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舊文重寫】Ep.29 如果我還是大學新鮮人

話嘮不用錢
我現在正在一個非常想睡的時候,在寫這篇文。
那天在看《康熙來了》,正逢蔡康永出第 2 集的說話之道;我喜歡他這個人,但不會把他的書當成聖經在捧,所以就好奇了一下,他在節目裡是怎麼發揮的。
聊天就是這樣子,沒有人在乎你在想什麼,就你的感覺不重要,不用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
這個話的原意是:通常跟你聊天的人不會對你在想什麼感到新鮮,如果只是要讓人覺得跟你相處很舒服自在,就是給對方話語權跟發揮的空間,至於聊不聊自己的事,等到對方想聽的話再來好好說吧,這種感覺。
也很像是,今天你看到了標題,你需要這個東西,終於對我的命題跟內容有興趣了,那我就會試著把我知道的東西,毫無保留的告訴你。

本週優質節選

要學的多些,可不能只是說說的呀
要學的多些,可不能只是說說的呀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生活型態?都是可以選擇的
  • 累積?我們憑什麼畢業了能和別人不一樣
看來「選擇」這個題目換個內容是真的可以寫好多次的,也許很多人會希望自己的將來能夠走在一個更多選擇的環境,但想想這社會從來就沒有營造這麼友善的環境過,我們生活到今天為止,又有哪一步脫離的了自己的選擇的呢?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禁止意圖三杯我的喵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生活型態?

阿德勒說:人的個性和生活型態是一樣的意思,但要怎麼生活,還是比較好選的。
問吧,大學都說鼓勵你問問題
其實阿德勒的意思,為什麼要把個性和生活型態畫上等號,是因為這兩者「選擇」的本質,和產生的結果並無不同。
這種感覺就很像「我們是如何篤定一個人人品不好必定會幹出缺德事」的過程,《魷魚遊戲》的主角成奇勳的起初人設就很糟糕,當你對他是如何偷老媽存款印入一個印象,那麼賽馬獎金要拿去花酒賭錢也不怎麼意外了。
起心動念成就他的個性;也是這些選擇,讓他先是欠債逃亡,再是龍蛇雜處中用生命在打滾,也就是社會大眾口中的「不意外」。

1
要參加系隊嗎
我在師大是系籃的,待了大約三個月就離開了。
事後想想,要讓自己能保持在一個「狀態」真的很不容易,即便當時熱愛打球的系隊長因為同鄉的關係還滿照顧我,最後還是覺得不適合這個群體就離開。最起碼一腔熱情是相當不管用的。
以籃球來說,如果換做是你,每次的約練熱身完就是蹲板凳居多呢?或者,發覺自己能力跟不上同學的時候、考慮課業生活平衡壓力的時候、心理因素過不去的時候,通常有其一產生,退出的可能性就相當大。
但我不是指責學長們沒有給足上場的契機,是出於對自己的不自信而讓自己留在休息區。
充分反應出:那當時的我為何要給自己找麻煩
明知道自己課業會跟不上,明知道自己本來就不適合「運動的目的是要比賽」的群體,也明知道的自律能力不好,徒有憧憬無疑是留笑柄給別人。
所以關於球隊適不適合同學報名參加?最起碼答案絕對不會是:想打球就好了。

2
要繳系學會費嗎
最實在的考量就是「這些優惠我用的到嗎」?
打個預防針,今天用心辦事的學長姊,一定會希望自己的認真付出有收穫,我也認同熱心的義舉;基於「付費」這麼實際的考量,不會因為我今天不給,就等於我否定活動的存在。就是說,繳不繳錢可以是別的原因。
記得我高中的物理老師幾年前和我聊到說: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因為你年紀實在是大旁人不少,所以就算是學長姊想找麻煩也找不到你頭上
真是一語驚人。也是,多點經驗的外表,摸不透底就是一種自我保護;新鮮人就不一樣了,大野狼當然是要找小綿羊當食物的啊。
如果要我表明交或不交,也不是這麼簡單的二分法;就是「使用者付費」吧,不管基於什麼理由想在系上活躍,明白了才是社會大學啊。

3
要參加活動嗎
以前我都說:就問自己呀,看來這一題也用的上。怎麼問自己呢?
就,你幹嘛去?為什麼去?自己去有沒有關係?去那邊圖什麼?
「爽」也可以是理由呀,玩個活動我幹嘛要讓自己不爽;自己去有關係嗎,沒朋友陪的話那就到場交看看朋友啊,也可以去個活動不交朋友,反正大學畢業也是會分開的嘛。
如果啊,怕寂寞的人,終還是有散場的時候,只是有的人享受的是繁華絢爛,有的人則喜歡品嘗孤寂感,當然沒有對錯問題。
好,還是會不好,如人飲水,同學不是你,學長姊也不是你。
別迷失就好了

累積?

戲劇化的台詞會說:看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大概每個階段都能這樣說吧。
身為 INFJ 我居然講得出這種話 ==
我朋友和我說過,他其實不是很喜歡阿德勒。
因為他身上有不少的說法就像在「排擠孤獨的人」,可是很奇妙的是,當年紅極一時的書籍《被討厭的勇氣》作者沿用了阿德勒的想法,就說:可是一個人要能夠增值,就得忍受被人群討厭的孤獨。
但這和「一個人的價值,是透過貢獻給群體,以及群體反饋而來」的說法相當矛盾。
後來我大概理解意思了,這不叫一個人的「價值」,被人家合格、同意,選擇然後採用的東西,準確地來說是叫做「價格」,只是表達價格的方式除了服務付款,還包括學歷、證書等有牌金磚,是別人發給我們的執照認可。
那大概可以這麼說吧:連「價值」都能賣給他人的人,真的身上有剩下東西嗎?
如果今天換成我來回答這題,一個人真的是因為會簡報所以更有錢?我想更多的是裡面的內容,而非只是美美的排版。
一個人為什麼可以被「衡量價值」?我們都看不到別人的內心,所以只能透過嘴巴表達,秤秤看這些言語有多少斤兩。
然後為了讓自己有更多能聊的東西,說的話更簡潔俐落,所以我們看書,同時也在納悶,那些一出社會就給自己很多時間理由不看書的人,怎麼還覺得自己說的話很有份量呢?怎麼還覺得自己能靠年資來賺錢呢?
有的人,可以在大學畢業之際,擦亮自己的招牌;也有的人揹著臭名,像包包款款一下就逃離這個地方,悶葫蘆似的先過個幾年再說。
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或許還會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以後的

我們講了好多次的選擇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如果我今天還是大學新鮮人,我會永遠提醒自己記住:我今天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做著這樣的一件事,或是怎麼走了一趟活動?
如果覺得委屈,以後就不要再碰類似的東西了,多碰兩個、三個,朋友也不會因此就多了 20、30 個。
從前業界有名的「黃金圈」,總是強調一件事的「為什麼」很引人入勝,就像是果粉的人都宣稱自己買的是「信仰」,一眾的蘋果產品,買到的就是個人風格,而且與眾不同。
我們向來不會只因為直銷努力推薦說產品很好就下手,又為何要讓別人販賣恐懼促使自己做出決定?
沒朋友真的很可怕嗎?不做一些像大學生的事就不是大學生了嗎?不被老師認可就不是好學生了嗎?
所以說,做不做哪些事,相信自己一次、兩次,來大學還不走錯個一次、兩次,然後要畢業就只學會掉書袋,不是還挺可惜的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人類量測事務所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