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3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故事:1-1 關鍵催化者-老師,上級或是主管會決定排擠強度。

熱情的恩恩在剛到一個新工作環境時,主管曾經拍拍恩恩肩膀,鼓勵恩恩積極融入舊有的同事群體,多去找資深同仁和核心團體的大家互動。
聽話的恩恩用盡各種辦法,討好學長姊們,主動幫忙和打招呼,買飲料,關心同事們,換得的卻是一連串的回應冷漠和不理睬。
恩恩困惑自己只是想跟大家親近,為什麼卻適得其返?恩恩想解決和找到問題的根源,鼓起勇氣去找核心團體的大頭和二頭,請教說是不是有做了什麼讓前輩不開心的事情。
如預料內,兩位前輩都說沒有並加上更多的冷眼冷語,失落且受傷的恩恩,轉身只好找尋其他學姊求救,並檢討自己到底做錯什麼?
職場如戰場,能相信的人不多,初入社會的恩恩,以為表面安慰他的學姊就是真心對待他,殊不知,他是謠言製造者。
開始恩恩的背後來自前輩們傳言,恩恩是個奇怪的人,大家也漸漸疏遠他,跟恩恩很好的學弟妹,背後就會被關心並威脅“聽說,你跟恩恩很好”。
受傷的恩恩,在這大群體的聲音,從原本的活潑熱情開朗,逐漸邊緣化,最後變成靜音,再也沒有相信任何人。
恩恩開始過著一個人上下班,用餐的生活,偶爾跟願意搭理他的同事,說上一兩句話,卑微的在角落生活著。
三年都是獨來獨往的恩恩,原以為,此狀況在主管新上任,可以訴說給主管知道,會有人幫忙,殊不知陷入更悲慘的標籤中。
恩恩接下來遇到新主管會做出什麼反應,新上任的長官又對恩恩會有什麼期待?
下一篇文章,我們將與你分享,喜歡我的文字,歡迎訂閱與贊助,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千古難解的議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