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讓人既渴望又抗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嗨~今天要來聊聊「原生家庭」的議題。
我覺得在華人社會父母跟子女的關係還是比較緊密的,但這種緊密常一不小心就擦槍走火,靠得太近沒有意識到界線就容易踩進去,指責對方哪裡做得不好、哪裡需要修正、都是因為你怎樣才怎樣等等的。
有時候我們對於自己的缺點都輕輕放過了,但對別人卻無法容忍,希望對方是完美的,那到底你想導正的是對方還是自己呢?
一段良好的家庭關係能讓我們覺得有歸屬感;相反的過於緊密沒有界線的關係是會讓人抗拒、失去自我的。
為什麼大部分的家庭總是吵吵鬧鬧?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

1.對彼此的期望不一樣

不只父母對我們有所期待,我們也對他們有期望。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完美爸媽的形象吧?而我們對於他們的想像也是從社會價值觀而來;期待媽媽溫柔、期待爸爸英勇,也期待他們用我們認為是愛的方式來愛我們,但現實就是不一樣啊!
像我爸對於愛這件事就不會掛在嘴邊,他也不像一般社會價值觀歌頌的父親形象,什麼女兒是上輩子的情人要捧在手心疼啊!對女兒很溫柔啊是女兒傻瓜之類的,沒有!
他就是個講話很直接,而且專愛講我痛處的人。
我以前一直很不理解這件事,我總想說為什麼我爸跟別人家的爸爸不一樣?還是我是撿回來的?連我媽都會說:「你爸怎這樣,女兒不是上輩子的情人嗎?」
對,我就是被這句話洗腦,一直期待我爸用女兒傻瓜的方式來愛我。
女兒傻瓜:非常疼愛、極度順從女兒的爸爸。
但我爸就不是這樣的人啊,所以就算我等一輩子、跟他溝通一百次,他也不會變那個模樣,我只能跟真實的他相處,而不是用社會上歌頌的父親形象來理解他。
雖然我爸講話很直接,但只要我一有事情,他就會馬上衝來我身旁,我需要甚麼他能力可及也都會滿足我,我現在才理解這才是他愛我的方式。
同樣父母也會用他們以為的行為模式來判斷你是否孝順、愛他們啊,我只能說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不同,我們需要的是理解彼此,而不是用自己的想像來衡量對方。
再來也有一部分是因為:

2.成長背景、思維方式的不同

我們爸媽那個年代比較是權威式教育,權威者說一是一,不容反抗。
但現在越來越主張個人意識、獨立思考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去反思,別人給的東西一定對嗎?適合自己嗎?他說的我要照做嗎?
我們多了很多彈性思考的空間,當然也不是說,父母那輩的價值觀就一定錯,只是時空背景不同,有些思考方式不適合套到現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不用去強分個對錯,爭個輸贏,逞了口舌之快,輸了關係又如何呢?
最後我覺得還有一點是因為我們習慣了:

3.既定的溝通模式

譬如媽媽今天唸你,你不高興就反嗆她一句:「阿你上次自己還不是怎樣怎樣,為什麼我不行?」
別人一說你就慣性防衛,這除了跟對方的語氣有關,也是人類生存本能之一,但如果我們跟機器人一樣,碰到A就自動觸發B,那就失去了修正自己行為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會回嘴單純是因為情緒上過不去,對方說到你的痛處,你也不想讓她好過於是也戳戳她的痛處,以消心頭之氣,但這真的會消氣嗎?通常是越吵越激烈吧?
所以下一次如果能意識到自己在迴圈裡就能決定是否要跳出來,用另外一種方式對待對方,讓彼此關係能更和諧。
這件事說起來輕鬆,做起來確實需要覺察力跟自控能力,但我們只要知道這世界上最容易改變的只有自己,永遠別想去改變對方,很多事就能看淡很多啦!
好啦,以上是我觀察到關於家庭的情感糾葛,不知道你的家庭是否幸福美滿呢?歡迎你跟我分享你遇到的狀況唷!

