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資本主義,比女性主義帶來更多自由嗎?

在靠北中女中看到一篇文章,懷疑是不是我教過的學生。因為我相信一般情況下,學生不太容易自己涉獵女性主義加資本主義,然後混在一起思考。
可惜,下方留言都是在說看不懂。其實我也反覆看了幾次,然後發現一個有趣觀點。
首先,多半有人會說,父權體制(傾向壓迫女性)和市場機制(鼓勵競爭與交易)最好不要混在一起講,畢竟父權體制的歷史比現代社會的市場機制要長很多。而且,就算可以加入各式各樣自己想要的競爭與買賣,也沒有改變女性在許多地方備受歧視,或是待遇不如男性的事實。
然而,如果我們把「不受歧視」與「市場交易」,都看成是增加更多選項,或降低選項成本的手段,其實可以討論兩者之間的消長與互補。也就是說,「不受歧視」與「市場交易」,最終都是為了替個人帶來更多自由,於是我們可以討論哪邊帶來的自由更好更多。
事實上,有「二十世紀最偉大經濟學家」之稱的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一書當中就指出,經濟自由能夠促進政治自由,或說如果能用市場機制來取代政府規定,就可讓社會大眾享有更多自主選擇與行動。
這裡有些原則與例外值得討論,但我只想強調這點:傅利曼認定市場機制是促進個人自由的有效手段,並認為這符合自由主義精神。至少限制你的不再是政府規定,而只有金錢多寡。
用更為直白的方式說:在現代社會當中,富有女性享有的自由,遠勝於窮困男性。這體制的確很多地方對女性不利,但只要你擁有足夠金錢,就能購買許多有形物品或無形服務,來打消這些不利。
據此,在資本主義邏輯之下,允許(甚至鼓勵)用美色換金錢,再用金錢換自由。對許多人而言,這條通往自由之路,比維權或平權更容易實現。
我認為這是文中隱含的思維。也就因為如此,如果這社會相當「父權」(對女性不公),但若女性普遍可以透過努力來換取金錢(或其他形式的資本),又能透過市場機制換來各式物品與服務的話,這個「父權」的影響並不高,甚至可忽略。
在此思維下,一個更為翻轉認知的結論是,網路上對女性維權的眾多批評,根本就是罵錯對象了。
讓某些男性(或乾脆說魯蛇)失去更多資源與機會的,主要是資本主義帶來的戀愛自由市場化與貧富差距擴大,女性主義可能助長了魯蛇的不平感,但就算沒有女性主義,魯蛇依舊還是魯蛇。
也就因為如此,原文最後才會問:這到底是父權社會的問題,還是只是「失靈的」父權社會的問題呢?
我猜,對作者而言,體制對女性不公是事實,但要促進女性權益,批評「錢換愛情」或「自我物化」恐怕用處不大。從體制改革的角度來看,財富如何恰當分配才是更重要的,因為沒錢帶來的劣勢,遠勝於父權體制。
先說了,這是我的詮釋,不太肯定是否符合作者本意。但據我經驗,應該有相當比例的學生會認同此說。(雖然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女性權益已經有很大進展,使得極端案例正在減少。)
就拿一個古早事件當案例:BBS時代,網路上曾經戰過,如果女性因為生理期而每個月有幾天不太適合運動,台大體育館游泳池的月票,是否應該用更便宜的價格賣給女性?或說女性優惠是否才更為公平?
我在台中女中教的每一個班級,答「不應該」、「不會更公平」的人,都佔大多數。「這是自由交易」的理由橫掃全場,用鄉民的話講就是「不爽不要買」。
市場交易與女性平權,邏輯上可以是兩回事,但在許多事情上它們又相互交織。所以從個人層面來看,與其花時間爭取平權,常不如花時間獲取金錢或資本,才更能改善自身處境。
我相信此一理解,會左右行動的優先順序與事件的責任歸屬,從而導致這樣的判斷:有問題的不是父權體制,而是運作不良的父權體制。我並未認同此說,只是覺得它相當值得深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