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1|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孔子的飄泊生涯(10)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哪個時候,孔子已年屆六十了。儘管衛出公也很禮待他,可一直都沒有出仕。
    一天,冉有和子貢就在猜想:「眼下衛君如此禮待夫子,未知夫子會否出來輔佐衛君?而且,夫子早前說過:『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又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於是子貢就去試探孔子的口風。不過,子貢的探問是非常技巧和含蓄的,他並不直接問孔子會否把握這次機會在衛國出仕,而繞過一個大圈,藉著探問孔子對伯夷、叔齊昔日「義不食周粟」的看法,因而推知孔子這時會否出仕。
    子貢問:「伯夷叔齊,何人也?」(那是明知故問)
    孔子曰:「古之賢人也。」
    子貢問:「他們有抱怨嗎?」
    (意指他們寧可放棄周朝的待遇,而隱居於首陽山,有沒有不甘心啊?)
    孔子很肯定地說:「他們求仁而得仁,又有什麼遺憾呢?」【註10】
    經過這個探問,得知孔子對伯夷、叔齊不仕周朝,毫無遺憾,因而推知孔子不仕衛君,也毫無遺憾。
    究竟孔子不仕衛君,何以能毫無遺憾呢?大家想一想,孔子周遊列國,目的都是希望得到國君賞識,繼而施行禮治,以安天下。眼下機會快來了,為什麼不把握住它呢?如果用現代語翻過來:我們辛辛苦苦地讀了十多年書,希望考上大學,都是期望將來有好出路,以完成父母望子成龍的夙願。如今一份高職厚薪擺在眼前,你竟然不受,甚至不屑,而又沒有遺憾,確實匪夷所思。(待續11)
    2022-01-02謹識
    【註10】語出《論語•述而1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