也歡迎你來收聽Podcast,我們下篇文章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會員
108內容數
你有多了解自己呢?自我對話是了解自己的途徑之一,在這個專欄會跟你分享,我的所思所想,希望能一起成為成熟大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好的知己 的其他內容
上一篇我們聊到人際帳戶,這集我們從投資面來看人際關係,在關係中要怎麼樣避開投資偏誤,創造穩健的人際財富。 這篇要跟你分享七個投資偏誤,以及如何避免,創造人際財富。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當你沒有真正在乎金錢時,自然不會關心金錢的流向,錢錢也就不知道從哪裡流走啦!
你相信緣份嗎?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些人你第一次相處就覺得很合拍,有些朋友不用常見面卻依然很有話聊;但有些人你跟他說沒三句話你就想烙跑,或者天天見面也不見得能說出心裡話,這種人與人相處說不出所以然的感覺,我們都把它稱之為「緣分」。
嗨,不知道你看了魷魚遊戲沒?看完是什麼感覺呢? 我自己看完是覺得很殘酷,同樣生而為人,有人可以用錢來買別人的生命只為一時的快感,有人卻逼不得已要賭上性命爭取一個翻身的機會,讓我想到另一部也是在探討社會底層議題的電影:寄生上流,兩者同樣在描述階級與面對現實人生的無奈。
在「莫守成規」這本書裡提到適當的叛逆、不盲從,能讓你更有自信、跳脫框架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作者法蘭西絲卡.吉諾是哈佛商學院企管講座教授,也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位管理思想家之一。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書是「如何改變一個人」,作者是華頓商學院的行銷教授約拿.博格 Jonah Berger,他專門研究行為改變、社會影響、口耳相傳,以及產品、點子與行為流行的原因。 這本書主要是在探討怎麼改變別人的決定或想法,但我們可以反過來把它套用在自己身上,看看可以怎麼改變自己? 那些
這篇一樣延續不焦慮的心理課這本書的內容,我們來聊聊成長焦慮。上一篇情緒焦慮這裡可以看。 成長的必經之路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所要面臨的課題都不同,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提到,我們在青春期(13-19歲)的時候就應該完成自我認同的課題,就是知道自己的底線、價值觀等等。
上一篇我們聊到人際帳戶,這集我們從投資面來看人際關係,在關係中要怎麼樣避開投資偏誤,創造穩健的人際財富。 這篇要跟你分享七個投資偏誤,以及如何避免,創造人際財富。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當你沒有真正在乎金錢時,自然不會關心金錢的流向,錢錢也就不知道從哪裡流走啦!
你相信緣份嗎?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有些人你第一次相處就覺得很合拍,有些朋友不用常見面卻依然很有話聊;但有些人你跟他說沒三句話你就想烙跑,或者天天見面也不見得能說出心裡話,這種人與人相處說不出所以然的感覺,我們都把它稱之為「緣分」。
嗨,不知道你看了魷魚遊戲沒?看完是什麼感覺呢? 我自己看完是覺得很殘酷,同樣生而為人,有人可以用錢來買別人的生命只為一時的快感,有人卻逼不得已要賭上性命爭取一個翻身的機會,讓我想到另一部也是在探討社會底層議題的電影:寄生上流,兩者同樣在描述階級與面對現實人生的無奈。
在「莫守成規」這本書裡提到適當的叛逆、不盲從,能讓你更有自信、跳脫框架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作者法蘭西絲卡.吉諾是哈佛商學院企管講座教授,也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50位管理思想家之一。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書是「如何改變一個人」,作者是華頓商學院的行銷教授約拿.博格 Jonah Berger,他專門研究行為改變、社會影響、口耳相傳,以及產品、點子與行為流行的原因。 這本書主要是在探討怎麼改變別人的決定或想法,但我們可以反過來把它套用在自己身上,看看可以怎麼改變自己? 那些
這篇一樣延續不焦慮的心理課這本書的內容,我們來聊聊成長焦慮。上一篇情緒焦慮這裡可以看。 成長的必經之路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我們所要面臨的課題都不同,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的人生發展八階段理論提到,我們在青春期(13-19歲)的時候就應該完成自我認同的課題,就是知道自己的底線、價值觀等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許多青年人與其父母的關係常常充滿挑戰,即使已經成年,但與父母的交流仍易不歡而散。 與 CK 一起討論,夾在新舊世代中間的現代青年人該如何改變,面對上一輩並教養下一代。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一直認為我父母是為了結婚生子而結婚,沒有感情基礎、沒有共識和信任,婚後也不願意去經營和溝通,我爸甚至將外遇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父母常為了錢的事情不快,不太吵架都是冷戰居多。 在學生時期經濟仰賴父母的我,一直很怕會被我爸拋棄,但除此之外,我爸對我們很好,對家裡經濟依舊付出,表面上是個外人都說好的丈
Thumbnail
這篇文章紀錄了作者在家庭中的情緒與教養困境,分享了對待自己與家人的想法。散發出一種正向的生活態度,強調幸福快樂靠自己給,要對自己好一點,多讓自己健康一些。
爸爸的易怒性格讓我從小學會了迎合與避免衝突,以維持家庭和平。這種模式影響了我在家庭和職場中的行為,讓我常常順從他人,這導致不只是犧牲自己,甚至可能會犧牲到他人。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許多青年人與其父母的關係常常充滿挑戰,即使已經成年,但與父母的交流仍易不歡而散。 與 CK 一起討論,夾在新舊世代中間的現代青年人該如何改變,面對上一輩並教養下一代。
小時候心大認知也不多,等到上了國中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我的家長不是合格的家長,他的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控極度不穩定,本來我想試著跟他好好溝通,但試了好幾次之後發現根本做不到,我毫無辦法...... 嘗試了那麼多次,真的不是我不想溝通,是他根本就無法溝通,他沒辦法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好好聊,每
Thumbnail
原生家庭對婚姻關係的影響深遠,許多人不自覺地被父母婚姻的模式所吸引,並在成年後重複了相似的關係模式。然而,即便如此,每個人仍有選擇的權利,能夠改寫命運,找尋不同結局的劇情。
一直認為我父母是為了結婚生子而結婚,沒有感情基礎、沒有共識和信任,婚後也不願意去經營和溝通,我爸甚至將外遇行為視為理所當然,父母常為了錢的事情不快,不太吵架都是冷戰居多。 在學生時期經濟仰賴父母的我,一直很怕會被我爸拋棄,但除此之外,我爸對我們很好,對家裡經濟依舊付出,表面上是個外人都說好的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