特定年齡階段的人全日制地學習必修課程的過程;增加並利用各種學習網路。(吳康寧譯,1994),然而當時的條件還不夠,因為無法連網,然而,今日網上能夠蒐集到的資料,能夠助益學習的網站,能夠滿足興趣的內容,多到不可勝數,為何還要接受效率差-否則補習班不會這麼多-;浪費時間-不管智力高低,發展快慢全都是統一的進度,所以必須你等我,我等你的-;內容有侷限的且疏漏的,為什麼國語數學才算學習,音樂,跳舞,直排輪,街舞,口技,魔術就不能算是正規的學習?為什麼只能讀國語課本,我從網路上下載名家作品,就不算?為什麼只讀十篇古文,我把古文觀止看完評完就不算?

    學校應該改變

    科技及網路的發展,使得整日坐在班級中,呆頓的看著老師在上面講演顯得有點可笑,有點浪費時間和精力,可不可以換個更能發揮效能,較諸目前在學校的教材和教法更有趣、更有效、更有用的教材和學習方法呢?

    結論:我們應做選擇

    也許你和你的孩子覺得學校沒什麼不好,那很好,請繼續;如果你和你的孩子覺得學校似乎不太能適應,想要換個方式,那也沒什麼不好,你可以試試看不同的方式,而不要孩子覺得不適應,就直覺的認為是孩子有問題,就認為:別人可以,你為什麼不行?就如同我前面提到的,沒有兩個孩子是一樣的,學校是協助和支援孩子成長的,而不是限制和束縛孩子發展的…,但因為學校已經成為制式化運作的機構,不適應就只是不適應,不代表這就是錯誤的…就如同《非學校化社會》一書所主張的,制式化運作本身就是值得探討的現象。
    吳康寧譯(1994):非學校化社會。台北市:桂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